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古词古韵话闲愁点滴人生

发表于-2005年10月24日 中午2:21评论-18条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在众多的古词古韵里,不仅题材多样,意境深邃,而且韵律精美,气势非凡。几百年来,人们在欣赏众多的古词韵律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批象王国维、唐圭璋、张松林、周溶泉那样的诗词鉴赏大师。特别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人间词》、《人间词话》能在时代变迁、思潮更替中历久弥新、影响弥远,开启了“一代之文学”的新理论。然而,在众多的研究论著中,却很少有人就古词里的“闲愁”韵味进行专题考证。本人虽出身卑鄙,但对古诗词也有些许偏爱,希望这篇不成熟的文字能引起诗词爱好者的共鸣。

闲愁,《中文大辞典》对其的解释为:“因闲暇而兴愁也。”那么闲愁是否就是闲极无聊,不愁言愁,无病呻吟之语呢?

以往某些著作认为:闲愁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认可,无现实意义,内容贫乏,容易把读者带入一种不健康的感伤基调中。其实,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就很难解释为什么许多明显带有闲愁色彩的词作品能够上千年传诵不衰。

凡是有生命力的作品,必定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了人性心理结构中某种深刻而永恒的意蕴,必定使欣赏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那么在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认识古代词话里的闲愁呢?

闲愁,首先要有闲,即有精力、有时间,才可能去关注主体利益之外的世界,才能悠闲、平静地审视、体味、把握和捕捉属于心理结构深层次的心灵悸动。词多通过捕捉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和内心深细的感触,把无端涌起的惆怅意绪,用意象和节奏固定下来,来抒发一种无关生理痛苦或物质生活需求的非具体的惆怅情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燕来时,莺啼处,年年憔悴”;“一点心情千万绪,落花寂寂风吹雨”……即使身逢盛世,在酒酣耳热之际,也会突然兴味索然,“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那么多时隐时现的苦恼盘郁纠绕于心间,剪不断,理还乱。它是长存永在的,只要一闲下来就会如游丝浮萍,无根自生,如海市蜃楼,弹指顿现。它只是轻拢慢捻地奏出把酒听歌、燕来花谢的心曲,而无轰轰烈烈、振聋发聩的巨响。晏殊《木兰花》:“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欧阳修《蝶恋花》:“多少衷肠犹未说,珠帘夜夜朦胧月。”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都是传神的写照。

从表面看,古词中的闲愁似乎只写了一种迷惘的伤春悲秋的情绪,一种乐极而悲的隐忧,一种怀远伤别的相思,但沿着词人悲伤的情感走向,考察词作的深层结构,我们会发现闲愁反映的词人意识,是对人生的执着和热爱,显示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伤春悲秋。词人具备深厚的艺术文化修养和高感的诗人气质,决定了他们有着比平常人更为复杂感体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要求,更强烈的生命力冲动。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和一般人习焉不察、熟视无睹的普通日常事物产生兴趣并予以关注,有时甚至一往情深。在他们眼里春风有意,落花也有情。因而词中多伤悼落花、悲叹春之语。这种情绪实在是一股深浓的惜时意绪,它源于人们潜藏的生命意识,即由生命引发的关于人存在问题的根本思考,反映了词人对生命的留恋和珍视。一如叶嘉莹先生评晏殊《踏莎行》(细草生烟)词云:“在晏殊的伤春情绪中,实在是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深切的慨叹和惋惜存在,而且更在极幽微的情思叙写中,流露出了很深挚又很高远的一份追寻向往的心意。”(《唐宋词鉴赏辞典》)。

从古至今,人生倏忽、宇宙无穷的强烈反差和带来的失落感和悲哀感就成了文人经常咏叹的主题:

孔子伫立河边,面对滔滔逝水发出了“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感叹,他把生命比河水,指出了其瞬时性和不可逆性;

苏轼面对良辰美景,同样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叹。

这种浓重的伤感,两千年来一直萦绕在文人心头。生命之欲与生命之限不可调和的矛盾,使这种情绪便代代延续了下来。

乐极生悲。愁是由生活的甜味中砸吮到的苦味,极耐人寻味。人的天性中含有一种追求完美快乐的动机和能力。它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进化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人生痛苦的一大根源。偏是这种有愁的人生,却会生出很多追求来,因此,许多词人在追求快乐的同时,因为自己的某些要求无法达到,而又写下众多闲愁的绝句。具体说来,追求与失落则来自“有所求”与“不可及”之间的鸿沟。无所求,则无所谓,即使鸿沟也变通途。有所求,则生激情,激情受阻,则生烦恼,激情顺遂,又生空虚。一方面,我国俗语所谓“人心无尽”,说明这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心理势能。另一方面,可以想见,越是知识丰富、情感丰富、智慧超卓的人,这种追求完美快乐的意识愈强,因而也就更多失落的痛苦。

怀远伤别。以象征的手法,把内心渺茫的希冀与无涯的企羡,表现为对一个虚无飘渺的美女恋人的追求思念,这仍是一种企慕心境。

自先秦以来,文学上早己形成了一个源源流长的传统,许多才子佳人借助爱情这个话题,以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女性形象来表现一种追寻不着的孤寂心态,一种对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求,一种对生命的自我体察。词人是很善于将写实与象征熔为一炉的,他们总是在写实的描写中巧妙地暗暗领略更深广的意蕴,词的象征功能极为明显。实则这类词所抒发的惆怅,乃“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是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叶嘉莹语)。在苏轼、李煜、欧阳修、韦庄等词人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的显示。

由此可见,有关人生短促的悲感和失落感,实是与人生相互俱来的一种情感类型,以其无关衣食住行、国计民生,虽可称之为闲愁,但却不是无病呻吟。

历代词人凭借高度的艺术感觉力、对类型化了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的直觉感知及审美把握,自觉不自觉地用某些稳态化了的语词符号来触发人深层的文化积淀,撩拨人难尽的生命意绪,并促使其词作在抒情时自觉不自觉地触及了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不同角度体悟了哲人的深沉幽邃,从而使这种闲愁成为人类所共有的深沉无奈的至苦。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于反映人性的深度和广度。抒发闲愁的词之所以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自然与其艺术表现有关,但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反映了人性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深层意识:正因为词中没有明显个人经历和生活境遇的痕迹才超越了纯粹的个人情怀的抒发,进入人类的心灵;正因为没有鲜明的时代和社会烙印,才超越了自己的特定时代,融入人类的共有理智与情感中;正因为没有确切人、事、物、因的限制,才具有丰富的寓意与普遍的意义。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点滴人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li心有千千结点评:

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于反映人性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评论共[18]个
文清-评论

厚重的文字,收藏了,有时间细读。
  【点滴人生 回复】:谢谢文清的喜欢 [2005-10-24 14:55:33]at:2005年10月24日 中午2:51

樱花渡月-评论

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点滴人生 回复】:感谢樱花渡月编辑 [2005-10-24 22:05:20]at:2005年10月24日 中午2:55

连云港寒梅-评论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一直在关注你文章。
  【点滴人生 回复】:谢谢你的关注 [2005-10-24 22:04:59]at:2005年10月24日 下午3:45

女人花-评论

古词,古韵创作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风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古词,古韵风格太雄浑,高古,关于诗词创作的形象问题,还可以从多方面加以探讨,但限于自己水平,就到此为止了。
 
 
 

  【点滴人生 回复】:谢谢你精辟的点评 [2005-10-24 22:04:44]at:2005年10月24日 下午5:30

秒秒-评论

 伤感。无奈,困惑。咳。。。。。。。。。
  【点滴人生 回复】:xiexie   [2005-10-24 22:04:03]at:2005年10月24日 下午5:46

冶心-评论

“闲愁”二字真个不可一概而论,并非尽消极避世呢。
  【点滴人生 回复】:你好,你是填词大家,我献丑了 [2005-10-24 22:03:54]
  【冶心 回复】:  如此锦锈文章,岂曰献丑?何自谦之甚也? [2005-10-25 8:36:19]at:2005年10月24日 下午5:50

简竹-评论

欣赏拉,古诗词里的闲愁还真不少呢~:)
  【点滴人生 回复】:谢谢,闲愁在古诗词里占有很大的分量 [2005-10-24 22:13:06]
  【点滴人生 回复】:许多传诵不衰的诗词里都有它的影子 [2005-10-24 22:14:32]at:2005年10月24日 晚上10:11

千叶红-评论

欣赏!
  【点滴人生 回复】:你好朋友,谢谢你 [2005-10-25 14:21:14]at:2005年10月24日 晚上11:56

文等-评论

欣赏,学习。
  【xxy630625 回复】:是的~` [2005-10-25 11:34:10]
  【点滴人生 回复】:谢谢朋友的喜欢 [2005-10-25 14:21:37]at:2005年10月25日 上午11:26

南山孤独人-评论

点滴人生,汇就了人生思索的汪洋。“问君闲愁几多许,一川烟草,满城风须,梅子黄时雨”,这种闲愁,千百年来,总能在人们的胸臆中,荡起层层涟漪。
  【点滴人生 回复】:你好,感谢你的点评 [2005-10-25 14:22:04]at:2005年10月25日 上午11:32

燕舞莺歌-评论

由衷地赞叹!
  【点滴人生 回复】:谢谢喜欢,期待你的文字 [2005-10-25 14:22:30]at:2005年10月25日 中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