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听过一个“脑筋急转弯”:说是有一个字,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语言学家,都会把它读错。问这是何字?被问的人脑筋转啊,转啊,转出许多五花八门的答案。但真正的答案却是个“错”字。“错”字不读“错”,那还算大学教授和语言学家么?
脑筋急转弯其实就是博人一笑,算不得什么智力测验。如果要说体现了一点智力,那也只是一点出题者挖空心思的小聪明。
但这道“急转弯”却给我们表达了一层意思:大学教授和语言学家,是不会、也不应该读错字的。
然而,在前不久本人参加的一个学习班上,还真听到一位大学教授、而且是一位博士生导师,在课堂上读错了许多字。
他把“给予”的“给(ji)”读成gei,把“弹丸之地”的“弹(dan)”读成tan,把“河堤”的“堤(di)”读成ti,把“任弼时”的“任(二声)”读成四声……
博导口吐莲花吐出的这些错字,一听之下,着实让我惊讶。
本省名牌大学不多,博士点自然不多,博导也就不会多。凭心而论,这位博导的课真是讲得可以,名真是没有虚传。然而这么金贵的博导,怎么就读错了许多字呢?
常常听到或看到一些搞学问的或者搞写作的,编出各种笑话,来讽刺我们一些日理万机的行政领导。说他们如何没有文化,如何不会写讲话稿,甚至念都不会念,念得错字百出。
我就看过一篇小说,说一个识字不多的厂长用了一位很会写东西的秀才做秘书,那秀才也真会写,各种好词语用得连篇累牍。可这厂长却把秀才的好词语也念得连篇累牍,惨不忍听。秀才于是想出了妙计:把那些难认的字用同音字代替。
于是,以后秀才写稿就把“草菅人命”写成“草坚人命”,把“同仇敌忾”写成“同仇敌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后厂长再也没念过错字了。厂内厂外的人都说,秀才的稿子写得好,厂长的水平有提高。秀才和厂长都得意极了。
可是,后来厂长退休了,来了位年轻的大学生厂长,新厂长早就知道这位秀才的文名,可秀才写了十几年“同音字”,习惯成自然,一下改不过来。新厂长一看他写出的材料满纸错别字,一气之下就让他下岗了。可怜那秀才一世英名,最后竟栽在那“同音字”上!
其实读错字的又何止一位博导?清华大学校长差点就读错了字。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先生的一幅小篆书法,乃清末著名学者黄遵宪赠梁启超的《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河山寸寸金,
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清华校长在念这首诗时竟然磕磕巴巴,并且还有读不出的字(侉),让亿万电视观众和国人大感意外和失望,让众多网民在网上大喊要校长“引羞辞职”。
在我们老家,念错字和不识字一样,都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我在读初中时,就曾经因为没有读出一个字而蒙羞多年。我们村有个人在兰州当兵,那天他家里收到来了信,收信的老人拿着信到处找识字的人念信。那天也该我倒霉,这么大的村子,他怎么就找到我家门口了呢?怎么又正好有这么多人在场呢?老人首先问我这信是哪儿写来的。可是,我望着信封上的第一个字就犯了难:一个笔划太多而又嫌潦草的大字,挡住了我目光前进的步伐。我踯躇半天,嗫嚅半天:“是个···什么···州?”
“唉,兰州嘛,兰字都不认得!”有人快速反应。
“现在的中学生真是没得用!”有人大发感慨。
“人家虎秀毛鹰脑小学没毕业都比你强啊!”有人由此及彼。
……
虎秀毛鹰脑是我们生产小队令人尊敬的会计,我每次见了他都要恭敬地叫他叔叔的,他写的字就像现在电脑上设置的斜体,斜得那么统一,那么标准。老人一听有人提到虎秀毛鹰脑,马上受了启发,拿了信就走,留下个满脸通红的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像现在,到处都看得到繁体字,何况那信上还是些手写的、有点潦草的繁体字;我也根本不知道本村有人在什么兰州当兵,要不我蒙也得给它蒙出来啊。
后来,我就开始为捍卫一代中学生的名誉而动开了脑筋。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去苦读繁体字显然不行,一是没有这么多信让我读,二是不可能一家家去展示我学到的新成果。
后来终于想出了办法:给县广播站写稿。那时有线广播的普及率比现在的电视机还高,每家的厅堂里都挂着一个。终于在一个黄昏来临、整个村子炊烟四起的时候,村人们一边做饭一边听到了一个甜美的女声:“现在播送埠前公社五星大队龙回仁同志来稿:《扎根农村学大寨,誓教家乡变新颜》……”这一广播,就等于一夜之间给我“平反”了。令人尊敬的虎秀毛鹰脑叔叔虽然繁体字认得比我多,字也“斜”得比我好,但人家一辈子都没让那“话匣子”里的甜美的女声叫过一声“来稿”呢。
后来写得多了,居然被那甜美的女声叫得有些心猿意马了,居然忘了当初关于“扎根农村”的誓言了,居然去参加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了。要不然,我早就在老家娶了个刘海上沾了草屑的村姑,生几个流着鼻涕的小儿,种几块肥薄不一的水田,盖一栋两到三层的小楼,过一种田园诗一般的生活了,也不至像现在这样患上“三高”、“四高”,体内各项指标严重超标。
现在想来,这一切很可能与当年那个没能认出来的繁体的“兰”字有关。
说实话,一听到博导读错字时,我的心情有些复杂。首先是惊讶,觉得堂堂博导怎么也会读错字呢?那些笑话告诉我们,读错字这项工作好像专门是一些行政领导干的呀。接下来就有些窃喜了:因为本人也会读错字啊。中国字真是太复杂了,似是而非的形,似是而非的音,似是而非的意,实在太多太多了。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和”字,居然有五个读音!“已”、“己”、“巳”,三个这么相近的形,居然是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字,有三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音!窃喜之余,就是忧虑了(当然是杞人忧天的忧),长此以往,国人的素质就够呛了!
读错字其实不仅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更体现了一个人的政治素养。早就有人把读错字、写错字上升到爱不爱国的政治高度。你热爱你的祖国,怎么能不尊重你祖国的语言文字呢?都德的《最后一课》很多人都学过,这篇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表现了法国人的爱国主义感情。小说自1873年发表以来,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并常被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流传广泛,脍灸人口。而对于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中国,更是容易引起共鸣。当时有个叫健铁的作者就赋诗发表了读后感——《〈最后一课〉题辞》:
柏林书到意苍茫,
汉麦先生辍讲章。
四十年来求学地,
知从何处话兴亡。
凝神端坐睨诸生,
忍泪念愁哭不成。
祖国文章君识否,
山残水剩最凄清。
一声木铎日轮高,
却怪先生新换袍。
稚子亦知亡国恨,
春风和泪看胡桃。
上完这堂课,这些法国的小学生就再也不能学自己的文字、说自己的母语了。他们为以前没有认真学好法文课而后悔了。
如今强大了的中国,国人当然没有了当年那些法国小学生和中国健铁们的心情了,包括博导在内的我们,也就不把错读几个字当作什么大事了。
纯洁和规范祖国语言文字,一直是我国语言文字机构和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前不久,南昌市的文字机构就组织了许多教师和学生,对市内的店铺招牌和户外广告上的不规范用字进行了清理,并将这一活动名之曰:洗脸。这其实不仅为城市洗了脸,也为市民洗了脸。
如果要对人们的语言进行一次清理,这个活动我想一定是叫“漱口”了。如果大家都能像重视口腔卫生一样重视祖国语言的纯洁,那我们的耳朵就会舒服多了。
人非圣贤,岂能无错,博导读错字,可能会有许多人为其辩护,但无论如何,至少说明我们的漱口工作还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2005-9-24于南昌
-全文完-
▷ 进入龙回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