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人教版的旧教材上写作“只缘身在最高层”,而在今年的人教版教材通通写作“自缘身在最高层”,这究竟是打印错误,还是这个字考证出了新的结果·。明显,这两个字的韵味还是不同的。
就这个问题请教了萧然老师与第一轩,首先感谢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予以认真作答。本待在他们后面直接回复的,但我的内容略多了一点,回复发不出去。我把自己的看法也略陈述一下。
我的感觉是两个字在诗歌韵味方面造成的差异:“只缘身在最高层”用一“只”字,诗歌的味道重在说理;而“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字,诗歌的韵味重在抒怀。如果王诗的主旨在说理的话,那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唐诗里脍炙人口的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的哲理也在于此,虽然两人的写法不同,意趣不同,主旨却是殊途而同归,表现了一样的哲理。但是古人作诗,最讲究在前人的基础上翻出新意,王安石的诗如果按“只”字讲的话,未免落入前人的巢窠,这是古人作诗所不屑的。如此看,这句诗用于抒情的可能性大,既然是抒情,当然做“自”字佳也,这一点我是很同意萧然老师的意见的。我们还可以这样品味一下这句诗: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这就显示出了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按王安石的思想来看,他似乎有一种超众的才能和思想,但同时的人未必能理解。但他很自负,也很自信,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的看法不同于他,是因为别人如“浮云”,在自己之下,不足以改变他的看法。按《续资治通鉴长篇记事本末-王安石遗事上》记载,他提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就说明他的思想比较前卫,非当时一般人的思想,自然有人对他的某些思想大家挞伐,他肯定是比较自负的认为自己是“身在最高层”。而对别人的看法不屑一顾了。所以,我也以为是“自”。
至于萧然老师说的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作为旁证,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里面没有谁学谁的问题,既然王诗在前,苏诗在后,后人只能学前人,但以一绝句而论,苏轼必不至于学王安石,纵然有些字面的巧合,我认为只是一种偶然,不存在学谁的问题,正如你说,苏轼诗也只有用“只缘”才能讲得通,不是为了避嫌步别人的后尘。再说,我感觉不出“只”字的沉郁,无奈。苏轼的诗歌好象没有这种味道,就是换作王诗,也读不出这种味道来。按第一轩的说法,我觉得这个字就是说理时,承接自然。(但体会不出你说的沉郁无奈之气,萧然老师勿怪)不过,这首〈题西林壁〉造成王诗的那两个字让后人缠夹不清,可能起了很大作用。
写文的时候,又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他们谈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在这里郑重的给各位编辑及网友道谢。
附带说一下,这两个字因为是教材里的问题,一般说,教材里是不会出现打印失误的,而且,新教材的所有这句诗均用“自”,说明很可能不是打印失误。而考试时这两句诗出现的频率很高,阅卷明文规定诗词默写不得出现错别字,这让我好生为难。对学生我们不能不置可否吧?加上细品一下,两个字的韵味还有不同,不是可以通用的,所以才有劳大家,很不好意思,让各位费心了
看到大家这么热心,我怕茶凉人散,草草写了这点东西略表一下我的看法,粗浅疏漏之处大家多多包涵!
-全文完-
▷ 进入飞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