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农村,清澈的塘河水,汹涌的瓯江浪,静谧的大罗山,抚育了我的祖祖辈辈。勤劳善良质朴憨厚的乡里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时村里没谁出去打工,没哪家有电视,所谓的精神生活大概就是祖辈们传说下来的那些百讲不厌的民间故事了,所以放电影的日子对村里人来说是个大日子。
那时的农村,看的都是露天电影。天为顶,地为席,大白幕布一拉,村委会前的衙门坦就成了我们最美妙最神往的电影院。
当带黑边儿的白色银幕挂上两根高高的木杆时,大人们也陆陆续续到了,场地上就挤满了人,有的坐在泥地上,有的骑在自行车上,去晚的人往往找不到合适的位置,看不全银幕上的影像,就在银幕的反面也坐了,大家都兴奋地等待着电影开映。我人矮,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怎么也看不清银幕,急得我索性爬上了村边的一棵大树,骑在树上,自得其乐,庆幸自已找到了好位。
全场灯光通亮,飞蛾乱舞。“来了!来了!”放映员才拎着铁皮箱子出现了,他们大概故作姿态,慢吞吞地扳七扳八,架好了放映机,在银幕上调试镜头,机器嗒嗒嗒地响起来了,一束强烈的光越过黑压压的头顶直射银幕,几个调皮的孩子便跑到镜头前晃动身子、摆弄手臂,在银幕上出现几个张牙舞爪的影子,引得全场哄笑。电影正式开始,画面有些歪歪扭扭的,但经过放映员一番短短的调试,电影就正式开映了。孩子们迅速停止了撒欢,有的回到自己的小凳子上,有的找到自己的父母,坐入他们的怀里,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照例,先放的是科普宣传片,偶尔会有个动画片。伴着放映机轻微的沙沙声,电影中响亮的人物对白透过空旷的村野飘向远方。
每当换片的间隙,就有尿脬小的憋不住出去放水,往屏幕下方水沟里拉小便,许多人在拉,如果你竖耳细听,像是下起雨一来,一片哗哗的水声。第二天早上打从衙门坦边走过,还隐隐嗅到一股尿臊气。而那些零乱的石块、砖块、花生壳以及纷乱的脚印痕迹,则显示着昨晚曾经有过的风光。
当一个大大的“完”字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已夜半更深。累极了的孩子终究抵挡不住困倦,早已趴在大人的肩头进入了沉沉的睡眠。人们抱着孩子,借着淡淡的星光,沿着乡间弯曲的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鸟儿在睡梦中发出一两声短促的惊叫。一阵短暂的躁动后,农村又恢复了它原有的宁静。
那个时代常看的如《地道战》、《第二次握手》、《兵临城下》、《铁道游击队》、《祥林嫂》等等,后来还有《喜盈门》、《七品芝麻官》、《杀猪状元》、《卷席筒》、《神秘的大佛》、《戴手铐的旅客》等等。
放映过程中,偶尔会发生“烧片子”的事情,是电影胶片被卡住时,后面的灯泡把胶片烧化了,银幕上的影像也随即便从中间烧开了一个大大的洞,声音也“呜”地一声没有了。 这下看电影的炸锅了:拍手的、跺脚的、叫喊的、吹口哨的,一片嘈杂。放映员急忙停下机子,赶忙用身体护住放映机,生怕被碰倒了,马上把烧坏的那部分剪掉,重新接好后继续放映,才没惹出更大的事情。现在想来,那看电影的也许不是真的针对放映机的损坏而闹,其实就是找借口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我想就象现在看所谓的足球比赛,在那鬼喊鬼叫的,其实根本不是为足球,仅仅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而已-----至少我是这样认为,所以我不需要歇斯底里地发泄,就不喜欢去看什么糊弄人而烧钱的足球赛!
很多时候,有许多意外发生。银幕挂好了,放映机也架好了,农村依然是像被扣在锅底下,一片漆黑,停电了。等到夜深了,电依然不来,便怅然而回。还有的时候,一些电影是要当天在几个村子里巡回放映,运气不好的话,轮到自己的村子,便已是很深的夜了。小孩子们自然是熬不到这个点钟的,对大人说一句“电影来了叫我”便倒头睡去。既是电影真的来了,即便大人千呼万唤,也从梦乡里回不来了,第二天便要懊恼半天。
如今,农村的记忆像老旧的电影胶片一样逐渐得模糊了,不经意间,也会烧出一个一个的洞,变得断断续续的。露天电影还是在我的生命里呈现着它斑斓的色彩,那么鲜艳,明亮,淳朴。远去的是露天电影,而不是看电影的那分情致。远去的是那个年代,而不是露天电影沉淀下的文化。远去的是农村的物和景,而不是我对露天电影的怀念。我渐渐明白,有的东西一旦逝去,再也不会重现,就像我远去的露天电影,还有那远去的童年生活现在我从记忆走出来。
本文已被编辑[红颜云影]于2005-9-20 2:19:45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wqfp8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