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就是某个具体人和机会的相遇,即所谓“走运”。近年来,“机遇”这个词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特别是一些事业有成者,往往被归功为碰上了好的机遇。
有这样一个故事。周朝时候有位老先生,一辈子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勤奋努力,但是他一直没有碰上被提拔使用做官的机会。后来,他到了白发苍苍的暮年,想起自己年事已高错过了做官的好时机,便站在路旁哭泣。路人得知他伤心的原因后就问:“你为什么一次都没有被提拔呢?”老先生边流泪边回答:“我年轻时学习做文官,文官方面的修养已经具备,刚要准备做官时,皇帝却喜欢任用老年人。后来,皇帝死了,后主又喜欢用武将,我只好改学武官,当武官的标准基本达到时,后主又死了。少主刚刚即位,就又欢喜年轻人,可我的年龄又老了。所以,我一次都没有碰到被提拔任用做官的机遇啊!”
从这个周人“年老白首,泣涕于途”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个人,无论你多么勤奋多么有才华本领,如果不把握好机遇就难有成功。“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这句古话道出了把握住机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周人因为只能跟在形势的后面亦趋,只会等待机遇又总是浪费掉机遇,所以他无法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命运。
曾经有人对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世界上500位有影响的成功人士进行过研究,发现对每个人一生中拥有的对人生事业有重大影响的机遇只有六七次。但是,人们往往对第一次都抓不住,因为太年轻;最后一次也抓不住,因为太老了。在剩下的几次中一般又会错过两次,最后只两三次机会!由此可见,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对于渴求成功的人,机遇的质量重于数量。一个成功者,不但要善于选择对自身成长最有效用的机遇,主动放弃那些对成才帮助不大的机会,尽可能使机遇在成才之路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而且对机遇的到来必须要有敏锐的嗅觉和判断能力,一旦把事情审查清楚,计划周密,就不再怀疑,敢于当机立断、果断行事。这样,当别人对机遇的到来还麻木不仁时,你能捷足先登,抢占先机,就抓住了机遇,从而大获成功。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总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做人做事缺乏主见,干什么事情总要依靠别人在旁扶持,哪怕遇到一点小事,也得东奔西走地去和亲友商量。愈商量、愈打不定主意,愈东猜西想、愈是糊涂,弄得大半生都消耗在犹豫不决之中,最终错失良机,也就失去了成功立业的机会。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人生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机遇。其实不是没有,而是机遇到来的时候你没有及时发现它,抓住它,认为那不是什么机遇,结果让其自然而然的从你身边溜走。据报载,1973年3月,非洲国家扎伊尔有一股叛乱的军队借着月色逼近了赞比亚,一场激烈的战斗已经不可避免。日本三凌公司一个采购商获悉这一消息后,及时把电传公司总部,大本营立即命令各驻外分公司大量收购铜。此时的伦敦黄金交易所也得到了这一消息,然而并没有引起重视,交易所的铜价依然照旧。过了一段日子,叛军与政府军的拉锯战严重影响了铜矿生产,加之交通受阻,铜运不出来,以至使铜价猛涨,此时,三凌公司便大量的抛售铜,从中赚得一笔巨额利润。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机遇隐藏在一切事物中,有时是一句话或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就包含着一个成功的机会!
机遇确实很重要,因为它能改变人眼下的处境,甚至改变一生的命运。对机遇,可谓人人皆盼之、求之……。有种观点说“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其实,平白无故的机遇能“遇”到的不能说没有,就是有恐怕也是微乎其微,毕竟机遇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机遇的出现,虽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又以必然性为基础。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睿智的脑袋,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机遇就可以被“创造”出来。善于等待机遇、抓住机遇是一种智慧,善于创造机遇更是一种大智慧。据说亚历山大在一次战斗胜利之后,有人问他,是否等待机会来临,再去进攻另一个城市,亚历山大听了这话竟大发雷霆,他说:“机会?机会是要靠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创造机遇正是亚历山大之所以成为亚历山大的原因。
学会创造机遇,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和远大见识,在机遇来临前,便已看到了它的必然。爱因斯坦曾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有准备的头脑指的就是个人的主观条件,包括个人知识的积累和思维方法的准备。一个人,没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要发现和捕捉机遇是不可能的;而只具备知识,没有现代思维方式,就看不到机遇,它就会默默地从身边溜走。从客观条件讲,机遇的产生和利用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如自由的科研氛围,平等的择业、工作机会,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程度等。牛顿见苹果落地,触发了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伦琴在实验时,从手骨图像中,发现了x射线。历史上无数科学家成功的例子告诉人们,一个始终在努力创造主观条件和改善客观条件的人,比哪些只会等待机遇出现的人更容易捕捉到机遇,而才华出众则是抓获机遇的最大资本。
愚蠢的人总是浪费掉机遇,平常的人只会等待机遇,聪明的人善于创造机遇。亲爱的朋友,好好把握你人生的每次机遇吧,当到达成功顶点的时刻,你就会庆幸,你的命运原来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005年9月18日作
-全文完-
▷ 进入朱文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