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说
前几天看了紫寻梦的几篇文字,又看到瞳澈写的关于网恋的文字,于是静了下来,触及到一些平时的思考。由于平时我很喜欢看有关修身养性的一些书,涉及到人性修养的文字自己比较感兴趣,于是,就心血来潮,准备写点关于修身养性的文字,结合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修养的理解,连辍成篇。
说句玩笑,这仅仅代表个人的一孔之见,不代表人民群众的观点,文友有感兴趣的,欢迎讨论,以便自己广收搏纳,集思广益,从相互的交流中收到益处。在以后的篇幅里,也可以更加充实一些。
这些文字和爱情无关,或许,习惯了卿卿我我的朋友看了,会觉得不自然。不过,不关心一下社会和文化,爱情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滴,我可不是吓唬人滴哦。
人为什么要修养呢?因为人是有缺点和人是很有不足的,无论是从知识上或者是品性上,或者是为人处世上,或者是自己的打扮上,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需要修养啊。修养,一是修,就是不断地纠正不适当的,二是养,就是坚持和巩固好的,使自己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都得到益处。
在讲修养的时候,我可不是象个老师在这里哇哇叫哦。有个朋友对我说:“我觉得人简直就不是人,特别是成年人,四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受着社会和自己内心生理能量的压迫,心胸很计较,一点小时就会不快乐,而不是那么的无所谓,想得开,很多人经历世事后,变的残酷、小气和狡猾的比变的宽容和气的多,人世中的现实有时候很让人不容易快乐。为此,我觉得也许加强修养是增强一个人心境和快乐的途径吧。”
话说回来,我还是很欣赏张爱玲的话:“去掉一切的浮文,所剩下的似乎只有饮食男女两项,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努力的结果,是证明这些努力只是枉费精神的吗?事实如此”。人类的文明是从制约兽性上开始的,修养也是在制约自己的非人性,可是人毕竟还是不能脱离动物性,只是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规范自己的动物性而已。我觉得文明就是克服自己的动物性的产物,虽然不可能最终克服。
老子说:“圣人出,大道伪”,有圣人应该是好事啊,圣人品德好啊。可是为什么圣人还会如此,原因是,圣人虽然可以克制了自己的利禄之念,但是却是在是非中盘旋,圣人喜欢作的事情可以说就是什么对啊什么不对啊,这里面有能没有是非吗?是非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害人的一面,想必长大的人没有一个没有经历过是非的烦恼吧。所以,外国有人曾经惊呼:“中国最奇怪的是圣贤,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但是却爱干涉别人隐私,好为人师,喜欢教别人一些禁欲的东西。”为此,我这里乱谈的修养,首先是建立在食人间烟火,“食、色”的基础上的。
说真的,现代社会,从现实的角度上看,我不相信人性会好到哪里。李碧华说,不要看穿人性,也不要考验人性,千万不要——它根本不堪一击。因为看穿了你就对人失去了希望,或者就会灰心丧气。
人性贪婪好斗,睚眦必报并不为夸张。“我们有时候仍然是穿着裤子的猴子”。你扪心想想,你是大方的人吗?你是可以容纳难听话的人吗?有你爱人之心?吗你不斤斤计较吗?或者你有值得趁到的很多地方,可是你就没有觉得弱项的地方吗?如果你具有一颗小人之心,而却用道德的大话去训导别人,那很仗义吗?
所以,我在这里讲的修养,立足与直面自己的本能欲望、俗念、虚荣、虚伪、吝啬、嫉妒、愤怒等不良的心态或者情绪,讨论一点使用理性和个人的克制,达到利人利己的目的,使自己更具有文明品质。
当然,传统的文化发展的文革时期,修养这方面已经说不上了,可以说是乏善可陈了。人们内向到彼此残杀虐待的疯狂境地,到现在类似的事情还存在,再说,社会的发展也有消极的东西产生,心理失去平衡也是一种,特别是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寂寞和孤独也是难以对抗的东西,从修养方面充实一下自己,也是有必要的吧。还有,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汹涌而来,大大动摇了我们乃至我们上一辈经过数年、数十年、数百千年培养、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就象封闭的房间打开的一扇窗户,吸取新鲜空气,同时空气中也夹杂着苍蝇,无情的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你我是否就该随波逐流,要名的身入功名、求利的追求世间财富、什么都有的就该迷于身色犬马,奢侈放纵呢?有人说这是一个歌舞生平的乱世。那么,在现代社会当中,吸收一些传统文化的养料,应该是不算坏的。一个网友对我说:“我觉得中国文化最优越于别的文化的地方,就在于修身养性这方面上”,听他这么说,我就举起了手,表示赞同。
“这个世界与高尚无关。私欲撑满了心,通体透明,人的劣性和脆弱一览无余。你竟没有毁灭的勇气。失去自我。只是压抑,只是道德,只是自身的操守,要你在并不完美的事物中,脱离物欲横流的现实,为自己构筑一个精神世界的基地,搭建完美的小屋,安放不安的灵魂。等一切尘埃落定,可以枕着梦寻找天亮。”
或许,不要小看修养,它很小,却是人和兽的一个区别吧。虽然这个世界和高尚无关,从古到今的很多人还是在企图演绎着高尚的故事,并且,人还是比大唱“人心唯危”的时代要正义的多了。也算是社会在进步吧。
-全文完-
▷ 进入樱花渡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