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征文]馄饨星凌子

发表于-2005年10月06日 晚上11:40评论-2条

家乡的馄饨摊是我小时候的一个向往。那是最简单的小吃摊,一两张四方桌,几条长板凳,桌子上什么也没有(八十年代的人们还很不捡嘴)。

摊主往往是个中年大婶,在一张用双轮手推车改装的流动灶台前,右手捏着一根长约十公分的扁平小棒(就似现在的雪糕棍),左手拈起一张馄饨皮,扁棒在馅碗里一挑,挑起少量的陷,反手揩在皮子中央,左手随即先是食指曲指一捺、一按,接着是中指和大拇指也先后一捺、一按,一个馄饨就做好了。摊主将这做好的馄饨整齐立在案板上,又顺手抄起另一张皮子------

在中午,生意往往是忙的,所以吃馄饨的人总要看着摊主做馄饨。那时候一碗馄饨多为十五个,我们那位麻利的大婶能在分分钟将其搞定。一旦够了一碗两碗的,大婶就会放下小棒,拿起漏勺,然后将馄饨一五一十地数到勺里,掀起大铝锅盖倒进锅去。在煮的空隙,大婶就会顺手拿过碗来,倒点酱油,撒点味精,丢小撮小香葱段儿,又拨拉点姜蒜未------这当儿,水就涨了。掀盖,见馄饨都漂了起来,用大漏勺将馄饨舀起,控进碗里,又换汤勺瓢热汤进去,最后在端起碗的同时,又从冷猪油缸里挑一小坨冷猪油刮进去,再插把小瓷勺,就热气腾腾地端到了你面前。那时,你或者慢慢地看着冷猪油融化,包裹着酱油,在热汤上面画出一个个大大小小油亮油亮美丽美丽的圆圈,再下嘴;或者,心急地吹着气缩着舌头小心地快速地啃吃每一个馄饨,还边用小勺捣着油让它化得更快些,而油香则弥漫在呼吸之间。

馄饨的调料各地并不一样:向东去,江浙一带会多一点紫菜虾米什么的;向西去,湖、云、贵、川则必加辣椒面;往北,醋就不可少了;往南,大部分地方不会直接放酱油,而是放盐。至于冷猪油,大部分地方都不用了。

“馄饨”这名是最常用的。但在广东,则叫“云吞”,而且在那招睥上,必是繁体字的。进到馆子里,叫上一碗,热气腾腾中俯视碗内,确有云雾之象,而你就在这热气腾腾中“吞云吐雾”,将这最艺术的叫法用那最狼狈的吃相吞噬;到了四川,又叫“抄手”,这个名字的来历没有弄懂,只是估计与制作的手法有关;最好玩的,是在云南的一些地方,它叫“饺子”。最初,在滇东北一小县城的餐馆见到“饺子”的招牌,忙不迭点上一碗,端上来却是馄饨,还以为店主人欺生。后来才知这些地方“馄饨”就叫“饺子”。而且,他们在春节时,会用一种梯形的皮子包大馅的馄饨,还是叫饺子。恕我直言,不如饺子好吃,也不如馄饨香,过多的粗糙的馅破坏了口感。

那么,在这些地方饺子又叫什么呢?还不是叫“饺子”呗!不过,有时他们会冠以“北方水饺”(他们的是“南方水饺”)、“正宗水饺”(谁是歪宗)、“水饺”(有旱饺吗)的字样以示区别。

在云南吃馄饨还有一样事情很好玩的,由于做馄饨的小吃摊主都是做云南米线出身,因此他们会象给米线加佐料一样,给馄饨加佐料。于是你就可以在吃着包着肉馅的馄饨同时,吃到汤里或是红烧肉未、或是红烧牛肉丁、或是炸酱肉未的帽子(云南人称米线上加的佐料为帽子),只是口感少了那面皮的幽香。

中秋节的早晨,望着一桌子的调料,吃一碗也叫“饺子”的馄饨,就想起了家乡的馄饨摊,和家乡的馄饨------

那香!那味!

那景!那情!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星凌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流泪的木偶点评:

虽未多提到中秋,却可以在馄饨里想起家乡,想起中秋。做馄饨吃馄饨的过程还真细,呵呵。

一碗凉茶点评:

综合评分:8。4分.
感谢参与!

文章评论共[2]个
霜林醉-评论

描写得那么精细,是否做馄饨的高手?

  【星凌子 回复】:属于那种眼高手低的那种。 [2005-10-7 12:04:37]at:2005年10月07日 早上8:26

世外桃园-评论

那香!那味!
    那景!那情!

  【星凌子 回复】:谢谢你的关注 [2005-10-7 12:03:23]at:2005年10月07日 上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