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贺岁片《手机》颠覆了冯导一贯的影视风格,一时之间,“做人要厚道”这句台词成为了当年的十大流行语之一,手机引发的问题也很尴尬地暴露在众人面前。
电话出现的时候,就有不少争论出现,现在发展到手机这种随身携带的电话,让矛盾日益激化,成为社会的焦点。
手机本身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侵犯了人与人之间的隐私空间。
电影中张国立扮演的费墨意味深长地对葛优扮演的严守一说:太近了,近得可怕。
的确,古人上京赶考,一走就是数年,一路上只能用书信传情,几多相思,几多美好,一切都在无言的想象中,而我们今天的生活,网络、电话、手机,让每个人都循于无形中,在无限的接近中,也失去了曾经因为距离感有过的美好和幻想。
相比较当下通信的通俗、大众、快餐化,古人在思考怎样表达感情上,却有很多独到之处。
最有名的是“鸿雁传书”,而关于“鸿雁传说”,其实还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故事。
第一种是根据来自《史记》,汉武帝天汉元年时,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见到了汉使者,告诉苏武并没有死,并让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面说苏武在一大泽中。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归汉朝。
而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前者是对国的忠心,后者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种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鸿雁”之前,还有 “青鸟传书”的故事,这是上古神话留给我们的想象。
传说中西方女神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写信,而传书的使者是一只青鸟。它把信一直送到汉宫承华殿前。从此,青鸟就成为了通信使者的另一代称。
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其中就借了“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希望与亲人通信和见面的心情,如今这诗已成为绝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同样在汉朝,还有一个“鲤鱼传书”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一首汉乐府诗中,诗是这样写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里面借鲤鱼来传达情意,很是浪漫。
可其实,早在商朝末年,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信中预告他将被封在某地。后来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就被封在那里。
这是比起前者的传书故事更有说服力和历史考究的传说了。
在我国古代的传书史中,最有名的非鸽子莫属,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它能感受磁力与纬度,并能用这种感受来辨别方向,从而在经历长途飞行后能认路回家。
然而我们的古人除了以动物传书外,还有用很多物品来传书,例如竹筒、风筝、手绢。
在这种种物品中,手绢又是格外被人所关注的。
关于手绢传书最有名的故事,恐怕非那个“黄手绢”的故事莫属。
那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犯人在即将被释放的前一天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他怕自己的妻子不原谅自己所犯下的过错,于是在信中说,如果妻子原谅他,那么就在窗口系一条黄手绢,如果不原谅他,那么就什么都不要放,他也不会再打扰她的生活。
在即将到家的时候,那名犯人心中十分忐忑,他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到底是什么,当终于能隐约地看到家的时候他停下了脚步,闭上了眼睛,在心中挣扎了良久,他才继续向前走去,鼓起勇气睁开双眼,看到了屋子的房顶上、窗户上、栅栏上,都飘扬着无数条黄手绢。
这里传达的是原谅和爱情。
就是因为那满眼的黄手绢,使得一切显得那么凄美、那么动人,如果换作是用手机打了一通电话,即使说了再多的情话也一定要逊色许多。
人与人的距离,曾经因为科技的落后,所以那么美丽、那么漫长,让多少红颜,等成了白发、等成了传说。
现在是拨通几个号码般简单快捷的恋爱年代,再也没有书信,再没有那样的女孩子,算着邮递员到来的时间,等一个男孩子的只字片语,那片落在纸上和手帕上的真情,是不是随着距离的接近与快捷,失去了应该持久的温度?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们是会选择那一生一世的地久天长,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泪水、煎熬铸就的不朽的爱情传奇,还是选择这简单、迅捷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浪漫和感慨,只有微小和俗气的欢乐,转瞬之间,就湮没在无边的尘土中。
现在的我们,还需要写在书信上的语言和爱情吗?
要怎样传情,才会得到真正的浪漫?
我问了我,你们,也问问自己吧!
-全文完-
▷ 进入我的小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