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茂密,公路蜿蜒,只匆匆步履和飒飒秋雨,别无它声。从九江至星子县班车下来后,这条到白鹿洞书院一公里多路程,就只有安步当车了。也许秋雨影响,也许来时已晚,想象中人声鼎沸,实际上人影疏朗,偌大白鹿洞书院,似专待我和妻欣赏凭吊。
站立书院门外,举目四顾,只见山水环合,清邃幽静,两山夹岸,一水中通,“有泉石之胜,无市井之喧”。进得书院收费大门,目光为之洞开。整个书院,五组建筑,自西向东,座北朝南,依次排列,沿溪水而建;有青瓦白墙,有飞阁流丹,古树参天,泉水叮咚中衬着台、堂、阁、殿,越显清雅淡泊,古色古香。
未饮美酒,人已先醉,醉在美景也!导游小姐笑曰:“您若早来两天,还可嗅到漫院桂香。”惊诧问之为何?答曰:“两天秋雨,打落桂花,看来您和桂花无缘啊!”“怎的无缘?这不正是: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吗”?大笑。
白鹿洞并无洞,只是四周高势,中间低呈,俯视如洞。唐贞元年间,洛阳学者李渤与兄李涉隐居读书于此,李渤养白鹿一头自娱,出入跟从,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后,李渤经大文豪韩愈举荐,出任江州(九江)刺史,于此地广植花木,修建台榭,成为四方文人聚会讲学吟咏场所。北宋之初,江州乡贤在洞中建起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自此始,与岳麓、嵩阳、睢阳并称为全国“四大书院”。距今近千年历史。
“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全院占地面积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在五老峰呵护之下,又有卓尔山、后屏山、古翼山环合,贯道溪中流,美若仙境”。导游小姐之音一如这泉水。
随导游小姐,于古建群中漫步,心随景喜,口随景叹。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棂星门、状元桥、礼圣门、礼圣殿,一步一景,步随景移。尤其是始建于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的礼圣殿,重檐九脊,斗拱交错,巍峨宏伟,气势庄严。殿外重檐正中,悬“礼圣殿”竖额,殿内正中,设孔子行教立像,为唐代吴道子所绘。立像上方,悬康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殿后墙壁,左右竖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大石碑。殿中,孔子行教立像左右,有“四配十二哲”石线雕像。整个大殿,终年香烟氤氲,使儒气中更带几分禅气。整个书院,亭廊桥阁;匾额对联,文采纷呈;题记古碑,凝重苍劲;嘉木芳卉,疏密有致,无不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山水相依,交相映衬。书院面对一清澈溪流,名贯道溪;溪上一古桥,称枕流桥,雕栏石砌,古朴典雅;桥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有朱熹书“枕流”石刻,故称之为枕流桥。李梦阳《枕流桥》诗:“峡急岂有心,临桥石相激;蓦惊桥上听,夕阳人独立。”描述了此桥的险要。溪流河底石上,题刻有“白鹿洞”、“隐处”、“钓台”、“漱石”、“流杯池”等石刻,更体现出“泉声松韵点点文心,白石寒云头头是道”之韵味。只可惜,今日阴雨纷纷,白雾弥漫,不能仰观庐山,实乃此游一憾事。
立于明朝修建之朱子词前,导游小姐朗声说道:“这是专祀朱熹之祠。公元1179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出任南康知军,全面复兴了白鹿洞书院,使之成为后世书院的楷模,他所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被后人奉为准绳,影响波及海内外。”
导游声音委婉动听,同时也感动了我,因为我知道,凡是遗世独立、可歌可敬的人物事务,都是经历了风霜雪雨的磨砺,雷电刀剑的锤炼,方能传到今日,为人所敬仰。正如这白鹿洞书院,屡毁屡建,经久不衰,千百年来,为传播文化、发展教育、培育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才能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
-全文完-
▷ 进入南山孤独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