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八月暑假,我得缘南下广州一行。匆匆的几天行程里,虽然日程表排的很满,天气也十分炎热,但我还是花去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寻访萧红的墓地,寻访一个自谓劫历了半部红楼的奇女子。
我顶着八月的酷热,一路对照着地图打听,转了三次公交车,摇摇晃晃了几个小时后,终于找到广汕公路旁的银河革命公墓——萧红灵柩的安息地。
在公墓僻静的一角,我找到了萧红的墓,叶盖森森,偶有鸟鸣,稀见人影。矗立的墓碑上写着“女作家萧红同志之墓”九个平常的隶书,用深红的油漆漆过。墓碑的底座上镶了一张萧红的普通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她,略带憔悴,短发齐耳,眼神仿佛有些忧郁和不知所措。
凝视墓碑上的照片,我仿佛又依稀看见一个稚气未脱、心地单纯的女子在陆振舜、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四个男人间不断受到伤害;看见一个彷徨张望、柔弱无依的身影在战炮声声的华夏大地上颠沛流离,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武汉、西安、重庆……,这是多少“须眉”终其一生也未能踏尽的漫长旅程啊!她不断地寻找着一方能够让她停泊与安息的海岸,一个能够助她飞翔的肩膀,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直到与碧水蓝天融为一体时,她的魂魄仍旧在异乡的上空漂泊游荡,未能了愿。
萧红是上个世纪中国最具有天才的女作家之一,虽然不能够说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可以肯定她一个极其了不起的作家。除了童年有过的短暂快乐外,萧红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从1934年,萧红离开哈尔滨,开始流亡生活到1942年在香港的香消玉陨,仅仅只有八有年。八年的时间里,逃婚、饥饿、流亡、失业、友情、爱情、难产、疾病、死亡……她都经历了;八年的时间里她同时也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生死场》、《后花园》、《呼兰河传》……。她差不多应该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理由向读者发牢骚,向生活问难的女作家了,但我们在她近百万字的作品里看不到这些,同今日那些以抒情著称的女作家们相比,她的作品没有风花雪月的矫柔造作,更不见无病呻吟的扭捏作势。她是一个真正写出了自己青春痛苦经历的作家,是真正含泪带血写作的作家,就如同啼血的杜鹃一样,流尽最后一滴血之际,还发出了生命最后的绝唱。
萧红不幸一生中的最大幸运应该是结识了鲁迅先生。1935年,在鲁迅的直接关怀下,萧红出版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小说成功描写了东北农村人民在生活中的挣扎和麻木,出版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作品也一直被认为是萧红创作的代表作品。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她最好的作品,萧红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呼兰河传》,一本用儿童视角表现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讲述呼兰河里苦难、愚昧而又悠然自得的生活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发表后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一直认为是作者创作道路上的倒退。
但是又有几人能够知道,萧红在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时,已经是疾病缠身、时日无多了?在《呼兰河传》那些长长短短的词句里,她娓娓地诉说着童年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快乐岁月,和有二伯、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的家常琐事……,你方唱罢我登场,乍看热闹非凡,无心中却已透露出曲终人散的伤感和冷清。故乡遥遥难及,家国沦失几尽,繁华落尽后的深夜,她是否曾经一次又一次的辗转反侧,是否一次又一次的披衣起坐,用惆怅的眼遥望北地再也没有相见的故土亲人?
小说完成后不久,1942年1月21日,据萧红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离家仅八年,31岁的萧红病逝香港。中国漫漫长夜里一颗本应闪耀出更多色彩的明星,一朵还仅半开的鲜花就此远去……
到如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已经像流水一样逝去了,我站在她的墓前,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读到《呼兰河传》时的那种莫名激动,回想她半世的漂泊无依,回想她至死仍不甘心的呼喊:"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这样死,我不甘心……"我禁不住想问她,萧红,如果我从你的墓前千里北上,如果我跨过时光之河,如果我敲叩起你于呼兰河的记忆,萧红,你能向我道出八年风雨流离中的辛酸和苦楚吗?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5-9-27 20:47:35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向天而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