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天气,北方已然飘起了雪花,而南方才步入“秋渐深”的日子。西风渐高渐凉,树叶片片枯黄,在风中起舞,地上的黄叶再也扫不尽了。远处群山茫茫,近处虫声低鸣,那个“愁”字便渐渐地浓了。
《说文解字》:“愁,从心,秋声”,《礼记》:“秋之为言,愁也”。于是,秋与愁就此结缘了。秋是属于时间系列的,一年有四季,其中一季就是秋。而《礼记》中的秋,不仅有时间概念,还有空间、乐律、色彩概念。“西方者秋”,因为秋风从西而来,所以秋之风为西风;“孟秋之曰,其音商”,因为商音让人感觉凄厉,所以秋之音为高秋;“秋则衣白衣,佩白玉……”,因为西方之色为白色,所以秋之色为白色。
由于秋有时间、空间、乐律、色彩,于是与秋有关的群体相当庞大,正如《礼记》所载:“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乌;仲秋之月,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季秋之月,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又黄花,豹乃祭兽”。既然愁与秋结了缘,于是愁也就随着秋而泛滥。纵观中国文学史,几乎是由一个“愁”字来贯穿的。愁字频繁地出现“在深夜”、“在月下”、“在离别之间”、“在旅途之中”、“在秋风秋雨里”、“在寒霜白露中”、“在寒蝉雁归时”、“在霜叶落木声里”;愁字见之于凉风、落叶、疏篱、雁阵、蝉鸣、菊香、水寒之中。随之又衍化出众多与愁有关联的词汇,如“悲、哀、怨、恨、别、苦、寒、荒、寂、残、孤、凄、惨、凋、枯、泣……”。
中国文学史,为何要有这么多“愁”情“悲”意,何以要以“愁”为美?
我们来看看文学历史上“愁”的表现,《诗经》中“忧心忡忡”、“忧心惙惙”、“我心悲伤”、“心之忧矣”、“以写我忧”、“忧心殷殷”、“我心则忧”……那“忧愁悲愤”之词泛滥于诗经之中。诗经以后,孔子沉浮落魄,旅愁之盛就不必再说了,就是庄子这样如此豁达之人,也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之愁。到了楚辞便有了怀秋之作,“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屈原更是将心中的悲愤、忧愁、失望与秋象相融合。
至秦汉悲壮激烈之后,魏晋南北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人们生活在悲剧的舞台上,更是“愁意”大盛。曹植的《叙愁赋》、《愁思赋》、《九愁赋》、《释愁赋》揭开了中国文学“秋”与“愁”结合的大幕,从此,“秋与愁”成了众多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题材。王粲、阮籍有《七哀诗》,向秀作《思旧赋》,庾信作《思旧铭》以哀寄思,以愁寄情。湛方生的“悲九秋之为节,物惆悴而无荣。凌颓鲜而殒缘,木倾柯而落英。”刘孝先的“夜愁眠不得,起望台南端,叶惨风声异,楼空月色寒。”无不写尽孤怀寂寥之情与悲愁玄思之韵。
魏晋诗赋,秋风愁绪以蔽天盖地之势如缕不绝。到了唐代虽有所遏制,但唐人继续将怀乡别愁、忧国忧民发扬光大。随着出塞曲的盛行,大唐天空中悲风四起,愁云密布。就像李白这样豪放浪漫的诗仙,也端着酒杯悲悲切切地吟起“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来,愁得只好“明朝散发弄扁舟”去了。杜甫更是沉浸在忧国忧民之中,深愁而不能解,什么“三吏三别”,什么“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悲愁之声不绝于耳。
宋朝在继承唐人的将怀乡别愁、忧国忧民之外,更是以“闺愁”、“解愁”而占一席之地。宋人的愁,因苏东坡的“解愁”而超然,因李清照的“闺愁”而缠绵。东坡在其曲折苦难的一生中,“竹杖芒靴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随时随地都在饮酒、品茗、赏月、坐禅、吟诗、作画、写字……以解忧愁,他看透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轨迹,他把满怀的忧愁,化解为“为己忧,为国愁”之中。李清照写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闺愁后,没有多久就被靖康之乱所祸,转“闺愁”为“国愁”,低眼锁眉地吟出“愁”之绝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承宋人之愁,元人发明元曲之唱忧愁,明清之人以小说来言愁,最后以“愁”及“空”。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王实甫的“总是离人泪”,姚燧的“只恐行人断肠”……元人的一唱三叹之愁,甚至于眼泪汪汪了。而明清之人用长篇、短篇的小说来言愁,你看一部《水浒传》那惊天动地的108单英雄好汉,最后下场是死的死,伤的伤,七零八落,让人悲叹。那一部《三国演义》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转头即空,付置于笑谈之中。《红楼》、《金瓶梅》富贵淫乱之后,都投入空门,由“愁”自成“空”。
仔细想想,那诗经里的愁,是质朴纯粹的愁;孔子的愁,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愁;庄子的愁,是自然常情的愁;屈原的愁,是亡国独悲失望的愁;魏晋人的愁,是自由放诞的愁;唐人的愁,是责任与灵魂融合的愁;北宋人的愁,是解愁与闺愁;南宋人的愁,是家国之愁;元人的愁是委婉似歌的旅愁;明清人的愁,是财色成空的愁。
中国文学,上至诗经,下至现代的“伤痕文学”,为何以一“愁”字贯穿?为何以一“愁”字为美?我想,也许是因为“悲愁”与“悲剧”相通,而“忧患”与“悲剧”的色彩,永远是文学艺术的主题和潮流。
-全文完-
▷ 进入步月寻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