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一首诗,题为〈〈旅夜抒怀〉〉。诗是这样写的: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其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句,作者强调自己的出名并非因为诗文,自己又老又病,但休官却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被我们尊为“爱国诗人”,可见他的诗文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但杜甫胸怀救国济民之志,因诗文著名并非本愿。而事实上,他出名的时候,人们还并不欣赏他的诗。
安禄山起兵之时,朝廷毫无准备,叛军长驱南下,很快攻下长安。其时,杜甫身陷长安,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冒死逃出长安。这时肃宗已进驻凤翔,杜甫便穿着麻鞋,袖露两肘去见肃宗,遂被任命为左拾遗,掌管供奉、讽谏和举荐。杜甫深感“主恩深厚”,决心尽忠职守。不料随即遇到这样一件事:
当朝宰相,房琯起初深得肃宗信任,后来在用人问题上发生分歧,加之有人挑拨,和肃宗的关系日益疏远。房琯为表明忠心请旨带兵收复西京,肃宗应允,并让其自选将官。房琯选了两人,一个叫李楫,一个叫刘秩。可此二人皆为白面书生,无勇无谋,加上有几员大将投降叛军,结果房琯大败而归。肃宗大怒,要治房琯的罪,满朝文武除里泌外,无人敢替房琯申辩。
当时,杜甫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上疏肃宗,为房琯说情。他的举动震惊满朝官员,一时朝野议论纷纷,杜甫从此出名。谁知此事惹恼肃宗,把他从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永别长安。
唐太宗永泰元年(765)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杜甫唯一依靠——好友严武死去。他既无官职,也无靠山,便于五月携带家小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开始漂泊生活。途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下〈〈旅夜抒怀〉〉,表达怀才不遇的凄苦和愤懑之情。
“名岂文章著”,杜甫原本不想只当诗人,更想用满腹才学辅佐天子,效忠朝廷。哪怕做个地方官,也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即便在成都草堂,当怒号的秋风卷走茅屋上的茅草,破屋漏雨,旧衾冰冷,长夜难眠之时,他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然而,这个满怀忧国忧民情思的的赤子,最终落得个“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与凄清!
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千年来,研究杜诗的资料数不胜数。其诗文和历史上众多优秀的诗文一起被我们代代传诵。“名岂文章著”,然而,杜甫的确因他的爱国热情和美妙的诗文而博得了他千古不朽的声名!
-全文完-
▷ 进入清泉灵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