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老师)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至其欣悦,则又请焉。①读到这里,我们头脑里马上会浮出这样一幅画面:威严,不苟言笑的教师,对学生有所赐教,是学生莫大的荣幸。而学生则毕恭毕敬,垂立一旁,等待教师心情好时,才能小心翼翼地求教。这是儒家思想统治下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旧的传统观念的反映。
立法委员洪秀柱这样指出:过去,国人对于教师的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以古言为例“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天地君亲师”,将教师看作是父亲,用一生的心血引导前行,或是仅次于双亲的角色。地位崇高由此可见。洪秀柱认为: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打破了教师在学生的心中的光环效应。另一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随之而调整。②过去,世人把教师看作是神,神是不允许犯错,如同西方的上帝,中国的玉皇大帝。而现实中教师只是普通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为什么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位置靠后了?为什么学生在背后言辞尖刻地评论老师?为什么学生不再把教师神化而唯老师是从了呢?
首先,五六十年代,教师群体是社会成员中文化知识水平最高、最集中的群体,家长和学生大都处于低文化层面,因而形成了对教师尊重,甚至是依赖的关系。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受教育人口逐渐增加,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国内外交流机会大增,在大中型城市中家庭文化层次迅速提高,家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减弱。同时,社会其他人群的文化层次也迅速提高。相比之下,教师文化学历层次提高缓慢。
其次,现代学生与五六十年代的学生相比,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调查表明,现代学生接受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杂志等传媒。其次才是教师与教学。社会现实生活信息的丰富多彩与教学内容的艰深、抽象、相对封闭性,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前者。与此同时,教师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社会信息量严重不足。
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身心发育提前,各年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交流需求差异明显,小学生关心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如当众表扬、关切的抚摸等言行表露。中学生关注教师的外表、能力,如口齿伶俐,有幽默感,衣着得体等。而高校生则更愿与有才华的教师交往与交流。
无论是社会的大环境还是学生自身的意愿,都迫切要求师生的关系重新定位,但近年来,很多教师不能认识到时代的要求,不能把自身的职业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加以考察,一味地奉行儒家传统,以为自己在学校始终处于霸主地位而咨意妄为,而学生却已处于一种超前状态,他早没有把老师神化,这之前就出现了一个认知上的时间差,于是一个又一个学生和教师的冲突事件被摆在了媒体的桌面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焦点的背后往往是对教师的指责。2004年鸡西市11岁的张帅因教师体罚致人身损害起诉鸡西市师范附属小学赔偿纠纷案引起各界关注。广州白云区一小学三年级学生张平因未完成作业,任课教师刘涛将他从座位上拉起,由于用力过猛,张平的头部撞向桌角,左眼角受伤,颈部受失挫。
陶行知曾发出过: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呼吁,文艺复兴后,许多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保持平等、协调的关系,严禁体罚,主张把经院主义的阴森学府变为学习的乐园。③《简·爱》中的修道院教学方式在新的时代,要彻底地被打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这种人文教育不仅包括文化教学,亦包括思想教育。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既是教材与学生的红娘,又担负着传道者的任务。如果未来的学校像一个超市,老师是穿着制服的售货员,资料课本是产品,学生是顾客,当学生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购买产品。银货两讫,一切都是商品化,那么这样的学校不是人性,而是悲哀。实现人性化的教育需要以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为基础。
那么在教学教育中,应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师既是经师,更能成为人师呢?
一、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师生在教学中是民主平等的,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师生心理的积极互感和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师生在年龄、阅历、认知、情感上的差距,容易成为师生交往的障碍。阻碍着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感应。学生思想单纯,富于冒险精神,充满幻想,情感不稳定,而教师则相对老成、稳重、冷静。要缩短心理距离,师生双方应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消除防卫心理。特别是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关心学生,进行角色置换,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而作为学生也不应过早地否定老师,这样双方容易沟通思想、情感,学生易于接受老师的教育。而不会是针尖对麦芒。
三、 尽早地形成教学文化。
健全的规章制度,优美的教学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文明行为,团结的班集体,正确的集体思想导向,等对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生的重新定位有赖于教师的主观认识。具体说来,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沟通的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以下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形成一种良性沟通:笑口常开,亲切随和,轻声细语,耐心倾听,注意服装仪容,心平气和,不谈人是非,多听少说,善用适当的肢体语言。这样的沟通使教师是师,亦是友,是父,亦是母。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校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是一社会体系,具有自然形成的校园伦理。何为校园伦理?它是一种社会规范,由三种校园人际关系组成: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传统的“天地君亲师”“尊师重道”的师生伦理关系,已通过重新定位转化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彼此关系将建立在多元、尊重、自主、参与和专业伦理上。然而校园伦理的主张也有其适应性与不变性。所谓的不变性,指人格权的平等和职位身份的差异,目的在营造尊重与爱的学校文化,以保障教师的专业教育权和学生的受教权。学校内的成员每位均是独特的个体,人格权同样受到尊重,教师与学生一律平等。然而在伦理上,因职务不同,社会赋予不同的角色期望、权利与责任。自然在身份权方面要彼此给予相对的尊重。教师有指导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不能因教师尊重学生,有包容雅量,或允许课堂自由发言辩论,而逾越分寸,对老师有不礼貌的举动。同样教师应以宽容谦和的胸怀,与学生作理性的沟通,进而与学生达成共识。
构建校园伦理对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很重要。校园问题往往源自于家庭、社会、以及学校。青辅会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表明,近六年青少年问题,以家庭因素占40%,社会次之,占20~24%,再次是个人心理因素,如果要降低犯罪率,首先得从校园伦理入手。
当前很多家长未意识到自身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意义,殊不知言传身教是永远的法宝。有些家长因过于溺爱子女,不能正视子女的缺点,甚至与教师发生正面冲突,这都是不利于子女的成长的。家庭教育应结合学校教育,还子女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而教师更应主动和家长沟通交流,出现问题,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防患于未燃。教师应尽量避免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冲突,遇事首先冷静下来,然后等待对方冷静,并尽力安抚对方激动的情绪,并理性客观分析事件,找出解决策略,事情暂时解决后,还要作好执行跟踪工作,以防止同样的事再次发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后才能作到的,与家长的沟通,与学生的沟通等。师生重新定位则是建立校园新伦理的基础。很难想像一个与学生剑拨驽张的教师,能够处理好突发事件,能够与家长和睦相处,能够把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引导。
建立校园新伦理,能培养优秀国民,并在社会中凝聚巨大的力量,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精神动力。
建立校园新伦理,使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进而成为社会的顶梁柱。
建立校园新伦理,引导学生爱家、爱校、爱乡、爱国的人生理想。
校园是池塘,师生是池塘中的荷,映日荷花别样红!
参考文献:①:湖南中等职业教育《语文》第一册
②:中国教育网
③:《创新教育模式全书》
本文已被编辑[樱花渡月]于2005-10-25 12:10:49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落花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