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大家都忙,其中一项就是奖学金的问题。工作量大,并且涉及各方面的利益,所以特别成立了“测评小组”。“测评小组”由十个人组成,五个班委五个学生代表,其中班长、团支书不能缺,上头的意思,班长搞组织,团支书把思想端正好。
这个“测评小组”,成立的不错,至少据我了解,别的学院评定奖学金还是由辅导员一个人说了算。而名单的出炉在外人看来就有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自从19世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天生的“自卑”心理表现出来,处处模仿西方,跟在别人后面不能突破或自己搞一套创新。比如说,“民主”这两字,分量够重,但中国人只学会了它的皮毛,真正精髓的东西却丢了。所以,你别看一些人在台上挥舞着“民主”的旗帜在呐喊,其实只不过是利益的驱使。这一点,是我在看了一本书有关“八九”风波的那些人在美国有表现得出的结论。而在日本人身上,同样也表现出来,学习唐朝没有把精髓带回国内,“脱亚入欧”又没有把欧美的本质学到,所以变得四不像,压抑之后的爆发走向军国主义也就难以避免。呵呵,扯得太远了,有偏题的感觉,就此打住。
现代社会的工作难找,这一点谁也不敢否认,特别是大学生的经验没有多少,而企业和用人单位总是以“工作经验”和“个人素质”为“借口”对大学生百般挑剔。因而,大学里有一个“大学生素质认证拓展系统”,其中的项目之多,看的人眼花缭乱,难怪“测评小组”的成员会唉声叹气。这项工作的评定,不仅是奖学金的一个标准,也是入个人档案的资料。用人单位说大学生如何,口说无凭,现在弄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认证系统,含金量高了总该相信吧。其实不然,这在我看了最近一期的《青年文摘》,(记不清楚是第几期,平时只买《读者》,各位如有兴趣不妨找来看一看)有一篇文章说到我们为什么不要大学生,这给人棒头一击的感觉至今难忘。比如,现在大学生的个人简历,总喜欢把自己吹棒得太高,如“学习成绩好”,“写作功底好”。某一天,老总要你写一个通知或二千字的演讲稿,拖了一天交上来的文字,仿佛是小学三年级写出来的一样,让人大跌眼镜,如何让老总相信你的素质、能力有多强?《现代汉语辞典》对“素质”的解释有三种,用在人身上,取两种比较合适。“事物本来的性质”和“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似乎又走入了误区,只在表面上挠痒,治标不治本最终不是好办法。
这“测评小组”遇到的第二个难题在于新学期换了一个辅导员。一些问题并不清楚的,小组成员甲一句,乙一句的争执,打通了前任辅导员的电话:“我现在已经不做辅导员,这事和我没有关系!”转而打通现任辅导员的电话:“这事我不太清楚,叫我怎么管?”一个感叹号和一个问号,就可以难倒一大片的人,这就像中国的政治体制,部门权力重叠自不必说,遇上重大事故,部门之间互相推诿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苦就苦了遇上这等事情的老百姓。这里涉及到政治体制,我一个俗人,说的话没有分量如同放屁,且留给专家们研究研究再研究。
这“测评小组”的第三个问题就涉及到大家的切身利益。学校的“学生工作手册”翻了不知n遍,但这毕竟只是评定奖学金的指导性的文件。既然是指导性的文件,自然少了那些条条框框,这给人想象空间太大,就像法律社会只有宪法,其余基本法律都不全面,如何能“法治”,让社会运转正常?回到本质上来说,大家争执的一个根本点——钱。素质拓展的项目能不能上,能上多少,决定了积分的多少,也就决定了钱的多少。钱,用一个字形容最为恰当不过了——怪。大家对它既喜欢又讨厌,喜欢是因为有了钱,不仅可以解决衣食住行嫖赌,而且人生会变得更加快乐幸福;说到讨厌,因为谈钱伤感情。现在不是流行这么一句话:“哥们,谈钱伤感情,是不是?”那哥们拍了拍你肩膀,你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但口头上还是说:“那是,那是”,并且加以点头增加说这话的份量。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借几千元给人做小本生意,那人借钱时承诺一个星期后偿还,但一个学期后还没有还清,弄得两个人一见面就尴尬,关系也变得十分微妙。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别看平时同学之间嘻嘻哈哈,对人的意见言必是“是的”“对的”,好像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然而,一涉及到各自的经济利益,为一个小小的项目争执得厉害,真是头疼头大。但人家说的也是有道理,“学生工作手册”还是有这个指导意见的,结果大家都烦了,从抽屉寻找一年来的各种证书、证明,这又让学校复印店的老板高兴地合不拢嘴。这个时候,倒让我想起柏杨著的《丑陋的中国人》。各位如有兴趣,不妨看一看。初读你也许会拍案而起,“中国人有那么丑陋么?”;继而深读,底气开始不足,“不太可能吧”。这一个“吧”字泄露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作者并没有夸大其辞,倒是深刻揭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中国人在“面子”问题的影响下,能做到言行一致那是少之又少,用一个“伪”字概括再恰当不过了。
但是,就算是得了奖学金者,也有说不出的许多烦恼。总共才一千元的奖学金,班里的人少不了要请吃一顿,这叫“庆祝”,不能不给面子。而平时关系不怎么铁的,在路上碰到,“喂,哥们,听说得了奖学金,是几等?”“一等”两字说出口,结果当然是糟糕。“那不错嘛!中午这顿饭你是请定了!”先入为主,说完,“呵呵”两声,比猎人用枪对准狼说“嘿嘿”更阴险。可你不能拒绝,进了饭店,一张红色的“人头”又不见了。苦不堪言也不能说,这叫交往的“准则”,你不遵守就被踢出局。
呵呵,用第三只眼睛看得有点透了,这样不行,还得“自圆其说”。想起以前在书本上的一句话“有人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这件衣服穿在身上有点不太合适,但总可以遮羞了。
-全文完-
▷ 进入北方的雪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