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富山,站在光明桥上,右手边是绿波荡漾的河道,河水很清,掬一捧在手心,感觉好亲切。河两边有江南风味的粉墙黑瓦,错落有致,掩映在婆娑的绿树枝桠间,延伸到河道尽头。天已是黄昏,却让人想起撑着竹篙的江南小妹,在船上沿河叫卖的情景,有道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出来旅游,有时候需要一些想象力。电子时代了,如果非要寻找原汁原味的农业社会的东西,你一定会失望之极。所以,虽然现在身处闹市,也要学会给自己一点梦,梦里自然会回到那迷人的水乡。况且,绍兴人给了你梦的由头:在光明桥这边,几乎看不到现代文明的东西,远处没有现代化的建筑,近处人家的空调室外机都用仿古的木罩子罩着。车夫蛮得意地告诉我:我们绍兴专门留了这样一条水道展示真正水乡的味道给游人看的。的确,苏州号称“东方威尼斯”,现在几乎一点水乡氛围都没有了。现代化的苏州很豪华很漂亮,古人诗词里充满典雅气息的姑苏城永远的弥散在历史的尘嚣里,找不到了。在现代文明到来之际,苏州彻底迷失了曾经的典雅风华。我在拙政园拍照时不敢把镜头抬高,只怕拍到四周高大的楼房。但是绍兴,却把现代与古老结合的这么好。
左手边就是仓桥直街,一条仿古街道,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坑坑洼洼而又油亮光滑,满是沧桑的古意。路两旁净是店铺,最有味道的是卖黄酒的铺子,还挑着古旧的酒旗。车夫和我聊了一路,觉得我还算有文化,于是介绍得更为细致。这里把大家族聚居的宅子叫做“台门”,仓桥直街有两家台门,可以进去随便参观。晚饭时分,我站在冯家台门的天井里,感受着绍兴老街人家的生活:老奶奶在教训小孙子;厨房里传出酱油烧菜的浓香;也许是儿媳,正招呼大家摆桌子吃晚饭。这里人家已经习惯了被游客参观,一点不在意我的到来,我也觉得自在了许多,还和门边的猫咪握了握手。
街的尽头是一家当铺,车夫告诉我这就是鲁迅小时候常常变卖东西给父亲治病的那家当铺。我不置可否,背诵了《朝花夕拾》里有关当铺的描写。车夫很讶异,我又问了句更让他惊讶的话:“绍兴有座八字桥,离这里远吗?”看着他张口结舌的样子,我不觉得有些小得意。
去八字桥的路上,车夫又给我介绍了王羲之的题扇桥、鹅池、故居,蔡元培故居和周恩来故居等让绍兴人骄傲的人文景观。
八字桥始建于1500年前,是现存最早的水陆两用的立交桥。桥面成十字交叉状,桥拱呈八字,故曰“八字桥”。这段话是一本语文书上对这座桥的介绍,现在,这座桥就在我的眼前。桥面的石板记载着千年的历史,桥身依然坚固,但是栏杆已经残破不堪,有的地方用铁钉、铁条牵引着。整座桥没有过多的雕饰,也许曾经有过,早已风化在1500年的风霜雪雨中了。我从桥上走过,把十字交叉的桥面走了个遍。一寸寸抚摸着古桥龟裂的肌肤,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从桥上下来,站在岸边,桥墩附近有许多树,桥洞上爬满了绿色枝条,有的从桥洞上垂下来,把一弯拱洞打扮成美丽的画框,框角微微露出一艘乌篷船的船尾。可惜此时相机里已经没有胶卷了,我只能深深地把眼前地景象一笔笔、一划划刻在眼底。我对桥说:放心吧,我还会来的。相信一定是初见已惊,再见依然。
桥边住的应该是老一代的原住民,隔河相望的老哥俩喊两嗓子就约好了下棋的时间地点。老太太在河里涮拖把,硬朗的身材还能操持家务。河水依旧清澈,车夫告诉我,这水虽然不能像过去一样喝了,洗手洗澡还是可以的。绍兴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做的很好。此时我又想起同里:知名的地方不一定适合寻梦。我的梦里江南,在八字桥边找到了。这里的空气中,蕴含着悠然闲适的况味,浓的化不开的生活气息,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却没有俗世的喧嚣。
天色愈晚,车夫带着我穿过大街,拐入小巷,一个个景点看过去,已是万家灯火。奇怪的是,我丝毫害怕的感觉都没有,一点也不担心他会把我带到小巷子里陷害我。这是一个不必设防的城市吗?或者,是我遇到了好人?在我熟悉的城市,我也不敢在夜幕降临之后坐三轮车穿越偏僻的小巷啊。
最后,车夫送我到33路车站,一直看我上了车还频频招手。华灯四射的城市夜晚,作为一个异乡人,我又一次被感动。至今我还记得那一夜:我专门挑了一辆双层大巴来坐。坐在大巴的二楼上看这座小城的夜景。繁华路段也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古轩亭口高大的牌坊对面,路的正中是秋瑾纪念碑;僻静的廊桥上,一盏盏红灯倒映在河水中;星巴克咖啡馆里,明亮的灯光下,是店员们快活的笑容。我知道自己爱上了这座城市,却不知道有无被它接受的运气?
-全文完-
▷ 进入午夜菲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