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脊梁(四)齐森

发表于-2005年11月03日 上午10:12评论-1条

时隔不久,雷书记对李昌庆讲的话变成了现实,周里顺利地当上了县委书记,雷书记则调回老家——汉中市。李昌庆想不通,内心很不服气,他不断地给地委、省委写信,揭发周里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然而,这些揭发信有的如石沉大海,有的却原样转回到周里本人的手里,使这个县委书记对他又在旧恨上增添了新仇。他正准备把他发配到离县城最远的一所农村小学去教书,这时李昌庆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处境不妙,他见告了一年的状没有任何下落,也没有把周里怎么样,而他的揭发信已捏在周里的手上,他知道自己在吴旗呆不下去,只好一走了之。

经朋友介绍,李昌庆联系调到新疆昆仑市,这里离吴旗有数千公里远。他在昆仑把一切都安排好,一年后,王澍打电话告诉他,说周里被定为“三种人”,已经下台了,他要求李昌庆回吴旗中学,他却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不愿再回到那个给他留下太多伤心的地方。

李昌庆一到昆仑,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城市。昆仑市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昆仑山脚下,坐落在发源于昆仑山脉的美丽的昆仑河畔,故名昆仑。它是盆地的一颗明珠,以盛产昆仑玉和黄金而闻名全国,素有“金玉之乡”的美称。近几年来,在昆仑勘探出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人们又称之为“石油城”。油气资源的开发真正为昆仑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昆仑市的发展的确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更新完善,全市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足以和沿海的一些开放城市相媲美。但城市发展得太快,也有它的缺陷,那就是人才和技术跟不上,即:硬件搞上去了,软件却落后了。于是,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一个“人才技术引进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昆仑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全市上下大力提倡“尊重人才、学习先进技术”活动,力求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整个城市协调发展。

李昌庆带着一家五口落户昆仑市,工作还是他的老本行,在市一中教书。市里按照有关规定给他家分了一套住房,并把他的妻子安排在市环卫处工作。三个儿子李石、李玉、李岩都在中学念书。一家人在这遥远的新疆,既没有亲戚,也没有在吴旗的那些恩怨情仇,李昌庆觉得这样很好,感到一身轻松。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安安心心教书育人,闲暇时还写一些“豆腐块儿”文章投给几家报刊杂志。他的文章的发表率逐渐高起来,昆仑人常常在、市报省报和其它杂志上读到署名李昌庆的文章,但人们并不知晓他是昆仑人。

李昌庆擅长撰写游记和短篇小说,内容多以塔里木盆地、大沙漠、丝绸之路、青藏高原为背景,描写旅游探险、高原采金、乱捕滥杀野生动物等故事,这些题材大多都是鲜为人知的西部见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李昌庆文学功底扎实,写出来的文章文笔流畅,格调高雅,投递出去的稿子往往适合编辑的口味,因而被采用的较多。后来,他把自己曾经写过的文章,包括发表的和未发表的,经过重新修改加工后编纂成一本书,书名为《金玉之路》。此书在一家出版社出版后,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有一位记者为此专门在《昆仑晚报》上撰写一篇关于李昌庆的文章,题目是《昆仑第一位作家》。《昆仑晚报》是市委书记王然每日必读的报纸,这篇文章马上引起了他的关注。他没有想到昆仑市会有出书的作家。那天,他专门派人把李昌庆请到自己的办公室,问他:“你就是第一中学的李老师?”他说:“是的,我叫李昌庆。”“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嘛!”“哪里,还要请王书记多多指教。”“听说你还出了一本书,书名叫‘《金玉之路》’对不对?”“对,王书记。”“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主要是想突出宣传我们昆仑市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好,很好,尤其是‘金玉’二字用得好,这两个字就代表了我们市,是昆仑的象征,因为昆仑正是以产玉石和黄金而闻名的。你的这些文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相信它们会给昆仑人民带来许多好处。”李昌庆没有说话,王然稍停片刻,突然问了一个他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他问:“李老师,我想把你从教育上调出来,你同意不同意?”他愣了一下,问:“往哪儿调?”“就调到我的身边。”“进市委办公室?”“对,先来当秘书,市委办正缺少像你这样扛硬的笔杆子,以后自有提升你的机会,你觉得怎么样?”“王书记,这个问题太突然,容我想想,再回答你,好吧?”“那好,就给你三天时间,我等你答复。”李昌庆临出门时,王书记大声对他说:“别忘了给我带一本《金玉之路》来!”

回到学校,李昌庆心中非常矛盾,他真实的意愿是不想在领导跟前工作。多少年来,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那场磨难,使他明白了许多事理。他把权贵看得很淡,认为所有的势都是装出来的,人的官位越高,装腔作势的官僚思想可能越严重。他很有自知自明,知道自己刚直不阿的性格是不可能赢得领导的赏识,搞行政机关工作不是他的长项。但是,他又反过来一想,自己是个一般教师,又是普通党员,应该服从组织安排。况且,是市委书记的意见,没有不听从的理由。全市最高领导的安排也许是真正的工作需要。再者,他不想再像在吴旗那样,和市委书记过意不去,对自己处处不利。想到最后,他同意到市委办工作。

第三天,王然书记仍然不放心,他派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韩国新到学校亲自找李昌庆谈话。两人是在校长办公室见的面。李昌庆认识韩国新是因为听过一次他在大会上的讲话,而韩国新并不认识李昌庆。一见面,两人站起来握过手后,韩国新问:“你就是李老师吧?哎呀,你好、你好,你在昆仑是出了名啦!”李昌庆说:“韩市长,你好,别这样说,我担当不起出名二字。”“哎,出名好呀!全市谁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李昌庆?”他不愿听别人吹捧他,就问道:“韩市长找我有事吗?”“当然有事呀!王书记让我来找你谈话,他说提前给你打过招呼,准备调你去市委办当秘书。不知你考虑得怎么样?”“韩市长,我不能不同意。我是一名党员,又是人民教师,组织上怎么安排,我都无条件地服从。”“这就好,李老师,还算你聪明。你要知道,现在有多少老师想到行政机关来工作,有些人花钱托关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跳出教育系统,最终还是办不成。这个我清楚,因为我是管教育的嘛,光我的手里就卡住多少老师,不让他们出去。现在你不费吹灰之力就调到行政上了,而且还是在领导身边工作,说不定过一两年,提拔你当个一官半职,也不枉到昆仑来。”李昌庆听着他的话有些别扭,就说:“韩市长,这些都不是我所想的事情,我只是听从你们领导的指挥和组织安排。”“那好,我多说了,你准备一下,明天下通知,后天你就去市委办报到。”

李昌庆按时在市委办上班,王书记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昌庆,能请你这个作家给我当秘书不容易,这也是我的荣幸。”他在见到市委其他领导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市委请一个作家当秘书,真不简单!”于是,市委、市政府机关里的干部都知道王然对新来的的秘书非常器重。对于李昌庆自己来说,他一开始就很不适应机关工作,因为他不管在工作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分不清好与坏、辨不明干部们说的话是真是假。他在领会领导的意图上显得很迟纯。而最终让他头疼的事还是他的本职工作写材料。行政材料和他写的游记、小说纯粹是两码事,整天要写的尽是些没完没了的讲话、报告、总结,其中既没有多少实际内容要写,又不能像写小说那样任意发挥,所用的语言是大话套小话,所论述的事实都是空对空,属于那种文字游戏式的文章。有些领导喜欢简明扼要、文字精炼的发言,以突显他个人的讲话风格;有些领导则欣赏又长又丑的报告,以表示他发言的水平。李昌庆很不情愿写这样的材料,但作为秘书,这是他的本职工作,没有不写的道理。他每次写材料,几乎就是绞尽脑汁,尽量发挥语言的游戏功能。但每次写完一份材料,自己总是不满意。但是,作为市委书记的王然,非常欣赏他写出来的报告、讲话等,说他写的东西语言流畅、文字简炼,具有文字艺术功底,念起来顺口自然。

有一次,李昌庆在王书记办公室正一起修改一份讲话草稿,韩国新进来找王书记谈工作。王然请他坐下,对他说:“哎呀,韩市长,你这个昆仑第一笔杆子恐怕要被李秘书代替了!”“那当然,你说的对,我怎么能和作家比呢?”说着,他转向李昌庆,对他说:“李秘书,你看王书记把你棒得比我这个副市长还高!”李昌庆说:“韩市长不要在意,王书记是开我的玩笑呢。”

李昌庆逐渐熟悉了秘书工作,学会为领导写报告和讲话稿的套路。其他市委班子成员见王然对李昌庆十分器重,也就都对他另眼相看,他突然成了市委办副主任的角色,许多人找他办事,并不找副主任。令他最头疼的事情仍然是与机关里的干部打交道,觉得与他们不容易相处,交流困难。市委办是市委的大脑,起着上传下达、信息交换和处理的作用,什么事都可能遇到,有些问题还要及时进行汇报或处理。他发现机关的人大多貌似神离,表面上亲密无间,一转身就互相拆台。有些女干部更是当面显得十分亲热,形影不离,甚至连上厕所都要手拉着手同去同回,而在背后却一个说另一个的坏话。李昌庆对这种同事关系很看不惯,更无法理解。他是个直性子人,脾气倔强,经过“文革”的艰苦磨炼,他的棱角不但没有磨平,相反,却炼就成钢铁般的毅力。在处理日常事务上,他明断是非,爱憎分明,原则性很强,而这正是办公室工作人员所忌讳的,因而得罪了不少的干部。由于他过分坚持原则,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

自从到市委办工作后,李昌庆再也没有时间去写作投稿了。白天是杂七杂八的琐碎事情,晚上是无聊的大吃大喝。要么是接待各方来的客人,要么就是同事间的请客,每一方面他都得去应酬。过了一段时间,他熟悉了总是围着王然身边转的几个人,他们是副市长韩国新、经贸委主任胡为先、市建筑总公司总经理卢大锡和政府办副主任林白等。一天,卢大锡八岁的儿子过生日,他在塔里木大酒店摆了两桌饭菜,请几个要好的朋友喝酒。下班时,韩国新找到李昌庆,对他说:“李秘书,我们一块儿去吃晚饭吧?”他说:“韩市长,我又不喝酒,还是回家去吃饭。”“哎,不喝酒,坐一坐也行。我给你介绍几个朋友,以后有啥事也好互相有照顾,你总是这样独来独往,有啥意思呢?”他不好再拒绝,就随韩国新坐上他的小车来到市中心的塔里木大酒店。这时胡为先夫妇、卢大锡夫妇、林白夫妇和韩国新的妻子都已经坐下,正等他们呢。胡为先把自己的妻子杨晓静给李昌庆介绍了一下,然后把韩、卢、林的妻子白莲贞、乔梦、李凤也分别介绍一遍。李昌庆与她们一一认识,见九个大人坐一桌,五个小孩也坐一桌,宴席还没有开始,孩子们就叫嚷着要切蛋糕吃。卢大锡说:“韩市长,开始吧?”韩市长说:“人来齐就开始,你先发表祝酒词嘛!”卢说:“没有什么祝酒词,我随便说几句话。今天呢,是我儿子的生日,小家伙吵着要吃生日蛋糕。我想这都是小事,主要是想叫大家来聚一聚,目的是加深加深朋友之间的感情。过生日无所谓,难道我们这些大人给小娃娃祝寿不成?所以,目的是让大家在一块儿热闹热闹。今天,令我高兴的是韩市长也来了,而且把王书记的得力干将李秘书也请来了。跟李秘书喝酒还是第一次,我提议,这第一杯酒大家都要干完!”大家说一声“干杯”,就都把自己杯子里的酒喝完,四个女士也不例外。李昌庆喝一满杯很难为,但他还是硬咽下去了。在座的除他之外,其他人都是老酒友,他们在一起谈笑自如,毫无拘束。两三杯下肚后,李昌庆头有些发晕,但其他人的兴趣来了,他们开始高谈阔论,无非说一些他人的是非、自己的功劳。

四个女人更是一台大戏,她们亲亲热热,一会儿把头挤在一起说悄悄话,一会儿突然高喉咙大嗓门地又谈又笑,真像是唱戏一样热闹。席间,卢大锡把胡、林二人叫出包厢,站在大厅的一边,好像在给他们交待什么事情似地指手划脚。韩国新和李昌庆在桌子上也没有多少共同语,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腔说话。这时,杨晓静说自己想上厕所,问另外三个女人去不去,白、乔两人表示不去,她就拉上李凤,边起身边说:“做女人真是麻烦,一个月必须要开一次红灯。”二人走后,白莲贞在李昌庆耳边悄悄地告诉他说:“她是一只不下蛋的鸡,谁不知道?还开什么红灯?”李昌庆一听,食欲大减,不想再吃任何东西,甚至连吃下去的东西也想吐出来。

等所有的人回归原位,新的一轮酒又要开始,李昌庆一点儿也不愿再喝,加之他与这些人坐在一起觉得没有话可说,就起身对韩国新说:“韩市长,你们坐吧,我头晕得厉害,先走啦!”卢大锡马上说:“哎哎,李秘书你不能走,刚开始行酒令,后面才要真正喝酒呢,你就要走?这恐怕不行吧?”他说:“卢总,请原谅,我的酒量实在有限,喝一点儿就打瞌睡,真的想回去睡觉。”韩国新也说:“大锡,让他走吧,他可能真的喝酒不行。”他这才离开餐厅回家去了。李昌庆一走,杨晓静就说:“这么一个人,死气沉沉,话也不说一句,有什么劲儿呢。”韩国新说:“小杨,你别小看他,他可是市委书记最看重的人。现在成了市委办的一个红人了,知道吧?”胡为先说:“这不足为奇,其实上下级关系就像男女关系一样,互相看中了,连对方的缺点也喜欢,这叫爱屋及乌。”李凤说:“哎,李秘书可是真有本事的人,他写的文章很不借,是昆仑第一个作家,还出过一本书呢!”胡为先不以为然地说:“那有什么呢?出书还不容易?韩市长要是想写书的话,十年前就发表了,还能轮到他当第一作家?是不是,韩市长?”韩国新说:“实际上,写书并不难。假如我不在这个位置上,没有这么忙,也许真像为先说的那样,我早就出书了。”胡为先接着说:“你要是当作家肯定是个名人作家。你们看看现在,当作家的人不少,想当作家的更多,可他们写出来的都是些什么玩艺儿,尽是些粗制滥造、浪费别人时间的垃圾!解放多少年啦,天天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放了没有?鸣了没有?古代人不放、不鸣,写出来的好作品有多少!现在哪一部作品敢和四大名著相比?没有一部吧!”韩国新说:“总的来说,李秘书这个人不错,没有什么坏毛病,就是性格直了一点,性格直爽的人好打交道。”杨晓静说:“我最不喜欢和这种人坐在一起吃饭,三棍子打不出来一个响屁,死坐在那儿不吭气,好像别人欠他八辈子债似的,多叫人别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齐森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声叹息点评:

文人从政,免不了要应付那些官场尴尬的场面,但愿文人能够继续发扬自己的本色,出污泥而不染!

文章评论共[1]个
云端飞鸟-评论

兴赏了at:2005年11月03日 晚上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