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邀请我去博物馆,因为他们学的是潮学,先生带着他们去那里作实地考察。他们知道我向来喜欢寻访古迹,于是叫上了我。
转了两路车,车在昌黎路口停下,按地图观察,博物馆就在昌黎路上,三个人瞪大眼睛,左右寻索,经过一扇石门,上书“棂星门”,左边竖立着一个石碑,写着“海阳县儒学宫”的字样,从外往里观,气势倒也辉煌,红墙土瓦,呈长方形的院子。我们指指点点,还讨论了一番,大概说这地方真不赖。继续往前走,宽大的路猝然变小,忙稽首向路边老人打听,老人一指,方向对准红墙土瓦。我们目瞪口呆,摸摸头盖,一脸委屈走了进去。
海阳县儒学宫,古称孔庙、文庙,俗称学宫,因其宫墙红色,也称红学。据清乾隆《潮州府志》载:县儒学宫“旧在府治西偏附郡学右。”宋绍兴年间(1100年)县令陈坦迁到锦坊(即今址)。南宋景炎二年(1277),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潮州通判张杰重建。此后,历代兴废不一,自明代经多次修建和改建,海阳县学宫成为一座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学宫现有面积仅存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为棂星门、伴池、两庑厢房、大成门及大成殿。
学宫座北朝南,对面有一面红色的照壁,从门内走出,顿觉满面红光,喜气洋洋。从正门“棂星门”进去,门内东、西两侧分别是金声门和玉振门,两廊有两庑厢房,走进东厢一看,历史文化的气息迎面扑来,先生正在一旁讲解,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历史记载片段,从秦汉开始,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穿过一个门,就是魏晋南北潮,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冠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顺着过去,依次是隋唐,宋元,明清。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宋记载的历史是最丰富的,出土的文物也最多,潮州亦自宋而得名于天下。宋时,中原地区征战日频,百姓大批外流,流窜入潮地。因潮地僻居南海之滨,地大人稀,且有可垦之地。据《元丰九域志》载,从太平兴国到神宗元丰的100年间,潮州居民从5831户增至74682户,增长达12·8倍,稻可三熟(越冬种麦)瓷窑成行(今笔架山上有宋窑遗址)。明清两代,隶属潮州府,又名海阳县。可惜,西厢没去,我想大概也是绍介历史的展览室。其实,海阳县儒学宫就是博物馆所在地。
趁大家还在西厢游玩时,我溜进了大成门,大成门东西各有一个厢房,东厢房为“清代科举陈列”展览室,刚往里瞧,心便凉了一截,定神一看,原来是一个土偶人,端坐在古代科举考试的号舍里,管理人员用意非常清楚,无外乎想让大家对古代的考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些好事人,在号舍的墙上涂满了笔迹,想是也想追随古人,金榜题名吧。号舍旁置有一个大铜钟,据文字介绍,此钟铸造于宋朝绍兴四年(公元一一三四年)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钟高二百一十九公分,钟口直径一百三十二公分,重约三千斤。钟身刻有一些文字,可以细辩,最为可贵的是,钟顶置有一个双面兽,呈人型,眉额高凸,鼻尖长硕,眼眸似精光,整个呈拱型。厢壁上都是一些绍介科举的文字记载,清代科举考试分常科、特科、翻译科和其它一些考试项目,常科考试又分文科,武科两种,文武试程序一样: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每一阶段三年考一次,即每年均有考试,文科考试内容不出四书五经,格式仍用八股文。武科考试共考三场。以文字看来,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完备,且向平民百姓开放,全国百姓除罪犯及服贱役者外,皆可授牒自进,公平竞争,扫除门阀世族之弊,奠定贫富均等之基础,可称公允。拨开历史的乌云,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科举制度禁锢了一代代文人士子的思想境界。文人士子专在四书五经之文字形式中耗费心力,而不注重实学,终致读书人之思想愚陋蔽锢,无识见,无襟抱,以致整个民族学术文化的没落,民族智慧的闭塞。面对历史,我们只能在叹息里前进,拨开乌云见明月。我们也只能牢记历史,让历史永远成为历史。
怀着凝重的心情走出了东厢,踏进西厢的门槛,西厢是“先贤像传陈列”展览室,绍介的是历史上潮州的一些名人志士,英雄事迹。我略略扫视了一番,我对先贤的冷漠,不是因为不敬重,而是因为年代的隔膜。大成门东西墙上各挂着四幅圣迹图,讲述是孔子的故事,我绕了一圈,里边都是一些我们所熟悉的故事,如问礼老聃、适卫击磬、夹谷会齐、西河返驾、丑次同车、职司乘田、在齐闻韶、子路问津等等。有一幅附有三张孔子像,其中有一张是美国芝加哥藏的孔子像,与中国传统的孔子像略有差别,美国的孔子像,头戴一顶高高的冠帽,做为智慧象征的高额明显不见了,脸稍瘦,也许在他们的眼中,孔子也是一个凡人,所以也是凡相。
走过大成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旷地,一座巍峨雄壮的宫殿拔地而起,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金箱斗底槽柱网布置。中间塑一个神像,像是官员的打扮,猜想应该是一个名人,却不知是谁,踱步走了一圈,忽有一个同学叫了一声“这是孔子吗?”,顿时,暗地里大喊惭愧,于圣贤跟前,竟不识泰山,罪过,罪过,连忙三叩九拜,祈求圣贤原谅小辈“不知者不罪”。细心观摩,左边为是宗圣曾子、亚圣盂子的塑像,右边是述圣子思、复圣颜子的的塑像。两幅漆金的横额抢人耳目,里面一块书:“万世师表”,外书:“生民未有。”两边还有两幅,各书镏金大字,左边:“斯文在兹,”右边:“与天地参。”中间置有一对联,我用笔抄了下来,“气修四世与天地鬼神明会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武作之师。”两边还置有一些兵器,如关羽的大刀,杨戬的三尖刀,张飞的斧头,吕布的戢等等,依稀可以回忆起古代作战的场面。当然少不了台式大鼓,大铜锣,波浪鼓和落地鼓。我仿佛听到战鼓阵阵,又仿佛看到官员们敲锣打鼓,竖着“回避”、“肃静”的官牌,打道回府的热闹场面。回首欲走,却被两壁上的挂图肖像吸引住,走近一看,原来是孔子的弟子们,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都是他的嫡弟子,其中却有孟子、朱熹的肖像,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朱熹更不用说,这种置法,不知何解?左边依次为宰子予、冉子耕、言子偃,冉子求、朱子熹、颛孙子舒。右边依次为冉子雍、阌子损、仲子由、端木子锡、卜子商。从宫殿出来,往飞檐一望,才知此殿叫大成殿。
孔庙何以又称大成殿,问了数人,不得而解,却又不甘心,回来后翻阅资料,因而又知大成殿的来历,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下诏把孔庙更名为"大成殿",
顺着墙跟绕了大成殿一圈,在后墙发现了另一个天地,一些废置了多年的石狮子,破砖残瓦,还有一块精致的石头,朋友说是“雨花石”,往玻璃柜一放,肯定又是观赏的好去处,可惜却被埋没了,只有我们发现它的价值。走回来时,恰好,先生也来了,指着一处说:“这是一些古石碑。”果然,不大的一块空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石碑。不少因为年代的问题早已看不清字迹,一些还依稀可辩,更因为是保护不周,对文物的漠视而造成的。这些古碑就弃置在当空下,日晒雨淋,不仅不多加保护,还在上面种花养草,看到此,不少同学愤愤不平,纷纷质问先生,先生亦是无奈地摇摇头。我素来明白,中国人是要等到文明开始泯灭才会想到去珍惜它的,可文明一旦消失了,再去保护,已没什么意义了。可恨,我身边没带什么摄影工具,无法拍摄下来,恐怕再过几年,就没人知道碑中的文字了,它也就成了一个不得而知的悬题了。我拿起笔写上了几条碑文的名字:《大浦马头碑》,道光十三年,《奉道宪碑记》,年月未知?《万仞宫墙》,不知年月?
厚沉的不仅是古碑,而且还是我的心情。突然想到我的文章里的一句话:“作为一个文人,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更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肩负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担。”我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即使是,亦是一个不合格的文人,因为文化遗产就摆在我面前,而我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沉寂下去,却束手无策。呜呼,我无话可说了,文明的创造者充当了屠宰文明的侩子手,历史向来如此,凭我几句谰言,有何鬼用?只会是伤疤上再加几道伤疤,往伤疤上撒上几把盐。
我无心再去寻索其它古迹了,我是荏弱的人,心理再也承受不了再次的冲击,缓缓走出了大门,那摊古碑在眼帘里黯淡了。
我还会去寻访古迹,亦会提高文化的承受力,因为在我,古迹让我觉得我还像半个文人。
-全文完-
▷ 进入yay123654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