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西方学者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朋友,请问您知道“客家人”吗?有没有听说过“客家话”?
这两年因工作需要去北方出差较多,北方人一听我的口音就知我是南方人,他们通常会问我是南方哪里人,我一般都回答“俺是客家人,说的是客家话”,而每当这时我就有可能听到他们说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哦,是客家族人,是少数民族”。我总是微笑着跟他们说,我们汉族因为地域的原因和经历几千年的变迁形成了北方、吴、赣、湘、粤、闽北、闽南和客家八大民系,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是正宗的汉民族,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祖先是中原的汉人。
在工作上我忘我地工作,有种使不完的干劲,很少去计较个人得失;在家庭里我一手遮天,包揽了家中的大小事务,把一家人的苦痛全挑在了我一个人肩膀上,将快乐留给了老婆和孩子;面对困难面对压力我总能斗志昂扬,满怀激情。同事和朋友们都问我为何近四十岁的人还一直能有这般的虎虎生气,我告诉他们,我们客家人属于汉族,汉族是属于蒙古种之一的南蒙古种,蒙古种是游牧民族,是强者的血统,客家人血液里奔流着粗犷、冒险、好动、耐劳、持久、刚强、勇敢的品性……
客家人的起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
据考证,我们客家人的先民,有过5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近百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族上出现。
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三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退往了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这就是“西进运动”中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和大部分太平军都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除以上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了客家人,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的大本营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我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加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客家人,总人口在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西和粤东北部。在海外,客家人分布很广,人口有500万之多。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
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这里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与东南沿海相隔离的天然屏障。正是在这天然屏障的心脏里,孕育出养育东南大地人民的赣江、汀江和梅江三条大江。在这三条江及其众多支流的两岸,小盆地星罗棋布。客家先民由北而南迁移,终于在这里找到了较为理想的落脚地。
在客家人来到之前,赣闽粤三角地带是人烟稀少、野畜出没的原始森林。在这荒野的山岭中,居住着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客家人的大量南迁,给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建筑技术。他们伐木垦荒,筑坝造田,把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变得人声喧闹,鸡犬相闻,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个村寨有盘山小径或通衢大道相通。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村寨形成了集贸市场。就这样,客家人把热闹带进了千沟万壑,把繁荣带进了穷乡僻壤,把文明带进了荒峦山野。客家先民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开辟,表现了他们勤劳勇敢、刻苦耐劳的精神,表现了他们敢于战天斗地、敢于跟险恶环境作斗争的勇气。正是靠这种精神,靠这种勇气,才锤炼出一个刚强弘毅的优秀民系。
客家先民扶老携幼,背负中原文明,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战激流天堑,渡黄河长江,越武夷南岭,扎根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男耕女织,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播种文明,展现出一幅生动而精彩的自给自足的耕读文化图。至此,一个在语言、民情、风俗、文化等方面与中原汉族既有割舍不断的渊源而又相对独立的具有显著特征的客家民系形成了。接着,客家又藩衍湘川云贵,横渡海峡,遍布五洲四海,发展成一个世界上人口众多、影响深远的优秀民系。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诗中指的就是客家先民离开中原故土、历尽艰辛和苦难,迁居闽粤赣,进而向南方各省和海外发展的史实。
什么是“客家”
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都知道自己是“客家”(读作“哈嘎”haka),说的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客家方言----客家话,客家话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可见,客家是相对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即外来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
唐末宋初福建邵武人黄峭公在遣散他的二十一个儿子时给他们每人一首家训诗,诗中写道“骏马堂堂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这首诗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中世世代代广为流传,反映了客家人远离故土、远走他乡的历史际遇,表现了客家人随遇而安、心胸宽广的精神面貌。
客家人,这个响亮的名字,让客家子孙后代为之骄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客家”既是客家民系的称谓,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
客家文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客家人没有遗忘中原汉族文化。第一,他们坚持讲“阿娓话”(中原母语)(“阿娓”是客家人对母亲的称呼),并吸收、融会当地土语,形成了保存中原音韵的而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客家方言。第二,他们继承、发扬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仁爱精神,化解当地土著的戒心和敌意,教化、同化他们使当地土著融入客家民系之中。第三,他们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他们积极办学堂,发展教育,山沟沟里走出一批批土生土长的客家知识分子。
在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迁徙中,无数次的磨难,淬炼出坚忍刚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圣火,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四处点燃;在漂泊苦难中熊熊燃烧。也许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客家人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维系与延续,华夏文明就可能中断甚至覆灭。可见,客家人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负载者,是古汉族的“活化石”。
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属于过去的稳定存在的,流传至今并现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源远流长,历史上的迁徙和僻处山地的环境条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汉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传统。因此,客家文化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亚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产生于黄河、河洛地区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象征。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支主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轴、摇篮和圣地。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河洛地区居住与从事生产活动,河洛文化即从此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河洛在全国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中国文字首先产生于河洛地区。中国学术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渊源,仍在河洛。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发端于洛阳。张衡在洛阳制作“浑天仪”和“地动仪”;三国的马钧在洛阳发明翻车。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汉魏文章、西晋文学、唐代诗歌、史地巨著及名家书画,历代皆盛于洛阳。洛阳是千年古都,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地上地下都留存有无数的文物古迹,文化堆积层丰厚,在国内名列榜首。
大本营地区的赣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地域。客家学研究专家把近代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为“三江文化”(即赣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大本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客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棵枝青叶茂的参天大树。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国温暖的阳光里;她发达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层中。这是一棵屹立于东方圣土的参天大树!这是一棵绿映五洲四海的参天大树!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质朴无华的风格
大本营地区简单、小规模的农业耕作,使客家人的现实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粗放的、低下的状态。“山多田少,树艺无方。土地所出,不给食用。走上川,越重洋,离了井,背父母,以蕲补救。未及成童,既为游子,比比皆是”(民国《大埔县志》)。这是很多客家人所经历的共同生活。尚“简”崇“拙”,贬“奢”抑“侈”,长期以来不仅成为客家人固执的生活态度,而且发展成为他们持久、强劲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时尚。如“岁时燕享不废,亦鲜兢于汰奢。少长服饰尚新,未尝流乎侈潜”、“质直好俭,不务浮靡”、“民性质直,气习劲毅”;再如“冠婚丧祭尚俭,居服饮食器用不求华侈”、“民善治生有勤俭风,士知务学无浮靡习”;又如“齐民居不求华,服不求侈,饮食不求异,器用不求奇。”在客家地区,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年节岁时,大到民居建筑,小到衣着物用,无不流露出这种崇拙尚简的风骨。客家人尚简崇拙的审美意识,在客家妇女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日暮女郎来打水,长裙赤脚鬓堆鸦”、“早出勤劳暮始还,任它风日冒云鬓。过客莫嫌容貌丑,须知妾不尚红颜。”在客家地区流传的诗句中体现出客家妇女这种审美观念。
第二、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人很喜欢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认为,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收获。“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百般武艺,不值锄头落地”,这是客家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士耻虚务实,鲜以标榜为事”,即便是大本营地区的传统士大夫和文人学士,也崇尚这种求真务实的为人处世态度。这种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务实精神,不仅体现在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而且还牢固地植根于客家人的深层意识之内。
第三、反本追远的气质
客家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这种由反本追祖而产生的浓厚的历史意识,使客家地区的各种文化事象,无不带有古风和古意。有人把神州赤县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作了比较,并生动地描述:比起吴越文化的新潮、中原文化的沉勇、荆湘文化的神秘来,客家文化执著的是一种民族历史的深沉和凝重。它没有吴越的灵秀,没有中原的雄浑,也没有荆楚的浪漫,但却熔铸了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凝炼了民族历史遗产的博大气派和精深气质。
第四、浸染“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汉民族在数千年前从游牧转向农业,中国就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自己的乡土有无限的眷恋之情。不少客家人,远离乡土数十载,尽管儿时生活是那么贫困,但对故土的思念又是那么甜蜜。乡土情结,灌注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迁徙,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土地和亲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辗转迁徙是被迫的,被迫离开家乡、失去家乡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乡故土的可爱呢?怎能不更珍惜乡土情谊呢?
在客家传统文化中,最能反映乡土情调的是客家山歌。俗语云,“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松口(地名,谐“从口”)出。”这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歌使人顿生思乡怀乡之情,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东方诗歌大园里出类拔萃的妙诗。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民间文学的瑰宝。它直接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尽情抒写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欢乐与忧愁,情深景真,质朴优美,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传,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还有广东汉剧、采茶戏、花朝戏、提线木偶戏和山歌剧等地方戏剧。这些地方戏剧,除汉剧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传统文化中,流传最广,浅显易懂,客味特浓的是民间谚语。尤其是那些怀乡思亲的谚语,更让人铭刻在心。如:“命长不怕家乡远”、“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汤也甘甜”……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雕刻、绘画、民间工艺品和风味小吃,都浸染着浓浓的乡土情谊。
客家人无论从中原迁徙到东南阴霾不开的蛮荒之地,还是从故土迁徙到异邦的荆天棘地,总是那么昂扬奋发,那么坚忍不拔,心中写着“成功”两个大字找不到“失败”两字的影子。客家人为什么能这样犹如钢铁般坚强?这是因为客家人的心里怀着一块采自中原地层深处的传统文化的黑煤块——燃烧着人文理想的冲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儿女前行的路。这冲天烈焰散发出来的热力,使神州大地温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温暖如春。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开劈出崭新的春天来。
客家先民来自人文荟萃的中原、河洛,扎根赣闽粤山区后,他们秉承中原遗风,以耕读传家。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
走进客家山区,微风送来树木的清香,也送来浓浓的书香;远处传来泉水的叮咚,也传来琅琅的书声,这宛如“天籁”传来的书声和书香,令人为之陶醉。“教子读书,比屋皆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支持子女读书。即便是很贫困的家庭,生活都难以为继了,做父母的依然咬着牙关,义无反顾地供子女读书。有卖田地供子女读书的;有长年咸菜稀粥从嘴里掏出钱来缴子女的;有挑担、卖樵为子女上学的;有因家贫无法让子女上学、而从千里之外背着书回来教子女的父亲;有帮人舂米两天只吃一次饭为供丈夫读书的妻子……
客家各宗族都很重视兴学育才,办好本族子弟的教育,并把这视为本族兴旺发达的大业。祠堂之多,是客家地区一大特色。祠堂大都用来办学校,祠堂亦学堂,且大都置有“公田”,收取租谷或租金(俗称“公尝”),作为办学费用。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热心桑梓,慷慨解囊,捐资教育事业。客家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生存环境极为严酷,地理条件的制约,使客家人向外发展极受羁绊,他们唯有发奋读书,“学而优则仕”,争取考科入选,金榜题名,才能光宗耀族;他们唯有发奋读书而知书识字,才能学习谋生技能,从而出外谋生。况且客家来自中原、河洛,多为门户清高人士,可谓:“衣冠南迁,书香门第”,在文化意识里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观念。南迁赣闽粤后,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加强了“唯有读书才有出路”的观念。客家人认为,“男人志在四方”,决不做“灶下鸡”、“缸下拐”。在他们看来,“捏泥卵”(务农)、留守家园是最没出息的。这一切,使客家人崇文尚学,重视教育,以致客家地区教育之盛、人文之秀闻名天下。
客家人迁徙异乡,几百上千年来依然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和习俗。正如黄遵宪说,嘉应客人“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客家人之所以能够长期固执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客家人系“中原衣冠旧族”即来自人文荟萃、物华天宝的中原、河洛,是汉人“嫡系”,是“文明人”,是中原文化的传播者。二是客家人长期的颠沛流离之苦痛,扎根赣闽粤三角地带之地理环境、生活条件恶劣和闭塞,与外界联系交往甚少,因而受外来文化影响和冲击也较小。可见,客家人的南迁,使中原文化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维系和发扬。
客家精神与客家人的特质
客家文化,是一部规模宏大、气魄非凡的交响乐;客家精神,是贯穿其始终的主旋律!
客家人迁徙,漂泊,从河洛的莽莽苍苍,到江汉的千里沃野,从巍巍大别山,到萧萧武夷山……从东南丘陵高低起伏到大洋彼岸异国他邦……千年迁徙,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躁动,希冀,披荆斩棘,写下亘古的漂泊史,坚忍史,生命史,汗水和血泪浇铸出了如珍珠般闪光的客家精神。
什么是客家精神呢?客家人由于战乱、灾荒,由北而南迁徙,在栉风沐雨的迁徙过程中,在定居后的严酷的生存环境里,磨炼形成了群体特有的性格素质、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这就是著名的“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是在万千逆境中锤炼出来的客家人的“传家宝”。如一支熊熊燃烧了千年的圣火,照亮了苦难中的人们,照亮了客家民系前进的道路。依靠它客家人牢牢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一、纯朴保守
客家人从中原辗转迁徙至南方各省,历经沧桑,备尝艰辛,在颠沛流离的苦旅中养成了一种纯朴保守的气质。客家人的性格和生活习俗处处表现出纯朴来。客家人一般都具有质朴无华的习性,平日言谈,不尚藻饰,是就是,非就非,开门见山,毫不含糊;对待友人,亦一本纯真,不拘繁文缛节,且交谊愈深,往来形式愈淡泊,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至于客家人的饮食、服饰、家具,以及民居家宅,亦无不显出纯朴的特色。这里讲的“保守”,是指:一是客家人生活言行仍然保持传统的古风;一是客家人做人做事极尽踏实稳健之能事。例如梅州地区的客家人有这样的口头禅:“骑马库棍子,天晴防落水。”意思是一个人骑在马背上还要多扶一根手杖辅行以资安稳;外出时纵使是晴天也要作下雨的准备。话语极为浅显通俗,但内涵深刻富有的生活哲理,显示出客家人平日立身行事的保守、稳健和踏实的态度。
二、冒险进取
客家人生性冒险,只知进取,只知求出路,从不太管前途的风浪和坎坷。他们只怕没有路走,对于生死不会顾虑太多。“情愿在外讨饭吃,不愿在家掌灶炉”,客家男子年龄稍长,就会有出门创业的念头。他们认为留守家园是没有出息的,出门创业虽然艰难,但有发展的机会。这种冒险进取精神在出洋开拓的客家先驱身上更能体现出来。茫茫大海,哪里是尽头?烈日暴晒,饥渴难挨;台风骤过,生死莫测……数不清的客家兄弟带着希望,乘上木船,漂向茫茫大海,竟葬身于鱼腹。夹杂着凄凉和苦涩的海风吹冷了客家兄弟的脸庞,但吹不冷的是他们出洋谋生创业的坚定信心。前边就有陆地!前边就有我们开创新生活的地方!战惊涛斗骇浪,开荆天辟棘地,客家人的冒险进取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散布在海内外的客家人,各行各业都不断涌现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卓越成就的杰出人物。他们有的成为异邦开埠奠基人,有的成为所在行业的开创者,有的成为首屈一指的企业家、工商巨富等等。他们几乎都是白手起家,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为当地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奋发进取、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精神,是客家人极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崇尚忠义
客家人秉性刚强,忠厚而富有正义感,对人不虚饰阿谀,对事常喜论是非曲直,且“吃软不吃硬”。客家人是清高的,不合于世俗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们有浓烈的道德价值取向——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薄无知;重信义、薄小人。他们崇尚忠义,讲伦理、重道义、好学问、守礼节。他们重视感情,重义气、重承诺,可以生死相托。客家人在崇尚忠义的精神支撑下,为追求人道与人性的升华,可以摒弃一切功利,超越物质世界,甚至超越死亡。他们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塑造了大写的人——客家人!
客家人具有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精神、优良品质,如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俭朴持家、爱国爱乡等德性。客家精神,除了具有中华民族的共性外,还有独特的个性,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独特的客家精神,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开拓精神和革命精神。客家人分布地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表现出开拓精神;客家人一次次前仆后继地参加汉族人民抵抗外族入侵的民族斗争和推翻异族统治的革命斗争,表现出革命精神。客家人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是积极推动历史进步的一群。例如太平天国之起义、辛亥革命之成功、抗日战争之贡献,都与客属同胞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客家革命精神的表现,也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表现。苦难和血泪浇铸出来的客家精神,又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得到升华。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最优秀民系之一。客家精神是存在于客家人整个民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巨大的作用,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仍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客家儿女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客家精神之火,必将永远不息地燃烧在客家儿女的心灵上。
我是“客家人”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多次的移民壮举,诞生了一个特殊的民系——客家民系。客家人经受了灾难、不测、厄运的严峻考验,磨炼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存精神,塑造了“客家人”自身的形象。
客家人比较全面地维系和保存了中原河洛文化的精神,继承了中原古风。因此,客家人有重道义、好学问、尚教育、隆师道、学礼节、讲伦理、尊妇德、敦亲族、敬祖先的传统。
客家人在离乱、天灾、战火交迫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坚忍卓绝、刻苦耐劳、独立自强、冒险犯难、进取创造、不满现实、追求理想、不折不挠的民族性格。客家人经过历代长期艰苦奋斗使民族性格得到考验和磨炼,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具有强烈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乡土情结。
客家妇女无缠足怯弱之习,她们能躬操耕作,主持农计,她们朴素节俭,勇挑重担,勤劳洁净,崇敬丈夫,热爱儿女,任劳任怨,牺牲自我,维护家庭,她们以坚强和聪颖,在世界妇女中占有重要地位。客家妇女的形象和风范集中体现了客家精神。
客家人在推进历史进程中,积极斗争,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因此,在客家人的民族特质上,更显示出他们具有酷爱自由、反抗压迫、敢作敢为、坚毅不屈、负责到底、团结友爱、重视谋略、勇敢机警、审时度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特点。
客家华侨不但继承了客家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陌生的异邦,几代人的苦斗,换来当地的繁荣,并用血汗换来的果实,滋养祖国大地。一部华侨史,是一部血泪和辛酸交织而成的拓荒史。在长期的磨练中,客家华侨形成了重视组织、维护团结、坚韧豁达、勇敢无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品格。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获得了“东方犹太人”之称。
我是从闽粤赣山区里走出来的客家人,身上流淌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血液。在这中华崛起的时代肩负着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曾投笔从戎,做共和国卫士十余载,曾执教三尺讲台,尽力去传授书本知识和自己的心得。对民族对家庭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永远是我们客家人,也是我身上最重要的特质。
我是客家人,秉承了我们客家人全部的品质,有着我们客家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生存发展长期磨炼出的朴素节俭、勤劳洁净、勇于进取、敢于开拓、敬业乐业、尚武自卫、刻苦好学、乐生迈进、刚强弘毅,勇敢豁达的特点。这此品质是我敢于面对任何困难的内力。
我的祖先从中原大地迁徙到闽,在宁化成为了“客家人”,又从闽迁徙到粤东北的梅州,再从粤迁徙到赣南,其中每次的大迁徙中又有无数次的小迁徙,每次的迁徙先祖都是背负着祖先的“骨头”(从更上一辈祖先的墓中取出来的一小部分遗骨)、带着记载家族历史的“家谱”和“家训”举家迁移,“任从胜地立纲常”,“日久他乡即故乡”。我所走过的人生旅程正是我们客家道路的延续。
我是客家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心中始终充满梦想,追求着更美好的生活,无论生存在困境与顺境,始终斗志昂扬。我在网上的交友资料中写道:岳麓山下客家人……正在商场拼搏中。我像千千万万的客家儿女一样正在为实现个人的、家庭的、民族的美好理想而奋斗。
作者说明:本文参考了一些有关客家人的文章,并摘录了部分内容。
-全文完-
▷ 进入山泉水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