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贫瘠,民皆纯朴务实,少偷鸡摸狗打架斗狠之事,遂兴习百般匠艺风气,以图果腹养家之用。剃头匠即为诸般匠艺中一种,流行于20世纪的湘北乡村,濡染颇多传统民俗习气,值得一记。
剃头匠们所备的工具十分简易:一把剃头刀,一条白旧布衣,一块黑刀布,另有剪子、耳勺之类,均可装于一箱之中。箱为绛黑檀木,上嵌虫鱼花鸟图纹,外附提手。我七八岁幼时乡居便常见本家陈翁携箱云游四乡上门剃头,耳夹烟卷,状极闲适。
翁其时年近七旬,仍精神矍铄,手艺不辍,外出剃头必定衣净发齐,步正腰直。翁有一手捕蛇绝活,夏夜常用瓦罐烹蛇汤。我们小孩子负责捡柴禾,屋场人家皆可尝一口鲜。翁又念过古书,戴老花镜讲得一肚皮好故事,隋唐演义、杨家将、岳家军等等烂熟于胸。不止我们小孩子听得入神,剃头的乡民更是如痴如醉。
在湘北的乡村,剃头匠一行颇守行规,世代相袭。他们各有自己的一块“势力范围”,即每人包管一两个自然村落的剃头事务,从不逾越。如有年迈收山的老剃头匠,则须举行转让仪式,颇为讲究:择定一吉日,匠人们焚香祭祖,年轻一辈须恭敬下跪,向长者叩三两响头,喝杯半水酒,之后领受长者所传檀木箱,有衣钵相承深意存焉。翁授徒颇众,训诫极严,在做七十大寿那年传衣钵给邻村一得意匠徒。曾自撰一联云:百家故事少能诵,顶上工夫老始成。传示众徒警戒,蕴有人生真义,翁堪称乡村哲学家。
依照惯例是,每逢月初或月半,剃头匠专门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剃头,且先拣好主人家,——就是轮流负责招待饭食的人家。主人家自然是不敢怠慢的,早早就准备好了开水、毛巾、肥皂、脸盆等物什,以备剃头所须。在庭院里再摆开一溜坐椅,前来剃头的乡民得了讯一个个赶场似的拢来了,大多是赤着脚、甩了牛鞭,急急从地里来的,比开群众大会积极得多。
翁未收山前,为我家祖孙三代剃头,每年家里总有数次管翁饭食,必杀鸡设酒,殷情招待。翁每至一处,喝到的是酽酽香茶,吃到的是百家美食,难怪祖父经常怂恿我父母说,等我大了也跟翁学剃头手艺,吃一口轻巧饭。不过听父母说起,翁家里有本难念的经:大儿子与人斗气喝了钾胺磷(注:一种剧毒农药),小儿子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拐了腿,屡找对象不成。只是好奇怪,儿时我从未见过翁悲戚忧伤过,在人前总是一副快活乐天的神情,还经常带给我们很多零食吃。
据传翁剃头很有一套神技,四字秘诀颇成条理,即“多、快、好、省”是也。翁剃头时坐椅下断发堆积无重数,脚踏上去半天挪不开步,可谓多也!翁能把剃头刀、剪子和舌头同时耍得飞转,故事的跌拓起伏暗合剃头“嗤嗤嚓嚓”之声,相得益彰,可谓快也!翁又能尽心劳力,随物赋形,或剃光头,或剪平头,或留发及额,剃头者无不抚头大笑,说做了回新郎倌了,可谓好也!翁剃头极少用水,颇似蜻蜓点水,此为一省;尤其那块黑刀布,油腻放光,不曾更换,此为二省。翁肃言道此乃祖师爷传统,乱改不得。
剃头匠行业如今仍在吾乡顽强地生长着,而翁已殁十年了。早已入城求学工作的我再也不是当初的懵懂少年,剃头便在街头巷尾各处可见的发廊小店或者装修典雅的美容美发中心了。过往的一切俱已成为心底美好的回忆,翁的神韵逸事却时时飘浮眼前,不禁诵起一首前人称道剃头好处的竹枝词来:对镜晨妆发似蓬,首已膏沐何为容?烦君理就青丝鬓,搔首佳人定爱侬!翁如读到此诗,想必也畅怀知音之叹吧?
-全文完-
▷ 进入陈平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