我对历史不是很熟悉,没有作过专门研究,很多历史知识仅仅来源于影视作品,以及自己看的一些书。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书范围宽了很多,动笔前总喜欢查看相关资料,以防信口开河,同时也结合个人生活实际有所思考。真理是有个性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只有自己经历过滋味,真理才算数。
作一下比较的时候,唐朝的雍容盛大,在历史之河中,留下的只有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唐朝人的很多观念和作风,甚至比现代的我们还要宽容,虽然时代一直在进步着。
最明显的一个观念是胡汉相容的民族观念。唐朝没有夷夏之争,李世民的母亲就是一个鲜卑人。李世民的很多将领和官员当中,就有很多当时的少数民族。所以唐朝对于胡汉的东西,没有刻意的高低之分,主流之分,或者优劣,自然的让他们存在着,似乎根本没有引起注意,或者大惊小怪。这是一种宽厚的气度才能产生的心态,甚至比好修养还要好,因为修养毕竟搀杂了很多个人自我说服的因素,唐朝则是自然宽和的。虽然唐玄宗宠信胡人安禄山,引发了后患,可是那也可以从则面证明唐朝的包容。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王朝海纳百川的话,那么这个王朝无疑就是唐朝。人们静下来思考的时候,从文治\武功综合来看,要是挑选一个能力、心胸、宽容、大度、智慧、豁达的明君的话,那么这个人非唐太宗莫属。
或许有人会搬出秦始皇、或者康熙大帝,甚至会搬出毛泽东,但是我说的是:“综合”。
从侧面看,如果诺贝尔文学奖设立在唐朝时期,中国至少有十人可以获奖。那个时代出现的诗仙、诗魔、诗鬼等,以及其他人才,文治武力,灿烂一时。各类人才象是天上冒出来的星星。为什么一个时代内会风云际会,人才如云呢。就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宽松,政策和社会很鼓励人才。如果唐朝开始就是一个拘谨小气、尖酸刻薄的王朝,我相信李白之类的天才最多也只是豆牙菜。
李世民开国期间,“心如朗日高,志与秋霜洁”,冲锋陷阵,一马当先,我们看过的《少林寺》里的那个亲自深入敌后武工队似的勇敢机智、深入虎穴的统帅形象,并非就是虚构,他还是符合李世民身先士卒,喜欢军阵和畅晓兵机的特点的。李世民爱才的性格不比曹操差,人情世故不比刘备弱。看说唐的人,往往可以看到瓦岗山上英雄无敌的那些豪杰,比如秦叔宝啊、程咬金啊等人,却心甘情愿的投靠李世民,就象美丽的女子心悦一个男子,愿意和他享受荣华富贵或者吃干粮穿麻布一样,是因为李世民的个性和人格魅力让草莽豪杰一往无前。亲自打天下的人,经历过很残酷的战争和现实社会,和坐守其成的比,一般要宽容一些,加之李世民出身于军阀世家,自小生活于胡汉民族杂居从中,观点要社会化和融合一些,身体健壮,精力出众,不象是先天不足、后天寡薄的性格,出身上的阶级成分也,从遗传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讲普遍不讲特殊,这类人一般见识方面要广一些,礼仪要浓一点,性格要豪爽一些,素质要全面一些——如此一说,有势利的嫌疑,但是我说的还是有科学依据的,虽然我的出身也是劳动人民
中国是一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亨”的国家。很多人打下天下后虽然贵为帝王,骨子里还是自私和卑劣的负的小农意识。所以明智的人,知道可以共患难,而不可以同享乐,成功后都纷纷跑了。李世民除了和两个哥哥争夺帝位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外,他对文臣武将,没有杀过一个人,而且还君臣一体,共同享受和治理天下。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权术,而属下乐于效命,取得天下的大治。很多帝王很忌讳臣下的能力,容不得能干人,独有李世民任用的都是人才性的人,而不是专用奸佞来制约臣下,如此的大度,除了高超自然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博大宽厚的胸襟。
你看,明朝的朱元璋,虽然也打下了天下,可是集中了所有小农负的一面思想,刻薄狭窄,滥杀,整天生活在猜疑中,设立各种治理机构,又设立特务机构,阴风惨惨,文化上又是文字狱加“三从四德”。还有八股文。把人的思想舒服在不乱说一个字的地步。历史上的很多帝王,有着天然的猜疑和惟我独尊专制念头。很多帝王最怕听真话,因此当忠臣说忠直的话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忌,很多人为说帝王的闲话或者说了老实话而送了命,严重的甚至株九族,文字祸和言语祸的例子多不胜数。而李世民的宽容就在于:善于纳谏。他母亲是胡人,他又杀了他哥哥,一些不顾实际迂腐的儒生就在那里嚼舌头,结果李世民知道了也只是付之一笑,没有追究或者制止什么,要是遇到秦始皇,恐怕早就有活埋的畸形变态心理发生了。魏征面折庭争,让李世民下不了台,还说了他许多缺点和失误,一点情面都不给,李世民下来后,怒发冲冠,声言要把这个乡巴佬杀了。还好,他的老婆也就是皇后,反而向他货喜,说帝王名哲所以臣属正直,有如此好的臣属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李世民马上就向魏征道歉,并且宣布,自己今后永远不会为难直谏。作为一个有无上权力的帝王,经历了战乱,又长期执政,一点没有变态,能够做到如此包容和宽容的的地步,是多么的不简单啊。
所以说,从文治\武功综合来看,要是挑选一个能力、心胸、宽容、大度、智慧、豁达的明君的话,那么这个人非唐太宗莫属。
以后的唐朝,实现科举制度,改变了只有豪门才能读书做官的局面,贫寒的人,只要读书考起,一样可以走向国家管理队伍行列,这看似小事,其实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的确要有很宽厚的胸怀。爱贤如曹操,也难以做到啊。
诗歌和文学上真正百花齐放的时代就是唐朝了。敦煌的艺术就是唐朝向外开放的文化象征。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各类风格的诗人如听明亮的星,唐朝诗歌在世界和中华历史上开成灿烂的花。从贞观之治又促成了开元盛世。
唐朝基本上没有过分严格的性封闭观念,性宽容显而易见。寡妇重新结婚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贞洁牌坊是会闹笑话的。武则天一代明君,女流之辈当上皇帝,还很聪明睿智,她是皇妃,做出伤风败俗的事情,也只是让她出家。她原是李世民一妃子,最后又委身李世民的儿子。她当上皇帝后,任用的也是些贤能之人,而且很宽厚。如果不是唐朝的社会环境宽容,她能那么安然无恙、宽大心怀吗?最妙的是她死后,遗书不立碑传,只立一块无字碑。这才是真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无声胜有声啊,哪个皇帝不是极力标榜自己,甚至恨不得把自己就弄成神,结果当然就是非人了。你看,武则天一女子,如此想得开,不是很令人佩服吗?
后来的杨贵妃远是唐玄宗的儿媳妇,结果被公公占领。当然,从另一个侧面说,唐朝没有过分压制人欲的阴影。
唐朝在历史上留下了很有影响的文化。中国人在海外至今还称为唐人,那时候的汉魂唐魄,
盛大的气象,历来为中外所钦敬和羡慕。那么我说唐朝,究竟要说什么呢?我只是想说,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如果宽容的彼此对待,收益的是所有的人。要有盛大的心境,就要有包容和开放的胸襟,这非但不影响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反而只会有益。斤斤计较、心胸狭窄,怎么可能有雍容盛大的局面呢?从历史涉及到个人,应该有这么点启示吧?
诸君以为然否?
本文已被编辑[西域诗韵之江湖夜雨萧萧下]于2005-11-10 19:01:45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樱花渡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