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灶
老房子里的土灶还在,蒙了厚厚的尘埃,斑斑驳驳。早已失去它青春的容颜和实用价值。尽管好几年不用了,不忍拆除它。奶奶说,它是由后山的沙土夯成的,很结实,很好使的。
那个半拱形的门黝黑得很,圆圆的大鼎还在,只是没有用杉木做成的盖。它的身上也由不少的孔痕了,像有什么东西凿过。土灶看起来很土了。
我依然记起它曾经支起我们的生活和一日三餐,青草啪啦啪啦声音似乎还在耳边回响,灶膛火星一点一点的,好象正在袭击我们。我心在抖了几下。
曾经看着炊烟回家,期盼母亲脸上的微笑。
如今,人们用煤、用天然气、用电,谁还去麻烦土灶呢。土灶成为历史,但不是风景,它能制造风景,这风景在我们的心灵的扉页。
土灶真的没有过去的吸引力了吗?
想起它烧出来的食物,我流着口水。
我们曾经因为它,生活香味四溢。
我们永远拥有它,走四方。
2、 土洞
邻居的小孩赌气躲了起来,大家帮忙寻找。突然想到房屋后面的土洞。
几个人走近,站在洞口,谁也不敢往前移。看,阴森森的,矮小的草无规则地疯长。
我们在大声喊,有绵延的回声。他哭着,从里面出来,我们呆住了。好奇着问里面有什么东西,他说里面全是泥土的味道。
土洞,很陌生了,我对土洞说。
几个小朋友也赶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小朋友问:“这是做什么用的?”老伯说:“做仓库用的。”
我回想:以前家家户户都有,用来装地瓜,酸菜甚至自酿的酒。而且洞都没有门,从来也没有什么东西丢失,难得呀,不像现在的门越来越高级,越智能化。
一切都远了。土洞还在,乡亲的朴素情怀还在。
我向往。土洞佐证。
3、 瓦窑
村口有一个瓦窑,已经15年没有冒烟了,日夜让岁月的风雨吹打。前面有几亩的空地,也没有人去耕作,村民自觉把他们保留下来,原因吗?谁也说不清楚,其实他们自己心里最明白。
不是吗,村民们建造房子,谁家的瓦片不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
这里曾有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挥锄挖土,用肩挑土,水牛搅土,瓦工印瓦,材火烧瓦,村里人喜洋洋地分瓦,甚至兴高采烈地向外村人卖瓦……
节约用地。节约用地。另一种时代的强音。使用每一寸可使用的闲置土地。
人们争议着,纷纷发表意见,出现罕见的老场面。分或者卖?犹豫着。
为了凑集资金修公路,决定卖,约定不能建房,只能耕作。
吴老伯高额中标卖下了。他在特区打工的儿子出钱的。
他给瓦窑立了个碑,由村里的一位退休的老教师起草碑文,他孙子写。还在空地建了一个门球场和一个篮球场,老人和孩子乐了,不少人不理解。有人说,没有按约定,吴伯说:“这也是一种耕作,他念大学的孙子说的。”有文化的人说的,人们也认了。
但,我理解,我高兴。
2005-8-13
-全文完-
▷ 进入侧身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