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惆怅】
身在异乡的日子,总是时时地想着能有机会回家看看。对于父母来说,我永远是他们的牵挂。这些年,自己由着性子一路走来,无论对与错,不管有多少难以接受的事实摆给他们,二老竟都默默地接受了下来。用父亲的话说就是,你已经长大了,许多的事情我们只能参考个意见,具体怎么走下去,却要看你自己的了。父母都是本分的庄户人,一生没有太高的梦想,却偏偏有了个喜欢做些不切实际事情的儿子。而今,他们也早已放弃了对我最初的愿望,因为,最希望能留在身边的一个孩子也远远的离开了。
中秋来临的那些日子,我的心情异常纷乱,工作的压力,俗事的纷扰,一时无所适从。那几天,一颗心竟是如此地渴望回到乡下,去伴父亲禾锄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有肉体的疲惫,却不会有心灵的劳累。在乡野的和风细雨里找回自己幼时的快乐……
这又是多么奢侈而不切实际的想法啊,它跟这些年做的挣扎和漂泊是如此的矛盾。不记得是在何处看到的一句话了,那句话说:人这一生其实是有许多叉路口组成的,有的选择可以重新来过,而有的选择却是没有归路的。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一个人在饱尝了世间冷暖的时刻回望时,来路,早已云深不知归处。
中秋回家的愿望最终也没有达成,单位没有放假。那几天,北京城内的车流剧增。下班后,我习惯性地俯身在过街天桥栏杆上张望。想,下面那些鱼贯而行的车流里,有多少人是回家,车里又带了多少真实的亲情?世事人情越来越冷漠的时代里,人们都习惯了在过节的时候来一些形式性的问候,匆匆忙忙,乐于此,疲也不说。而我,竟是这种形式性的回家机会也没有。中秋那天中午打电话回家,接通电话的那一刻,听到的竟是母亲的垂泣声。母亲说,你爹在自己喝酒,桌子上摆着你们几个孩子的碗筷……
不记得后来自己说了些什么,放下电话,我的泪水在没有人看见的办公室里肆意奔流。不为自己的形单影只,而是因为不知如何缓释父母的思念儿女之痛。
夜晚回寓初,一个人在老北京的胡同里穿行。现代的霓虹和老式的建筑交映在一起,路旁的老槐树寂寂无语,似已阅尽了人间沧桑,更不以人喜而喜,不以人悲而悲。同样,它也不管当下的几家欢乐几家愁。
这是一个无月的中秋,一天薄云掩去了心思万缕。走过之后,心情在莫名中渐渐的重归于平淡。
【未完的信札】
秋天深处的阳光无比地真实起来,而这个时候我却在写一封莫名的信札。虽然阳光真实地耀眼,与我来说,却总有那么多的错乱。时光的飞逝,比落叶飞花要快,在人世奔走着,很多时候,我却不知道该如何让自己更从容一些。
这一段日子,闲暇的时间几乎放弃了思索,整个人变得有些机械起来。朝九晚五,上班下班。漂泊的意义仿佛已经荡然无存,整个人因此而倍感孤独。似乎从一个枯燥的空间,落入了另一个枯燥的空间。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生存而生存。人生难道真的就是如此?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很颓废?
许多计划都未能实现,只因一个人近于低调的生存态度。如果抛开这些不谈,话题就要转到一幅画上去。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有这样一幅作品:远山淡淡,一点孤鸿在云际飞翔,山下一处茅棚,棚后有林,稀疏错落;没有人影,人以及其余的一切大概都在想象中了。
这是一幅简朴的画面,没有彩色,黑白映照的视野里,就是一份漠然或者说是消极的心态。
这样的想法源于梭罗,他的《瓦尔登湖》让我几乎要放弃所有的梦想。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者,应该活的自由、淡泊。这个俭朴生活的倡导者,从一个繁华都市独自跑到孤独的瓦尔登湖畔,自己动手伐树修建木屋,隐居于斯观察自然。纳百鸟为邻,与山林相伴。真实而随意,思想在湖水里升华。瓦尔登湖因了梭罗而名传世界,近百年来,这本书也因其平实无华却深意闪现的叙述被称为《圣经》一样的经典。
我的一个文友曾有一首《嫁给梭罗》,诗的最后说:“嫁给梭罗,我就是瓦尔登湖了。”
诗人的浪漫情怀因瓦尔登湖而令人神往,只是,我却总是曲解了梭罗简朴的内涵,思想总有些摆脱不掉的颓废。
艺术让人浮想联翩,好的作品具有罂粟的魅力。秋天了,向日葵大多都因这个季节的阳光而更显金黄,那些追逐太阳的头颅让人想起凡高、想起乡村……
想起如此多的美丽,却无力付诸于文字。也许,我原本就是一个只会把美丽涂得很糟的人。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5-10-11 11:43:5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银剑书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