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勇气、壮怀、奋发——大唐的民族魂,开创了并吞四海、威加四夷、万邦慑服的大唐盛世,造就了铿锵、爱国、悲壮、慷慨的大唐诗风。 ——题记
一提起中国文学史,那法度严谨的唐诗其铿锵之声,第一时间进入我的内心,让我自然生出一股莫名的激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让我们在时代与岁月的更替中,仰望那群星闪烁的大唐天空,目睹那个诗歌王国里的慷慨拔剑之舞,并吞四海之志,投笔从戎之梦。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似一声响彻天地的惊雷,惊醒了巍巍的中华民族,唱响了大唐盛世的春天。你看看那文弱的魏征首先出场,他追随着太宗的壮志与抱负,慷慨而歌“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接着出场的是大唐文学革命的先锋人物——陈子昂,他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悲壮而唱“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孤剑将何托,长谣塞上风”。随后的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祖咏纷纷登场,个个壮怀激烈“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从此,大唐诗风一扫六朝的靡靡之气,一洗汉秦的粗疏之色,一刷楚辞古老之曲,一反诗经稚嫩之唱,开始吹出大唐诗歌刚健清新之气,唱响了大唐诗歌铿锵雄浑的法度之风。
开元之治,大唐的文治武功达到鼎盛,那时的大唐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在这样一个繁荣的太平盛世中,在这样一个理想的大唐气派与风度中,大唐人并没有醉在温柔乡里。不管是官居要位的文人还是统军打仗的武将,不管是名震天下的名士还是不知姓名的鄙人,也不管是贩夫还是走卒,都心胸中含着一腔民族魂,都能吟做几首民族奋斗的诗。譬如武将严武英姿奋发地高吟“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不知名的“西鄙人”也留下一首“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那壮志凌云的诗歌。
就在这样一个民族主义盛行的氛围里,大唐的天空里响起一阵又一阵的惊雷,几位巨人在雄壮的大唐江山上站立起来,李白、杜甫、王维等个个仰天长啸;几多风流人物在大唐的大地上成长,王昌龄、高适、岑参、王翰、王之涣、李益等人人气宇轩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李白浪漫地激情高歌之后,又放浪狂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在他狂飙大笑声还未结束之时,我们又听见他那铮铮誓言“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愿斩单于头,长驱静铁关”。杜甫在悯恤无辜下写完“三吏三别”之后,又心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振臂高呼“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班马萧萧大旗飘,军笳悠扬将士行。玉笛横吹,胡笳一曲,这是怎样的一群热血英雄?让我们看看王昌龄们是如何高唱那悲壮之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剑文夜如水,马汗冻成霜”,“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那铿锵激越的民族诗歌,描摹着苍凉的边塞景象,抒发着慷慨从军、建功立业的报国壮志,使大唐的民族斗志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令人振奋。
大唐雄风随着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日落西下;大唐诗风跟着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而成梦。
大唐帝国就在这日薄西山中飘走了,而那铿锵、爱国、悲壮、慷慨的大唐诗风,永远千古传诵。
后记:今天在网上看到小泉耀武扬威地祭拜那“鬼社”,那泯灭良知的跋扈,那无耻无赖的厚颜,让人激愤不已。愤慨之余,想我中华几百年来的软弱,憧憬我大唐的雄威,又逢“神六”成功,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也许中国正在迎来另一个辉煌的时代,于是,我写下此文,以弘扬民族精神,扬我中华之威。乘兴作打油诗以言志:
寻得名师配宝剑,高歌把酒对海波。频吹横笛秦时月,七尺须眉战日倭。
大漠落日征虏迟,碣石观海暮年歌。手有魏武弓箭在,长风破浪灭日倭。
遥想荆轲吟易水,悲歌昔日壮士轲。而今霸业尚未成,几时凌风击日倭。
大唐诗风今何在,丈夫含笑四方志。拔剑击倭灭鬼时,庆功扬威鸣海记。
-全文完-
▷ 进入步月寻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