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从九十年代说起:
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在浙江省杭州市环城中路的某个大型公交车站(大概有54路吧)内,那个可爱的杭州女孩跺跺脚下的水泥地板,说:
“你知道吗!油条就是从我站的这个地方诞生的!”
“喔!”我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
事情则要从宋朝说起:
原来油条原名“油炸鬼”,即是“油炸桧”的谐音也。在岳飞这位民族大英雄遇难的那些日子里,“杭铁头”们用这特殊的武器与当朝权贵秦桧展开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斗争。
事情还要从岳飞被害之后说起:
话说岳飞遇难风波亭,消息传来,青山含悲,碧水酿愁,杭城的百姓更是欲哭无泪,欲诉无门,心中的那股郁闷无可排泄,只有沉默着------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终于------
在杭城中一个小集市上,有两市井摊贩,一个做烧饼(武大郎那种),一个做油炸果子(圆圆的,现湖南等地有卖)。这两人成天介在一起摆摊,往日总有说有笑,今儿郁闷,两人不说话,只闷着头做生意。生意也不好,没人吃得下。那做烧饼的,闲得发慌,昏揉着面,揉着揉着,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精神地挺了挺身,然后用面捏成一个小人儿,在手里面把玩着,边玩还边神气地东张西望。那小人儿在他手里,一会儿被拉长,一会儿被扭麻花------边做他还边说“扭死你,扭死你,------桧!”
那炸果子的见了,眼睛也为之一亮,走过去,将那小面人儿擘手抢了来,放到自已的案板上就是一菜刀,当中劈成两半。想了想,又将劈开的面人扭在一起,丢进油锅里,口里边还叨叨:“油炸你,------桧!油炸你,------桧!”
那被抢了面人的也不气恼,只是哈哈大笑,并又重新做起另一个面人儿来。
要知道,当时秦桧为了防止岳飞之事引起民变,早在街头巷尾遍布暗探。探子见此二人有辱骂秦大人的言行,于是速速上报。秦桧闻之,怒不可遏,自带亲兵亲将十余人前往擒拿。
说来也巧,这秦大人府上恰有这两市井摊贩的亲戚,忙不迭地跑来通告二人。但此时秦桧已带着兵将拐进了街口。两人见已是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索性甩开膀子,舍了性命,继续做面人,炸面人,边炸还边吆喝:“油炸桧!油炸鬼!快来买,热乎乎的油炸桧,一文钱一个!”
你说有人买吗?有人敢买吗?这秦桧可是已经可以看得见喽!
有!
杭人,俗称“杭铁头”。想当年,水泊梁山聚齐天罡星三十六人,地煞星七十二人,却在这里损兵折将,还毁了千秋英名;再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报灭国之恨,成就春秋霸主之伟业。越人虽处富裕地域,有温和谦让之风尚,但内中热血却丝毫不让于人。
那炸果子的才吆喝,就呼啦啦围上一大些人来。你一文,我一文------等等,这玩意儿------‘油炸桧’------‘油炸鬼’,外酥内软,香气扑鼻,还挺好吃的,‘再来一个’,‘我也还要’------正所谓一传十,十传百,那两人的摊前分分钟就围上了百十号人。
且说秦桧带人到前一看,只见人头攒涌,争买“油炸鬼”。原本只想捉两个市井摊贩,就带了十余人。现今看来形势不妙,只能在一旁干瞪眼。
而那两摊贩就更来劲了,生意也就更兴隆了。不过,由于抢买的人多,才炸出的“油炸鬼”没时间冷却,就有人拿了,所以还烫着了好几人。这人里面本有比一般人聪明的,就从卖烧饼的摊上先买一个冷烧饼,用它来包热烫的“油炸桧”------
一千多年过去了,现今的杭州人,还总喜欢买一张烧饼,裹一根油条,边走边吃。如果是杭城人自已开的小吃摊,那油条摊边,也总有烧饼摊儿摆着。
秦桧只能垂头丧气地打道回府。回到府里,秦桧愈想愈气,计划第二天再去捉拿“要犯”。谁知,第二天,卖“油炸桧”的小吃摊已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城------
早朝前,那伙素与他有隙的大臣(如韩世忠等),手拿着烧饼裹“油炸桧”,还边吃边跟他打招呼(哼!以前可没这脸嘴):“秦大人,可曾用了早点------”
更可气的,早朝之上,那皇上进殿就嚷嚷:“有事上奏,无事退朝,厨子今儿给我作了最时兴的早点,叫什么‘油炸鬼儿’,我正肚子饿呢------”
往事不可追,故事有传奇!真伪莫须辨,公道在人心。
油条的传说让我入迷。不过杭州的油条并没有什么特色。
最记得的是那年去广东,两根油条6毛钱,却吃得我满嘴牙酸,咀嚼无力。以前听老师骂我“老油条”,并不清楚具体的意思,现在终于体会到了。
在云南吃油条又有另一种风味,刚出锅的油条洒上辣椒粉,又香又辣,煞是过瘾。但也不是全云南都这样吃的,在这一些地方,我也曾玩这一手,立即被人看成怪物“有这样吃油条的”!
云南十八怪的一个版本中有这么一条:“油条炸成圈圈卖”,一直弄不懂什么意思,后来到了云南会泽县,亲眼见识了。原来他们那在炸油条时会用筷儿将油条从中间分开,而两头则依旧粘着,这样,炸出来的油条就成一个大大的油炸圈圈,可以挂在一根铁丝上卖。
北方有些地方炸油条不讲技术,大大小小的,不一样,怎么买?称斤论两不计根数!
至于炸油条的工具,一板面板一把刀,一双长筷一口锅,一锅热油一铁箕------等等,金庸金大侠在其某部大作(射雕或者神雕)里也就是这样描述宋朝的油条摊的。只是我有点不同意见,我认为那时搁在锅上用来沥油的,应该不会用铁丝(那时有没有铁丝呢)做,最有可能的应是竹箕才对。
说来说去,我又想起了家乡的油条来。今生吃过的最好的吃的,莫过于家乡的油条。不是爱屋及乌,不是王婆卖瓜。家的油条,虽然用料和用量与别处的并没太大区别,但就是比别处的大,也比别处的香。有多大,现今常见的油条还不及它的二分之一。而且还更香、更酥。而这其中的奥秘,据我母亲说,那是用了“糠油”的缘故。
“糠油”!
你听过吗?
有花生油、菜籽油、豆油、色拉油、橄榄油、芝麻油、猪油、油、油、奶油、黄油------
你听过糠油吗?
那是什么油?
我现在才发现,自已是多么地没有探索精神,难怪不能实现小时候要当科学家的理想。
现在,在这千里之外的异乡,我根本无法寻求到“糠油”的名词解释。
也许该回家了。
不只是为了“糠油”!
不只是为了油条!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5-10-15 8:37:22修改过
本文已被编辑[redyfeng]于2005-10-15 12:05:24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星凌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