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以后的太行山,己经从灿烂之极归于萧条,与我想象中的巍巍太行似乎有很大的差距。
此刻,我正走在昔阳县大寨村通向虎头山的一条小路上。这是一条普通的小路,如今是这样的安静,好像一支遥远的田园小曲。几乎让人难以相信,这里曾经是人声鼎沸、昼夜喧嚣;这里曾经摩肩接踵、车水马龙;这里曾经留下中国以至世界的许多著名人物的足迹,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阿利雅以及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等等,据统计,共有960多万人踏上过这片神奇的土地。
如今.这一切已经悄然逝去.这条路回归了它的田园本色。
然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走到这里,坐在这里却仍然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早在孩提时代,大寨的名子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学大寨作为一个时代衡量一切农村问题的参照物,曾经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打上了深深的印迹,不仅留下一串甜酸苦辣、不无沉重的记忆,更给我们留下了一种精神,一种正气。
我很早就知道大寨所在的这块地方,自古就是一块贫瘠荒凉的土地,在这里生存是需要有几分骨气的。陈永贵、贾进财、宋立英、郭凤莲……这是一群曾经入诗入画,上过电影、电视、画报的人,也是一群曾引起无数人敬慕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今天他们的领头人老支书陈永贵已经长眠在虎头山上。
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昔阳县大寨村的那场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毕竟是太行山的古老山民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一场全力的拼搏。四十年过去了,在付出各方面的沉重代价之后,他们换来了虎头山的翠绿,赢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机遇。
大寨的虎头山是一定要看的。
这里,长眠着一个系白毛巾的老人。他的名字叫陈永贵。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一提到陈永贵,我的脑海中涌现出一个熟悉的形象:白头巾、对襟袄、淳朴真实又饱经风霜的笑脸。在公元1968年.历史造就这样一种契机,57岁的陈永贵被推上昔阳县的首脑地位,继而连升三级。后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全国农业工作。毛泽东曾请他和钱学森吃过饭并称呼他为“农业专家”,周总理、李先念都和他也合过影。并把大寨精神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在大寨虎头山上,我们瞻仰了陈永贵的墓。1986年清明节,在社会上不少人对陈永贵和大寨精神提出非议的时候,大寨人没有忘记他们的老支书,不少人自愿集资给他修墓。他们毕竟知道:这位一生没有做过坏事的大寨儿子,却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奇迹。没有陈永贵就没有今天的大寨,在虎头山上选择墓址,这也是陈永贵生前的愿望。
据说.陈永责在临终的时候。留下两条遗嘱,一条是要求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大寨的山山水水;另一条是叮嘱狼窝掌不要撒,因为那个名儿不吉利。
这是一个伟大而平凡的遗嘱,前者使人想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周总理和整整那一代老革命者的献身精神,而后者却使人感到陈永贵的确仍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仍保持着普通农民的禁忌和思维方式。
大寨人没有把陈永贵的骨灰撒完,而是留下一半埋在这里,这样好让他能经常看到大寨的父老乡亲,也让大寨人一抬头就能看到他。
作为一个农民,陈永贵的确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首先他是人们公认的硬汉子,是一个从苦水和汗水里,甚至泪水和血水里扑腾出来的庄稼汉。
据了解.陈永贵原籍并不是大寨.是父亲的逃荒担子把他从平和顺县(昔阳县南面)挑到这里的。16岁时候,他就给财主作长工。在与如今城市里嚼着泡泡糖,喝着娃哈哈的孩子同样年岁的时候,他已掌握了耕耧锄耙全套的农业技术。在陈永贵的身上汇集了中国许多农民的优良品质与美德。当然,也带着传统农民的局限性、缺点和时代的偏激。但是,在那个年代里,对于大寨的命运来说,作为一个农民,陈永贵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带着五百多名大寨儿女,苦干、实干、巧干,修梯田,绿荒山,使大寨摆脱了贫穷,成为全国农村的榜样。我认为,这些东西在今天,在建设小康社会中,仍值得学习和赞扬。以陈永贵为代表的那一批敢作敢为的硬汉子,那些在穷山恶水面前不低头的人是真正的太行山人。他们生命的足迹,是走向觉醒、走向解放的一代农民的共同足迹。
在大寨展览馆内,矗立着陈永贵的泰山石塑像,导游告诉我们,只所以选择泰山石雕刻老支书的塑像,只因为泰山压顶不弯腰正是陈永贵一生性格的写照。老支书面带深情的微笑,注视着大寨的山山水水。一生功过是非,历史自有评说,如今大寨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可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了。大寨展览馆坐落在虎头山下,是一古典和现代风格融为一体的雄伟建筑,现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寨展览馆展示了大寨乃至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这里真实记录了大寨人从顶风雪、抗严寒、向穷山恶水宣战,人拉犁、肩挑担、治大沟、造梯田,到逐步走上机械化化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记录了一代农民从朴素的阶级感情逐步升华到忠诚共的产主义战士高尚思想境界的人生苦旅……
大寨展览馆也为我们展开了一张气势宏伟的蓝图。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大寨人的思想观念和大寨的山山水水。“大寨”牌杂粮、“大寨”牌白酒、“大寨”牌羊毛衫、“大寨”牌水泥……以“大寨”注册的各种商品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勤劳智慧的大寨人适时实施了名人名牌州战略,“大寨”品牌成了无价之宝。大寨人走出了窑洞,住上了别墅,实现了老有养,少有教,医有报。人在变,观念在变,山河在变,今日大寨已插上了的翅膀。大寨人已从目不识丁的质朴农民发展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书写中国农业发展史这部辉煌巨著中属于自已的壮丽篇章。
傍晚,我从大寨返回太原。巍巍太行送走了最后一抹晚霞.暮霭中的昔阳大地正在迎接明朝的曙光。
-全文完-
▷ 进入点滴人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