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志通鉴》有这样一个记载:刘备占领四川后,诸葛亮辅佐刘备治蜀,严刑峻法,人多怨叹。一天,曾经为刘备占领蜀地,作了很大贡献的谋士法正,向诸葛亮进言道:“当初,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约法三章,秦国的百姓都感激刘邦的德行,成为千古美谈。现在咱们初有国土,应该像高祖进关中那样,缓刑弛禁,以慰民望。”
诸葛亮答道:“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朝无道,统一天下后,刑法苛严,民不聊生,使天下的百姓怨声载道。所以,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秦朝土崩瓦解。刘邦进咸阳后,缓刑弛禁,是要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而刘璋父子治理蜀地几十年来,文法羁糜,互相奉承,政德不举,威刑不肃。官员如此,百姓学样跟随,自以为是,纲纪不正,政令不通。刘璋为了笼络他们,给他们封官,官当了,野心越大,得垄望蜀,更不能满足;给他们施以恩惠,恩惠多了,来之容易,不知感恩待德,效忠朝廷,更加欲壑难填。我今天治理蜀地,严整纲纪,威之以法,法行,就要让他们知威,不轻易赐赏,赐赏,就要让他们知恩。这样威恩并济,上下有节,统治就有秩序了。”
读书到此段时,我深为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所钦佩。还是在茅芦时,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就为已经是身经百战的刘备,规划了“天下三分”的蓝图,锁定了“恢复汉室”的目标。几年征战,几经杀伐,弱小的刘备集团,硬是在强大的曹操和孙权手中,抢下了一片天地。但如何来治理这片天地,就有了不同的认识。就在别人的非议中,诸葛亮正确地分析了今天的蜀地与当年的关中不同,得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尽管自己的见解,与历史上已经被证明是曾经成功的经验相背离。而一旦这种见解被认识,就坚定不移的将它坚持下去。
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就一番大业,可能就首先要具备这种坚忍不拔的气概,具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具备随时俱进、随事变化、随势利导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诸葛亮的目标是要恢复汉室,但却并不以被人们称为楷模的、汉家老祖宗的成功经验为蓝本,而以此事、此地、此时为根本,行使自己的方法,不法先王,可见他当时的气概和智慧。
细分析,诸葛亮的这一番话,实际上就是吏治的问题。有人曾经说过:极端的独裁,可以造成黑暗,极端的无政府状态,也可以造成黑暗。而后者黑暗比前者更有甚者。试想,在一个战乱刚刚结束,没有法度,没有纪律,没有约束,弱肉强食,匪患纵横的地方,民众何以安居?经济何以发展?政令何以贯通?政权何以巩固?社会的正常持续何以维持?此时的政权,就要通过自己庞大的干部队伍,来完成巩固自己执政地位的使命。
但是,像刘璋统治时期的那些官吏们,心中只有难以填满的私欲,心中只有自家的荣华富贵,只知当官,只知索取,却不尽一点当官的责任,能去完成这个使命吗?慢说在一个战乱刚结束的时代,既就是在一个比较安定的社会,如果统治者的干部队伍,不忠实自己事业、不履行自己职责、扼取占有、贪婪腐败,也是不能完成他的执政任务的。所以,诸葛亮这样严整纲纪,威严法度,让他的干部知恩知荣,知进知退,上下有节,这是从刘璋父子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有关吏治管理的治世经典啊!
诸葛亮通过吏治的问题,谈到了政权的稳固,比诸葛亮晚几百年的唐太宗,也用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的比喻,谈到了政权的稳固。而接触水面的舟船,其实际也是吏治的问题。这个问题谈到了今天,看样子还要不断地谈下去。从这一点看去,不也能看到诸葛亮的智慧吗?
-全文完-
▷ 进入南山孤独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