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如风中絮,飞飞且停停;风起我云动,飘的是心情
让软弱的我们懂得残忍,在异乡的独自漂泊的途中,狠狠面对人生的每次寒冷……
——— 摘自2002年12月31日的漂泊日记《在路上》
【一】 引 言
目前和我在同一省份工作的mba的同学,每隔几个月时间,便要以各种形式聚会一次。
今年以来,三月份是到某温泉度假村休闲度假;七月份是去某个峡谷漂流探险;这个周末先是集中在某酒店娱乐,然后再到海滩举行篝火晚会及烧烤。并且每次都声明不许带任何朋友家属和另外开自己的车参加聚会,而是统一由一位房地产公司的同学从他自己开办的公司里调度车辆,目的是为了便于同学们能够在短暂相处的时间里加强沟通和了解。
每次在参加聚会的同学中,本地的同学就两个,其余的和我一样,都是外省人。而那本省的两位同学经常开玩笑称我们是典型的游牧性质的“高飘一族”,因为我们在来到这个省份工作之前大都“南征北战”,飘荡过至少两个以上的城市。
【二】 为理想飘荡沉浮的“高飘一族”
所谓“高飘一族”,并不是指那些为了谋生而从农村涌向城市的打工一族,也不是拥有体面工作后追求刺激和情调的小资或中产阶级。而是指为了理想而飘荡沉浮的一部分人。
“高飘一族”这部分人基本处于一种游离的生活状态,他们大多具有很高的学历,或者独有某种专长,却没有固定职业、没有固定收入,甚至居无定所。
只有追求理想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哪里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就飘到哪里。
“高飘一族”或许是租房的画者;可能是挂靠在企事业单位任职的管理人员;也可能是一个不挂靠任何单位的自由撰稿人……
有时候,他们因一个临时接手的工作而腰包鼓鼓;偶尔,也靠卖一两幅字画、几篇文章来维持生计,但却无一例外地对生活充满激情,或对艺术和爱好充满狂热和执着。
在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里,在上海、广州、深圳、海口等大城市的高层带电梯的公寓和大街上,在许多不知名的地方,处处飘浮着这样的人。他们过着四处飘荡、寻求生存和发展机遇的游牧性质的流浪生活,即为理想而生存,为梦想而奋斗。
而我,早就是其中的一分子了。
大学毕业那一年,曾经有过一份清闲稳定、待遇也不错的职业———在某国有银行省分行人事处从事劳资工作。但上班不久,便发现自己实在无法忍受整天被关在钢筋水泥大楼里的坐班制,于是,毅然放弃了那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之后,选择了漂泊的生活。
当年之所以选择逃离办公室,主要是因为自己本性喜欢野外清新的空气和如云般飘悠、似大河奔流的自由,讨厌陈旧僵化的束缚个性的管理模式,渴望和崇尚天性与自由,喜欢富有创造力的职业和生活。于是便不顾家人百般的反对和阻挠加入了“高飘一族”的行列。
【三】 都市“飘一族”和“高飘一族”生存状态
在“高飘一族”的生活里,不管是在何处漂泊,每一次迁徙,几本书籍、一台手提电脑,几套简单的换洗衣服,或许便是全部的行李。
有人对都市“飘一族”或“高飘一族”的生存状态进行过描摹,我将其内容整理出一部分让各位看看,尽管其中未免有一些偏颇之词,但或许可以此让旁人对飘族们的生存状态窥视一斑:
【1】生活习性:
可以不看书,但一定要听mp3和看碟;宁肯煲电话粥,上qq聊天,发寥寥数语的email,也不写信;
无法停止幻想和飘悠的脚步,时不时来个“人间蒸发”;要想找到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email;因为他们的住址和电话号码可能会经常变换(例如本小姐的手机号码近四年来就换了九个;住宅电话换了四个;办公室的电话换了五个;据本人所知,在我的“高飘一族”的朋友圈里,我的号码根本还算不上是换得最多最频繁的);
喜欢打的很少买车;只租房很少买房(即使要买也可能只买那种带电梯的高层小户型房,因为便于在准备从人间蒸发时,能够尽快转卖或出租);居室可能很简陋,但至少有一张舒服的沙发和一张电脑桌及一台电脑;尽管出门见人时或许是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也许房间在钟点工没有来打扫之前会很乱(一般是男“飘一族”),但自己想要的东西触手可及;
只喝包装纯净水;只买报纸不订报;只穿舒服的鞋子;不带雨伞;不戴手表;不按点吃饭;很少吃早餐;至少热爱一项运动,哪怕是床上运动、蜗居斗室运动;不爱过节,只热衷于旅游度假,少有传统的节日概念;
懒得存钱,但也不会做“负翁”;既不跟父母要钱,也不给父母钱;跟再好的朋友也不借钱;
喜欢买东西不喜欢整理现有的东西,扔旧东西时很少心疼;对喜欢的东西不计较价格;倾向于佩带不那么昂贵的,只要自己看得顺眼的饰物
【2】生存观念:
对哲学敬而远之;不喜欢发誓和轻易承诺;不在公共场合谈论严肃的话题;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从不大惊小怪;想到什么说什么;特别喜欢追求时尚;注重包装多过内容;
没有年龄感;不为健康牺牲嗜好;认为晚上比白天好,早睡早起的人是乏味的;尽管有医疗卡和医疗保险;但生病时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能拖过就拖过
【3】交友观:
喜欢一人独居;不喜欢和陌生人熟悉人说话;拒绝圈子,只习惯上网交际,很少知道左邻右舍姓甚名谁;喜欢请钟点工,不喜欢请需要住在家里的保姆;不对别人嘘寒问暖,也不喜欢被人嘘寒问暖;很少认“同乡”,只认同事和同学,但绝不为对方送行
【4】爱情观:
不把情人带入朋友圈;爱过很多次,但从不为谁要死要活;即使恋爱很早甚至早恋,但也是晚婚的多,而且还是悄悄地结合,很少举行盛大的婚礼;并且宁愿养宠物不养小孩,“丁克”家庭居多
【四】 “高飘一族”存在的原因
德国社会哲学家西美尔说,有两种个人主义,即“量的个人主义”和“质的个人主义”,前者意味着在社会之中每个人的自由都受到其他人的制约;后者则是既定的、先验的自在自为,即人除了接受自己内心的呼唤之外无人可以加以约束。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从人的天性角度方面来说,我们的理想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诗意地生存。我们的理想确实也正在“走向生活”。然而,理想“走向生活”的结果多半就是理想的诗情被现实的生活所消解。但在这货币横行的时代,现实生活中的诗情多被消解。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只能够如西美尔所说的以“量的个人主义”而存在,即每个人的自由都受到其他人的制约。
说不清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生活中竟然开始到处回荡着这样的声音:“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这实在是一种生存的尴尬!
除此之外,就连传统的理想教育也经常告诫我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不足以成事,我们应该安静地等着地老天荒;要学会在“心”上加一把刀“刃”地“忍”受现有的生活。
其实人在童年时代与他们所栖居的这个世界浑然一体,扬眉瞬目,举足投步,皆如水流花开,纯乎天籁。但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人们从与世界的本真合一状态中分离出来,蹒跚而固执地走进了二元世界,区分善恶、美丑、是非、得失、穷达、净垢、迷悟等等,在由这些观念织成的大网中左冲右突,逐物迷己,迷己逐物,心灵的明镜蒙上了尘埃。
例如在王蒙二十多岁写成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小说中的人物便有过这样的感叹:“我们创造了生活,而生活却反而不能激励我们……”
在路遥的小说《人生》中的人物口中也有如此的哀怨:“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而在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篇《关于这个》中,更是把日常生活视为最为凶恶的敌人,因为它使自己变成小市民。
当然,毋庸置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理想教育对于生活的看法显然也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今天却已经不难从中看到它的缺憾:因为,日常生活无异一块失重的漂浮的大陆,无异所谓的“无物之阵”,它的灵魂、内涵,根本就无法为人的意志和理想所把握。最终从抒情到造情再到矫情,从而迟早最终会失去自身的活力。
欧文*斯通的凡高传记《渴望生活》,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对于真正的生活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竟然如此”,而是“就是如此”!人本来就“在生活中”,这是一个最为沉痛的事实。
因为,大凡稍稍熟悉人类美学历程的人都知道,其实长期以来,“生活”是一个为传统美学所根本不屑提及的话题。在传统美学,美与生活之间是一种贵族化的关系。它力主:应该对生活说“不”,而对理想说“是”,换言之,“生活”,在这里成为“人欲横流”的对象,成为被处心积虑地要加以改造的对象,不但无法获得独立性,而且无法获得意义。
因此,人们会时常感觉到:“爱情在别处”、“美在别处”、“理想在别处”、“幸福在别处”等等……
于是,彼岸的世界也自然就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和向往的天地,因此,便出现了“飘一族”和“高飘一族”等。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浙江大学教授童芍素认为,“高飘一族”的出现必然有它的理由,即:“几十年前我们不得不为温饱努力,现在我们越来越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时代造就了以生产精神产品和实现个人价值为目标的‘高飘一族’。”
一些社会学家则认为,越来越松散的户籍制度(如一些城市规定只要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中级或中级以上的职称者均可免费快速落户)让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流动的乐趣,而社会对成才和成功的检验标准也日益多元化。因此,应运而生的‘高飘一族’就有了存在和被认可的理由。
【五】 在奔波和辛苦中,“飘”出自我
很小的时候,便羡慕飘一族,可以今儿这里,明儿那里。似乎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留下曾经滞留过的足迹。因为他们可以为了理想而放弃许多优越条件,甘愿选择奔波和辛苦。背着旅行包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抬头望望蓝天,和回头迷离的眼神;走在城市森林孤寂的无人旷野处,大声地叫着,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和灵魂的亲密接触……
喜欢读三毛的散文,尤其是在读了三毛的旅行散文之后,幻想着某一天自己能够如闲云般地四处飘荡,化成浪迹天涯的游子,让它乡的明月永远照亮自己梦中的心房。
时间如流水,做梦的少女长大成人了。也该去实现自己年少的飘梦---到处去飘飘。幻想着领悟飘的感受,猜测着飘的故事,制定着飘的计划。本着追求理想渴望自由的出发点,便加入了飘一族!
或许飘,算是一种心情,也算是为了自由;算是为了梦想算是为了没理由;算是为了无奈,算是为了一种梦想的释放;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让我们学会在城市中挣扎生存;飘是一种行为,自立明智地行走在人生路上;飘是一种心态,潇洒地融入到这个世界,隔着透明的玻璃看人来人往,算是自我放纵,也是为了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心态吧。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三毛这首《橄榄树》可看作是“飘一族”的生动写照。在我看来,“飘一族”都是些理想主义者,他们看似很漫无目的地到处漂泊,其实,却是直奔心田的那棵“橄榄树”而去。
国内外许多商学院对mba入学新生的素质要求就很高,要求学生“有雄心、有魄力、善思考,不怕挫折,不因循守旧,有不达目标绝不善罢甘休的奋斗精神”。
或许短短的一生中,“高飘一族”尤其是mba,会换n个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变动n次,月收入在零元、数十数百元或到数千数万元之间不停变化,这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但“高飘一族”可以为“理想放弃许多优越条件,而甘愿选择奔波和辛苦”。而且这一点起码是“飘一族”共同的特点。
但毕竟是在异乡飘荡,因此也有着很深的烦恼和差异。比如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上的差异,使着“高飘一族”对漂泊停留地的社会风情、经济文化都有很多理解上的差异,同时所受的背景教育和工作经历也让“高飘一族”在当地的同事和客户面前有着高高在上的感觉,不免产生差距,要真正迅速融入新的环境可谓难上加难,而通常他们中间又夹杂着中间人、经纪人与当地的客户、人缘交流,很难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所以必然会遇到诸多的不如意。
同时“高飘一族”在执着追求自我的同时,也在挑战传统的“一岗定终身”的观念。对他们来说,漂泊只是种形体上的语言,对理想的固守才是心灵的语言。因此在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看来,这样的人简直与疯子无异。可是,就像为了破译“歌德巴赫猜想”,而痴迷一辈子的数学家陈景润一样,他们的愉悦常人能理解么?
认识一位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了多年爱好文学的朋友,前年辞职做了自由撰稿人,就为图个能支配自己的时间。几年下来,他也没能像当初设想的那样成为作家,可他却依然认定这种个性化的生存状态才是他真正需要的。
在习惯了把安稳作为幸福基础的人看来,“高飘一族”身上有许多另类的色彩。但我认为,这种另类同样是我们这个多元世界所不可缺少的颜色。
【六】 “高飘一族”,适时收线
接触了许多的“高飘一族”后发现,大多数“高飘一族”没有家庭拖累,活得潇洒自在。可现实生活中“固定”的东西还是无法回避的,比如说家庭和爱人就需要固定。
因为,即使是风筝,也有收线的时候。
但是,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当“高飘一族”“收线”的时候,他们应该是已经有了足够的阅历、足够的生活所需,已经为后来固定的生活打下了不错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了诗意。
因为在“高飘一族”刚开始飘荡的初期阶段,都没有什么经济基础,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只朦朦胧胧的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此总是追求能够生活在大城市拿高薪、购好车、买大房、有较高社会地位,但现在对物质的生活已看得比较淡泊,只想崇尚自由,结识一些能够谈得来的朋友,偶尔聚一聚;享受生活,就像享受和风细雨中小树叶悠闲地飘荡的感觉……
我过去在某家国有银行工作时的一位老同事,去年跳槽到了上海一家外资银行任副行长。前天晚上,又打来了电话力图劝说我跳槽到那家外资银行去工作,还给出了一个不高不低的职位和优厚的薪金待遇。虽然西美尔曾经说过:“现代风格的理性主义特征显然受到了货币制度的影响”,只是尽管我的钱不是很多,但我现在首先考虑的不是为金钱和虚名而工作,而是为自由和心情而工作,因为自己目前工作的单位是不需要去办公室坐班的,所以即使是现在的工作单位每个月仅基本工资一项就比我此前的单位少了一千三百元,可我依然不想轻易地放弃。
再说我四年之内,已经换了四所城市和三种职业,漂泊的生涯中,除了兼任过大学教师以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金融机构,总觉得金融机构并不是最适宜自己的工作环境。因为在自己看来,为了赚钱而牺牲自由和兴趣的职业是没有价值的生活。所以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便很快厌倦了那种在金融行业工作,整日在数据、金钱及杯盏歌舞应酬之间没有自我生活的日子。
下一步我很想给自己的安排是:在目前所滞留的城市近郊买上几亩地,只盖一栋木质的简陋的屋,用篱笆围一个院落,在院里植一块孔雀绒草坪,周围种上些太空草、菊、百合、郁金香和瓜果蔬菜;再挖一口方塘,塘里种些白荷,养一些五颜六色的鱼;然后在塘边种些依依垂柳和袅娜的凤尾竹;一年中去某所大学给毕业班的学生当几个月的教师(因为那所大学毕业班的课一般都是每年只上到十一月底,然后学生便去校外实习,不用再上课了);同时继续在某家文学杂志社当一个特约编辑;闲暇或兴趣来时为几家财经类周刊做一些时评;替某家晚报写些生活心情之类的专栏等等。总之,就像美国流行的生活“新简单主义”,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基本满意,这就足够了。
其实在适当的时机结束飘荡,这也是绝大多数经历过飘族生涯的人的想法。
【七】 无悔的飘族生涯
曾经人们都说我似一个从春天里走来的女子,如同一缕三月清徐的淡淡的风。即使我周围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外表单纯的自己,却折腾过一条复杂的曲线,有着“坎坷、曲折”的“高飘一代”的经历。
一直都认为,“高飘一族”在路上,飘如风中絮,飞飞且停停;风起我云动,飘的是心情。
当能“飘”的时候,让自己“飘”出乐趣,“飘”出感觉,“飘”出自我,当不能“飘”的时候,也要带着“飘然”的态度生活。因为,当生活缺乏诗意的时候,让自己活出了诗意,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也是最大的收获。
因此,即使在自己的事业没有成功以前,我也经常对那些不理解我选择“高飘一族”生活的亲朋好友说:“没有理由说我活得比你好或比你不好。或许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却并不如意,而我因为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便能够领悟到常人难以理解的愉悦,觉得即使是风餐露宿的生活也根本算不了什么苦。”
因为人生的过程,在不断地学习,丰富增长见识,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而空洞的内心,平庸的尘世,安枕于价值判断之外,以取消价值判断的方式逃向平庸既有的生活,丧失了殉道的神圣,为自己的无利无害无弊的已有位置而沾沾自喜,不惜在毫无意义的废墟上举办生活的盛大狂欢节,其结果,就是与麻木等同!
陶源明在《归田园居》中感叹过“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齐秦有一首歌,叫《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很喜欢听;而且我还喜欢美国作家克鲁雅克的一本书《在路上》。其实这些年来,自己的状态也一直是“在路上”。
作为“高飘一族”其中的一分子,走过了许多的地方,飘荡了不少的日子,在经历了诸多的磨砺之后,如今基本上实现了自己少女时代的梦想。
倘若若干年之后,银丝飘飘的自己在回味往昔的“飘一族”生涯时,愿意如此地说:曾经是那般地无悔和潇洒!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5-10-26 21:39:1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冰凤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