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征文:“梁 祝” 秋 思红印月

发表于-2005年10月06日 下午4:16评论-2条

茫茫大千世界从女娲补天开始,月缺月圆、沧海桑田反复,即便是“苛政猛于虎”、哪怕是“共工触天柱”,尽管天地变迁、世道沉沦,惟有不变的爱能够永远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驻。而明月倾辉的中秋夜,未能和家人团聚,只能就一曲“梁祝”相伴,杯酒浇愁“把酒问青天”,萦萦思忆中“月是故乡明”,一怀愁绪离索,莫,莫,莫!

有太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有“梁祝”的地方就有真情、而有真情的地方必然有爱的永恒。“梁祝”虽然只是描述了一对年轻男女生死相恋、化蝶双飞的故事,可如今她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更象一阵和煦的春风飘洋越海,吹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美丽动人双双化蝶的传说可以追根溯源到1600多年前西晋时代,据专家考证“梁祝”的发源地仅在国内就有16处之多,甚至在朝鲜、越南等国也有所发现。故事流传最盛、最广的发源地,当数浙江省的宁波市与上虞县。现在,宁波人由于喜爱“梁祝”而爱屋及乌尤喜蝴蝶,并且擅用蝴蝶画来栩栩如生地描绘“梁祝”故事,而上虞祝家庄的“梁祝读书房”至今仍保存完好。让乘兴而来的游客深深感受到梁祝文化的生生不息和源远流长,让恨的愤懑、痛的彻骨、别的悲切、爱的永恒,激荡自己的心弦,从而由衷长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人们对“梁祝”的喜爱,反映了人类对美的向往、对爱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如今梁祝文化早已不再是中华民族的私家珍藏,成了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瑰宝而闪闪发光。 

首听“梁祝”,我大概还只有三四岁,冬天的杭州,天在下午五点就已经黑了。母亲坐在柴灶前做饭,怀里拥抱着我,嘴里轻轻哼着“梁祝”,虽然饥饿的我,却经不起“梁祝”的催眠和母爱的温暖,在母亲怀里很快睡去。后来才知道母亲当时哼的是越剧“梁祝”,而且反复哼的就是那两句。至今记忆清晰:“梁山伯来祝英台------”、“他将我美满姻缘来拆散------” 

再听“梁祝”,便是矿石收音机里杭州人民广播电台的越剧广播了。现在的年轻人也许已全然不知矿石收音机为何物,那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去电子商店买一颗矿石,两端接上耳机线便能在市区收听广播。此时十岁左右的我,特别热衷于耍玩这个奇妙的东西。我自创地用旧电器里拆出的漆包线连接,在父亲床头也安装了一副头戴式耳机,不想这样一个原始简陋的收音机,竟让已进入不惑之年的他高兴不已。试机时,恰遇电台在播放越剧“梁祝”。由于头戴耳机减弱了听到自己的语音,父亲兴奋地大声叫来母亲并把另一个听筒贴到她的耳边,两人开始是静静地聆听,后来竟投入地轻哼起来。

没想到我送给父母十分欣喜的第一件礼物竟是“梁祝”,而且能让他们这样的开心。也许由于父母亲都世居绍兴,因此,“梁祝”这颗饱含吴越丝弦俚音底蕴的种子,从此植根于我这个江南后裔的血缘里,并生根开花、终生相伴。

真正听到字正腔圆的袁雪芬、范瑞娟演唱的原版经典越剧“梁祝”,是在隔壁何姓邻居家中。那时杭州上城区直紫城巷24号院落里,居住着约20余户人家,就数何姓家庭经济状况最好,拿如今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个“款儿爷”。有一年春节前夕,他家从上海带回一个手摇唱机,唱盘转动的动力靠手摇拧紧弹簧产生,只能放每分钟78转的老式黑胶木唱片。至今记忆深刻:当初放的两张唱片,一张是《十送红军》,另一张就是范、袁演唱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先放的是《十送红军》,待到“梁祝”放到一半时,唱机发出的唱腔声便拖声慢调、有气无力了。主人赶快紧摇手柄上紧弹簧,唱机才又发出了正常的声响。虽说如此,可这个奇怪的盒子当时竟让童年的我目瞪口呆、倾羡不已。心中思忖:等我长大有钱后,也定要买个这会唱歌奏曲的盒子。

1965年12 月由于支援三线建设,父亲的工作由杭州调往重庆,我们举家迁入四川。1966年6月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的11月,父亲就设法将刚满十六岁的我,塞入了四川汽车制造厂的编制。从此,父亲不再供养我了。自食其力的的第一年,每月工资仅18元,只够吃饭果腹。第一次发薪,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匆忙将扣去饭菜票款后所剩的10元钱存入银行,试图集腋成裘、积沙成塔,以便早日实现童年的梦想。然而未到次月发薪,我就不得不将我这唯一的存款悉数取出,以保证生存的基本需要,并自我安慰:“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和“红色的海洋”很快席卷了中华大地,人们衷心地拥戴毛泽东主[xi],却违心地忍受着文化大革命枯竭的文化氛围,当时,除了五个样板戏和《毛泽东著作》《毛主[xi]语录》,其他所有的文艺作品统统被冠以“封、资、修”毒草之名而被打入冷宫,有关“梁祝”的作品更是无一例外地销声匿迹。就在这种沉闷的特殊时期,由于工厂宿舍调整,我有幸结识了一位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的朋友——赵兄。他所学虽为民乐弹拨专业,却吹、拉、弹、唱甚至指挥无所不能。长我几岁的他,也喜欢捣鼓收音机等电器、更钟情于唐诗宋词和音乐。由于爱好相同及他丰富、系统而专业的音乐知识、尤其是那精湛的乐器演奏技能,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在那个觅一个知音难,觅一个专业指导老师更难的时代,他很快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我和他同室居住朝夕相处长达七年,在这段弥足珍贵的时光里,我如饥似渴地向他学习各种音乐知识,更是经常欣赏他给我演奏各种器乐名曲,亦或促膝长谈、通宵达旦。由于是工厂乐团团长兼指挥,他能轻松地借出团里的各种乐器来把玩,因此下列一些名曲我得以反复聆听、甚至耳熟能详:

二胡曲《江河水》、《二泉映月》、《红军哥哥回来了》, 

高胡曲《雨打芭蕉》、《彩云追月》,

唢呐曲《百鸟朝凤》,

琵琶曲《大浪淘沙》、《春江花月夜》,

扬琴演奏的《战台风》,(原为古筝曲)

小提琴演奏的《新疆之春》、《梁山伯与祝英台》,

还有口语模拟的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外加专业解说与点评。

也许是那个特定“万籁俱寂”的环境逼迫,一个演员为一个观众演奏的音乐会极为严肃、认真和完美。报幕、鞠躬、鼓掌、谢幕、欢呼的环节一个都不曾少,甚至有时一曲未了,演员与观众俱已热泪盈眶。他为阳春白雪的作品而感悟,我为幽雅如行云流水的曲律和他的精美演奏而感动。后来反思才明白他的用心是极其良苦的,用意是为了不荒芜学业与专长,而将唯一的观众视为满场喧嚣、将一个简陋的宿舍视为豪华舞台、将单一的掌声视为全场轰鸣。从而刻意训练、培养自己的临场经验与素质,努力地用乐器来表现乐曲应有的力度与深度,并力求对观众有最大、最完美的感染力。此时、此景、此情,可悲、可叹、可钦、更可忆!

1975年赵兄因为抢救在炼钢炉前遇险的青工而永远离我而去了,追悼会上除了《哀乐》,我特意请求播放了他最喜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两曲交替响起,当《梁祝》里那一段“十八相送”的旋律呜咽悲鸣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哀切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十八相送意未绝,难相送,从此天壤别离不与共。 

从此,天国的“霓裳羽衣曲”由他指挥,伴舞的嫦娥也只怕是更加音韵动人而跳珠撼玉,我却为失去了一位感情甚笃的挚友而黯然神伤、扼腕痛惜------

可是有了这段为时不短的专业培训,我对音乐的解悟、特别是对器乐音质音色的识别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赵兄至少已将我培养成为一个“专业”的发烧级音乐听众了。

再听“梁祝”,已是1979年了,拨乱反正后的祖国大地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被封杀的各种文艺作品全都得以“解放”。耿耿于怀的童年梦想此时也终于实现,音响配置是四速电唱机加红灯牌六管交流电收音机。绝不再需要手摇、更不用担心变调,唱片用得当然是每分钟33转的塑料密纹唱片了。

儿时,母亲将“梁祝”的片言只语“零售”于我、催我入眠,此时,我将“梁祝”全剧“批发”于她、聊报她的养育之恩。看着她随着剧情时而曼声轻吟,时而搔头踮足的陶醉模样,我的心比蜜甜。后来我四处托人将能够买得到的越剧唱片都弄来孝敬于她。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用同一个电唱机,母亲听她钟爱的越剧唱片,我听我百听不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令我无比遗憾的是当时父亲已经去世,要不,作为绍兴人的他,能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随心所欲地欣赏家乡戏、欣赏越剧“梁祝”,该不知有多高兴啊!1989年四月母亲也难耐孤寂。追随父亲去了天国。进香的同时,我不忘将越剧“梁祝”的全套唱片焚烧于二老的坟前,也没忘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唱片给赵兄祭奠。唱片化成了灰烬,任随轻风吹向远处,带去了我对双亲的无限怀恋和眷念,也带去了我对赵兄的深切怀念------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令我的音响升级为高档的家庭影院设施了,它能高保真地再现各种乐器演奏的原声原韵,从清脆悦耳的碰铃声到低沉详实的大鼓声,无不清清楚楚、层次分明。特别是播放ac-3、dts或hdcd碟片时,5·1声道的音箱能尽善尽美地将乐曲的声效、声场、声位,甚至连琴弦的颤抖声都活龙活现地还原在你的面前。自从有了这套音响以后,我更加狂热地喜爱、痴迷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精心收藏了各种用这部作品基调改编的器乐曲,计有:钢琴、古筝、二胡、扬琴、萨克斯、电子琴、葫芦丝------我也仔细并且饶有兴趣对比地欣赏过吕思清、盛中国、西崎崇子、俞丽娜等人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最喜爱的还是吕思清的演奏。我喜欢他对作品的感悟、深心的投入、节奏的把握、音效的处理、甚至还有表情的运用。特别是“草桥结拜”、“楼台相会”、“化蝶双飞”的三段演奏,简直是巧夺天工、登峰造极,直觉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一阵明亮圆润的长笛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地引发了“梁祝”的序曲,随即小提琴在高音部用欢快跳跃的旋律奏起“草桥结拜”的乐章,一幅春光明媚的江南写生画以乐器作笔、以音符为墨、用旋律当宣纸而倾情展现:“英台、阳光、百花,小桥、流水、人家”。

慢起的小提琴独奏委婉凄惨,低沉的大提琴用和声插入对奏。几乎整章移植于江南越剧基调的“楼台相会”隽永深刻,大小提琴的演奏交相呼应、如泣如诉,我仿佛听到情切切意绵绵的衷肠热语对话:“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化蝶双飞”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她把整部乐曲的尾声推向一个新的高[chao]。紧锣密鼓声中那急促而由弱到强的京剧板鼓,声声叩人心扉,惹人抹泪;全场齐鸣的弦乐声,将乐曲悠扬抒情的主旋律数次重复后嘎然而止,仅留下小提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的尾声,哀婉、凄凉、缓慢地将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定格在高音弦上。“化蝶双飞”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魅力再次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催人荡气回肠,尽善尽美地突出了乐曲的主题——“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全曲终了,我却经久不能平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脑海里化出了“两蝶双飞,彩练当空舞”的画面,心头却涌上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无限惆怅------

创作于1959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确实是作曲家陈钢、何占豪先生精雕细琢的一部不朽之作,她是交响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她是“梁祝”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将美丽的传说、坚贞不屈的爱情、视死如归的追求、柔情的江南丝竹旋律、缠绵的越剧基调、美妙的交响音乐配器,恰到好处地串联、融合、升华成浑然一体,在交响音乐的平台上铸就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正因为她有如此众多的优秀之处,再加上演奏者潜心娴熟地演奏,她才能在1960年莫斯科首次演出,就取得巨大的成功,才能在维也纳音乐大厅、悉尼歌剧院、好来坞碗型剧场等许多国外高雅的艺术殿堂里,迎来经久不息、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梁祝”啊,暗香袭人花映照,惟你最妖娆!

寒秋冷风愁煞人、枯叶碾作尘。秋夜里聆听“梁祝”更让人沉思、更让人心碎、更让人如痴如醉------

“梁祝”曾伴随我长大,“梁祝”里寄托了我对二老的哀思、寄托了我对赵兄的牵挂。“梁祝”里有我的乡音、乡情、乡思和友情,“梁祝”里更有我的希望------

“梁祝”,永恒的“梁祝”!问世间情为何物,总教人生死相许?

冷落清秋节,更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红印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古草 | 荐/古草推荐:
☆ 编辑点评 ☆
古草点评:

一曲“梁 祝”
绵远悠长
内涵丰富!
抱歉,好象
再发文章不能
参加征文评选
但还要感谢您的支持:)

文清点评:

大气的文章。8。8分。

一碗凉茶点评:

因为该文是再发作品,故不参与征文评分,望作者理解.
感谢您的参与!

文章评论共[2]个
攸舍-评论

好文章,我欣赏精品,大气,有深度!
  【红印月 回复】:多谢攸舍朋友对小文的关注和欣赏,你的作品里有更多的精品,学习和欣赏了。 [2005-10-6 20:22:44]
  【攸舍 回复】:我说的是由衷之言之言,我只是个爱好者而已.能得你指教就满足了! [2005-10-7 10:14:07]at:2005年10月06日 晚上7:03

遐思的云-评论

品读了,似乎有梁祝余音不绝于耳at:2009年10月14日 上午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