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边遗憾一边庆幸
生于七十年代,听大哥大姐讲他们的故事,讲到天安门被毛主[xi]接见,人山人海,壮观的场面百年不遇,讲到全国大串联管吃管喝占,旅游了大半个中国,不用读书,不用考试,不用怕老师。直恨自己为什么不早生十年?文化大革命史无前例,自己虽然赶上了,一个小小孩子热闹也没有看懂,更别说重在参与了。汪国真说:“过错遗憾一时,错过遗憾一辈子”。怀着遗憾一辈子的遗憾恨很不已。
看过巴金先生写的《怀念萧珊》,看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札记》,读过几篇忏悔的文章,方知道文化大革命是何等荒唐和残酷,如果我早生几年,说不定也会少年意气行事,说不定也会发狂,说不定也会丧失理智,说不定手上也染上了无辜者的鲜血,当我幡然醒悟,我可能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忏悔,来减轻心灵负担,想到这里,出了一身冷汗,又庆幸自己晚生了几年。
在犹豫矛盾中,读了,想了,悟了,方才明白,自己生了个多么好的年代,既没有受到伤害,也不用担当责任,生于七十年代是我的福气。
二:一半塌实一半张扬
那些受苦的日子,清楚的印在童年的日子上,总是饿着肚子,寻找着可以充饥的东西,父母的脸色忧戚,为囊中的匮乏郁郁寡欢,个子长的太快,新做的裤子很长,要挽着裤腿,以便多穿几年。很早就认识了口粮的重要性,模糊的记忆里还有布票粮票肉票油票。那种玉米粗粮做的饼干是很好吃的东西。水果糖块硬硬的,包着简易的花糖纸。跑到照相馆照一张像,规规矩矩的姿势,黑白的。
七十年代的孩子没有多少娇气,一般上学很塌实,做人很塌实。没有被耽误教育,在小学里,教室里贴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标语,老师用2000年就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来激励学生。2000年就能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时觉得“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很遥远,但对未来仍然充满了憧憬。
七十年代的人等他们长大时,改革开放已经吹绿了中华,人们的思想开放了,境界提高了,正当好年华的他们纷纷融进改革的大潮中,搏击风浪,几度沉浮,他们中很多成功了,三十岁的年龄,朝气蓬勃,沉稳干练,在社会中渐渐展露头角。他们忙碌着,他们创造着自己的财富,白领是他们最普通的形象,张扬着他们独具魅力的个性。
三:一半保守一半开放
七十年代的人,很多人享受了政府的照顾,上大学完全有政府供给,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多多少少有了依赖心理。最初的快乐时光让他们做事保守,比如换工作,比如结婚,他们追求着平稳。
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有了一份可靠的但不丰裕的薪水,找一个老实可靠的本分的对象,他们的婚姻也一样追求平稳,然后养一个孩子,现中国典型的三口之家,重视孩子的教育,很早就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
社会在进步,慢慢地压力增大了,下岗分流,家庭里时不时地有点战争,七十年代的人遭遇了困惑,这些困惑和机会一块相伴相生。
浮华的社会让他们(她们)蠢蠢欲动,不甘于清贫,不甘于婚姻,又顾虑重重,更多的是想到孩子。
同时他们的年龄已经要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他们用开放的心态实现着理想,用保守的心态关注着理想,七十年代的人就这样一半保守一半开放地活着。
-全文完-
▷ 进入犁花盛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