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壑攀云路不迷,宦情尘虑暂相违,老禅究竟真空想,特为摩崖写翠微”
——题记
那个不算晴朗的中午,我便是揣度着这样一首苍劲的诗句,登上那座只在眼前,却无缘一见的天泰山的。上山的理由简单亦充分——有朋自远方来。
世俗于我,已是习惯,只因朋友的不俗,竟迫我打破陈规,偷得半日清闲,于秋韵雅境中走了一遭。说来,这也算是一件幸福至极的事情。
天泰山原称天台山,为京都“三山五顶”之一,属翠微支脉,自古便因景物清雅绝丽著称,而其中始建于明代的慈善寺,更是佛道合一的特别去处,据说很久很久以前,著名爱国名将冯玉祥便曾四次长住慈善寺。携友登山,踏将军足迹一游,于景于情,都不失为一明智之举。
坐车只一盏茶的功夫,便已到得寺前。站于寺门,四处望去,青砖矿瓦,绿树苍阴,竟见不得一个人影,好似如此的静寂,只是专为等我们的到来,不觉相视一笑,踏阶而进。
一直以为,大自然的美丽是说不得的,只有心能领教,只有心才能悟得,所谓心景胜于风景,便是这个道理。就如此刻,默默的行于静寂的佛院中,我与朋友相对无语。只有鸟儿偶然掠过笼翠山林,一声啼叫,使之略有些动态的振荡,随后,便是更加的静寂。
行进间,朋友望得旁边一条小径,顺山势崎岖而上,幽深阴郁,似无尽头,他招手示意,我紧随其后。古老的石阶有些陡,枯黄的落叶斑斑点点的绣于阶上,愈显得人迹的稀无,只有偶然的六角亭,寓示着人为的痕印。不知道,如此的地方、如此的小径,在此沉睡了多少的年头,而又为何,引不得更多人的驻足与观望?些许是因为没有尽头的感觉与自然的神秘莫测,容易令人产生恐惧之念吧,就如我现在,看着两侧丛林的纷乱,听着彼此轻微的喘息,竟害怕起来,颤声对朋友提议:回吧。没出息的样子,引得朋友一阵轻笑。
折回来再走,便是寥寥落落的小殿堂,供奉着这样那样的佛像,没有人际,香火自也不太旺盛,只有零零散散的几点,明灭着不甚精神,想来是看山之人,为了使这些神佛不必太过寂寞,而供上的几柱香吧。
于佛于道,我是不通的,只对那高耸的建筑与陈列的讲究更有些浓郁的兴趣,雕染画柱、彩柒油墨,好似一切奥妙都应寓其中,引人去追究所以。曾记得前段时间去一个名叫爨底下村的地方,那里清代遗留下的四合院,便是如此的阶地分明,三阶为谁,五阶又为谁,七阶又为谁,不能随便的翻盖,不可随性的建筑,严厉的等级制度浑然的融入了这些冷硬的建筑之中。而神龛亦是如此吧,大佛大殿,小佛小殿,陈列有度且有序。而于道径四通八达的慈善寺中,我们望得的最大的殿宇,便是中心的那座观音殿。
殿里亦很空落,观音两旁,只两个童子、香案摆列,其它再无什么。抬头看向那座千手观音,清眸微合,云幔半垂,竟是无比的沉凝超然,令人肃目,真想俯身参拜,但终是没有。似我这等深陷三界久矣的鄙俗之人,如何有资格参得这佛,佛若有知,想来亦会为我的唐突而吓倒,还是不亵渎为好,微叹,呼朋友转身离去。忽然,眼前飘过一抹青云身影,不及望,便已消失在拐角,朋友大惊,问:“这寺里有尼姑么?”,问间,脖子却已向青影逝去的地方伸了过去,我不禁莞尔:似我这等俏丽佳人(笑谈)置于他眼前,都不顾,只一位真假未辩的尼姑,便引得他兴奋若此,真真讨打。但转念,亦理解,于这清规雅静、仙云缥缈之境,若能识得一位云鞋皂衣之清丽出家人,听她道得一声佛号,打得半个揖首,对于我们这些“槛内人”来说,亦算沾了空灵佛气,是何等幸运之事呀,于是与朋友急急追了过去。
只是一个角度,展现眼前的竟又是一番天地了,摆于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典雅别致的茶舍,墙的中间书着一个大大的茶字,浑圆润滑,似散着袅袅清香,两旁黄绫飘浮着一幅对联,曰:一壶斟日月,三盏品乾坤!大惊,转头向朋友道:没想到这佛地,竟有如此磅礴之体,书联之人好气势。单为这联,便想一坐!这正合朋友的意,他拉我说:那边有个长廊,咱们坐那里吧。才坐定,一女茶童手提茶具姗然走出,定晴一看,竟是刚才所见过的那抹青云!虽非出家人,却也是目朗眉清,青衣袅娜,举指见形朴质,到与这古寺浑为一体,我目不转睛,朋友亦然。
朋友来自南方,对茶理颇通,点了一壶铁观音,向我推荐:“还好!”沏毕,启唇微呡,含茶于喉,顿时淡苦犹香,口齿生津,不禁连连点头称道,朋友轻笑。
一杯尽半,方得功夫打谅四周,不觉又是一惊,见眼前,玉带轻绕、白雾飘盈间,环山若抱,青翠且黛,几点房屋缀于山间,虽无炊烟袅袅,但似闻得犬吠鸡鸣,一派乡村山景,闭目深吸,通身立即清爽自在起来,真应了那句“神怡心旷三清外,地阔天高一念中”!
于此情此景,忽想起清代方汝霖的一首七律:
胜境宠开万象罗,寻秋拾级过山阿。
浮屠矗立嚣尘净,峭壁旁皴古木多,
放眼狂澜谁倒挽,关心旧碣几编摩。
勒名勉出登高句,买石何防载橐驼
才欲忘情高吟,但看了看身旁的人儿,终是住了口,怕一时的唐突,令不懂古诗的他笑我酸迂,且又怕他因不解其意而显得尴尬。
于是,举落茶间,闲聊起一些清清淡淡的故事,关于他的,关于我的。
朋友小我一岁,却因经历的不同而略显老成,只在轻笑间,才会露出一抹纯真可爱的神情,衬托着不经意的善良与宽厚。为他的故事以及笑容所感染,竟对商人有了另外的理解——人虽有不同,但若他这般于世俗中还能持得一份清雅,就真的好生难得了,于是,不期然,又凭添了一份敬意。
也许缘于异性的隔阂或是接触甚少,我们谈得并不过深,只为这清风拂面、茶香扑鼻,为这挣脱世俗外的悠闲与超然而心境倍佳。
可惜时不我待,不觉间天气随清茶一起冷却,望向廊外,斜阳已渐西沉,红霞映衬着幽墨的山脉范着一波微妙的涟漪,再看不清房屋村落、闻不得犬吠鸡鸣,愈显得静、显得美、显得诡秘……令人心跳!
于此景,朋友道:若能在月圆之夜,约几位朋友在此品茶赏景,将是何等快事。我亦举眸向往,想那月光如水,听风与叶片哗哗私语,只轻柔夜色从檐前流过,勾画着一种梦的缠绵,然后于心爱之人,独享这片宁静与美丽,不管人世冷暖炎凉,不问闲愁淡恨,只把彼此的灵魂共同交溶入这神仙画府,叹呀!
走吧,半日的偷闲已足矣,再多的奢望,恐怕只会让我这俗人付出更多的代价。
如来时一样,默默地,伴友人同回。
拧身再望,那慈善寺好似太虚幻境,竟已隐于群山众岭之中,见不得半点痕迹,这情景不觉使我迷离了意识,再也分不清,自己是否来过,来,又为何而来。而后,则更多的是依依不舍的阵痛,不舍的是那景,是那情,还有那位来自远方、与我踏秋而游的朋友。
不觉又叹:偷得清秋半日闲,再闲难卜为何缘。平生于我多俗事,绿水青山合梦间!
本文已被编辑[芙蓉晶]于2005-10-7 10:51:32修改过
本文已被编辑[烟雨琳静]于2006-6-25 4:22:03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笑人如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