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漫话流浪和家园雪孩子的夏天

发表于-2005年09月14日 中午1:00评论-16条

自人类文明的曙光照亮大地起,家园的意识就已深入人心了。

想想上古时期居住在河姆渡或大汶口的先人,靠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在亘古荒蛮的苍穹下开凿出一块栖息地,并顽强地在大自然的画布上绘制出一副拙朴蓝图。这样,一脉温厚和悲壮的气息也就从远古的根基里绵延开来。

家园是人类足迹的起点,生命的摇篮,也是漂泊者心结的最终归属和墓地。

从实物形态的老屋庭院,到象征意义上的故乡,再至历史意义上的根脉,从空间到时间,从物质到意识,家园的涵义在祖辈生息的土地上和背离者回望的目光中被倾注了太多的依恋与深情。家园,也就不所不在,又无所皈依。

可以说,人类建设家园的过程也是失落家园的过程。所以,家园也就意味着寻找。

而家园,又在何处呢?

两千多年前的屈子慨然长吟,几百年后的陶潜仍在诗意地勾勒。

山形万年不变,人世几经桑田。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所打造的浮华生态将人们的精神远远的抛在了身后,人们寻找的渴望更为强烈。

于是更多的人选择了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许许多多的人背起热血沸腾的行囊,迈向美丽而缥缈的远方。

流浪是一种自我放逐,更是一种积极寻找。

或许,每个人最初的家园都存在着缺憾。理想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促使人们不断行走,不断游移,去寻找并开创一个完美的家园,一个精神可以栖息的场所,洗去疲惫,抚平失落。即使促狭的空间阻碍了远足的身影,至少在精神上,能够山南海北地流浪一番。

我想,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一种不安分的因子,喜欢将目光投注于远方。小时候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稍大时看《巴黎圣母院》、《唐•吉珂德》,再大时看《百年孤独》、《唐•璜》,总是为其中的冒险精神和骑士精神所鼓动,总是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与那些英雄人物一样,四处流浪,去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

当整个世界呈一体化趋势发展,东西方文化意识的对撞,原始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较量,使得越来越迷茫的一代只能凭借一种自由的流浪,去恪守生命中本该有的朴素与纯真,抒写生命的完美与背怆。

然而由于中国人同时具有强烈的家园意识,又使得最初颇为豪迈和浪漫的流浪过程写满了凄凉与哀愁。始终认为,中国人并没有似犹太人和吉普赛人一样的本能流浪意识,“父母在,不远游”成为守望一方水土的道德标尺,叶落归根也是客居旅人的症结所在,他乡终究被蒙上了无奈的烟尘。即便历代都产生过寄情于山水田园的隐逸文人,却无不与政治失意相关联。就是在那样的罢免、贬黜、流放、躲祸避乱的路途上,无数的山水诗和怀乡诗诞生了,成为诗赋遗产中闪亮的一笔。

千古桃花源于是成为后世文人心头的一颗朱砂痣,东篱把酒、采菊南山也演变为诗情画意又风霜高洁的田园生活典范。在形而上的意义来说,陶渊明已不单纯是一个诗人,而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一个心灵的归宿。“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大唐落魄诗人白居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一语道破了家园的精神所在。

只是,何处可心安?

一位诗人说:哲学是怀着乡愁寻找精神家园。

而我们,可以借用什么样的哲学?耶和华与释迦牟尼的信徒可以振臂高呼,虔诚拥护并追随他们的拯救者。可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实在是缺少神的牌位。细数华夏文明,竟没有一种宗教或哲学能让人顶礼膜拜,也就难寻,让人心灵将息的精神家园。

对家园的向往也是对人类本源,乡土和自然的眷恋。踅伏蜗居在城市的人们,再也看不到翠绿的原野,金黄的油菜花,再也听不到秋虫的浅唱,猫头鹰的哀嚎。认知宽广了,而目光短浅;物质发达了,而道德式微。人们开始渴望回归,渴望拥抱自己原始的财富。

令人悲伤的是,即便从形而下的意义来看,人类家园也面临着种种危机。蓝盈盈的天空,蓝盈盈的地球,一种深邃而又神秘的美丽色彩,正在退色,变得混浊。当人们从自然中分离,最终又觉悟了自身与自然的不可分离时,那个被城市的人们一再赞美和怀念的自然,那个蔚蓝色的家园,已经一片沙砾和废墟了。

人类是习惯群居的,人类又总是在独行。无论是流浪,还是寻找,都源于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许多东西失落了,许多人被遗弃;许多憧憬破灭了,现实面前一泻千里。

人们已经不能拒绝酒绿,灯红,已经不能摆脱躁动,喧嚣。也许先人们用山羊贝壳换取所需物品,用土坯石砾筑起城郭时起,美和幸福的定义就在不断变革。从蒙昧,到野蛮,终被文明取代。家园,也就在社会的进步中渐渐沉沦。

时至今日,无论是朱自清的荷塘,还是三毛的橄榄树,抑或史铁生的地坛,都是他们积极寻找又在现实世界里物化了的精神家园。一种美好的追求,一种诗意的栖居。

只不过,那种和谐与恬静,是否还能一唱千年?

诗人,是特殊的群体,承载着人类共有的苦难和痛楚。海子,作为中国诗歌最后的辉煌,在生存的悖谬中依然驻守理想,成为人类家园最后的麦田守望者。一个用生命去流浪的诗人,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虔诚驻守。充满泥土芳香的麦田,承载沉重苦痛的麦田,意象了的麦田,在诗人脚步与精神的双重流浪中,渐渐成熟,渐渐贴近。

却又,遥不可及。

回望,寻找家园。家园竟成怅惘之源。

或许,流浪并没有终点,寻求只是一个过程?我们永远在寻找的路上,流浪。家园,只是精神上的乌托邦。而当我们终于富足的没有了自由,终于贫瘠的只剩下了理想,被物欲牵引的脚步,注定要在失落与寻找之间徘徊。

直到,承认自己无家可归。

然后继续流浪。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雪孩子的夏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漠孤寒点评:

当我们在家中,心却在流浪,而我们在外流浪时,却把心放在了家里。

书剑浪子点评:

文章结构分明,论理充分,层层推进。

文章评论共[16]个
spray海之泪-评论

人与山水可融为甜美的和谐。at:2005年09月14日 下午3:44

北方的雪狼-评论

流浪之后的寻找,一句“未老莫还乡”,古往今来的人物,终走不出这个圈子。失落的东西,现在看来,酝酿着某种力量。今读之此文,想起于右任的诗,只不过他已经将它上升到国家,上升到统一。
呵呵,对你的《多少楼台烟雨中》还记忆犹新,娓娓道来中欣赏,喜欢:)at:2005年09月14日 下午3:51

海之阁-评论

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内心的言辞了,只是觉得身已入其境内享受!at:2005年09月14日 下午4:44

幽然尘外-评论

(:at:2005年09月15日 凌晨0:54

何忧何求-评论

如果真有所谓的家园意识,只有真正有信仰的人,才会有家园。也可以说,只有追求,到达了那个目标,就才算是到了家园罢。无论是精神还是生活上,我想大体都这样。
我在《栀子花 》里问了个毛选第五卷的问题,你若知道,告我一声at:2005年09月15日 早上8:12

银剑书生-评论

无论是精神的乌托邦抑或理想的柏拉图,现实的一切终归无法和梦想对比。流浪的意义也许很难明了,我心安处亦只是一声徒然的叹息。但是,人类最终的归所永远不会是虚无的,因为一切都要回归心灵。可笑的是海子守望着麦田在太阳下长眠的时候,更多的懵懂者依旧在进行无谓的旅程。
  【何忧何求 回复】:无论是个人,人类,世事,想来没有终极的东西,一切都在过程中,这过程也包括着结果.想必,这也是流浪的一个源起.流浪,家园对一般人来说,大体一直是矛盾.李叔同,可能算是寻着了他的家园.呵呵 [2005-9-15 11:28:26]
  【尖叫的咖啡 回复】:一位别处的网友说,人类生存的动力之一,便是追求永恒。我想这也许是人类作为物质之一,从诞生起就被赋予的基因,是我们不得不担承的物性。
可是,哪里来的永恒?无论肉体或精神?在寻求虚妄的永恒的过程中,心灵愈加渴望归处。
所以,只看重眼下的人,从不会有家园之苦。 [2005-9-19 12:43:09]at:2005年09月15日 上午10:40

海之阁-评论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许许多多的人背起热血沸腾的行囊,迈向美丽而缥缈的远方。为实现远方的那片天地,努力吧,at:2005年09月15日 中午12:51

赵海量-评论

毕生流浪为的是寻找真正家园at:2005年09月15日 下午4:05

美丽的马蹄声-评论

赞美的话我就不说了,这里有许多人在说。我要说的用短信发了给你。at:2005年09月15日 下午5:19

潇湘公主-评论

公主送上敬意at:2005年09月15日 晚上8:59

紫寻梦-评论

春意层层,覆盖着雨落的苍凉,覆盖着久远的回忆。雨落滴滴,滴在蓬窗,如水的柔情,洗涤着栈桥的沧桑,岁月的辙痕。
at:2005年09月16日 清晨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