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重阳节为题材的诗作很多,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的“佳节”即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则是这一天的传统习俗。
据《千金月令》载:“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可见重阳节的活动与登高是密不可分的,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不仅能赏心驱邪,还能寄景以抒情思。杜甫《登高》、刘禹锡《九日登高》即为登高题材的佳品。
插茱萸是重阳节的另一习俗。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有驱蚊杀虫的功能,还可以入药,现在的中药铺里仍可以见到。在汉代,重阳节这一天人们将茱萸切碎装在香袋里佩带,晋以后便改为将茱萸插在头上了。而到了唐代,诗人们借茱萸以寄情思,如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尾联:“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除登高、插茱萸,重阳节还有饮酒、赏菊、食糕等习俗。
古时文人在重阳节登高抒怀之时,无不饮酒赋诗。杜甫《登高》诗中即有“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诗句。《仙书》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九日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茱萸驱邪,菊花延寿,这是上古的传统说法,这种习俗被唐代诗人引用到诗作中便成为表达某种情怀的载体。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借登高饮菊花酒之题,以乐观的态度表达了诗人遥想故园的心境。
菊花姿容美丽、品性高雅,又由于它正逢农历九月开放,故自然地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赏菊便成为重阳节又一习俗。唐代诗人赏菊,一为赏其品性的高雅,二为借赏菊以寓志。唐诗中以赏菊咏菊为题的作品很多:仅杜甫就有十多首,郑谷也有不少咏菊诗,现举其二为隅?
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
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无情。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第一首道出了诗人对菊的流恋之情,第二首则表现了菊与众不同的脱俗、高洁的品性,此以抒发诗人与王侯诸贵不流合污的决心。
九月九日作为节日是有其特殊含义的。最初的意义大体如汉末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的那样:“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到了唐代,由于时局的变动,生活的颠簸流离,许多诗人便借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之名以抒怀表。象杜甫《九日》、王勃《蜀中九日》等,无不借重阳之名,或表悲秋,或表乡愁,或表对前途险恶的伤感,或表内心只能对菊申诉的愁苦。唐代诗人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习俗中汲取养,丰富和发展了重阳节的涵义,也丰富和发展了唐诗的内容。
-全文完-
▷ 进入点滴人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