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有这么两句诗:“白发才人鸠首杖,红牙女部柳枝词。”写的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诗的色彩很艳丽,不像是写一个古稀的老人。其实他和冒辟疆是两个时代的人,诗中的人物只是他意想中的翩翩佳公子。孔尚任是孔夫子的后人,二十岁那年岁考未取,却又不死心,典卖了家中田地,捐资纳了一个国子生。一直等到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亲临曲阜祭孔,他的人生转折才降临。因是孔氏的后裔他被选为御前的讲经人员,在康熙帝面前讲解《大学》,并引导康熙观赏孔林“圣迹”,因讲经、导览都能合皇帝的心思,康熙一高兴破格赏他个国子监博士。
意外的皇恩遽然激发了他对满清的感恩戴德之情,他一面对“不世之遭逢”受宠若惊,一方面准备“犬马图报,期诸没齿”。正当他踌躇满志时,却被意外地调往淮扬治水。孔尚任本期望为朝官,意在于“清华要津”,现在却与渔人为邻,鸥鹭为伍,颇为失望。
淮扬一带是明清交替的最后政治军事斗争的地区,孔尚任到了以后,颇有感悟,想写一出南明的哀史,便书邀冒襄来聚会。冒襄的到来他是有些意外的,看来这个素以遗少自居的名士,也只是身隐心未隐吧。两人驻足于南明江北河防之地,登扬州梅花岭,拜史可法衣冠冢,拜明孝陵,游秦淮河,登燕子矶。在和冒辟疆的交往中,他领略到了秦淮八艳的风姿,也伤感南明的遗事。清一代戏曲的压卷之作《桃花扇》就是在这里形成了雏形。
(一)
说到《桃花扇》,应该先从侯朝宗说起。侯朝宗名方域,河南商邱人。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万历朝的进士。他少年即有才名,十五岁中秀才,十七岁便能代他的父亲起草奏议。江南游学中又与东南名士交往颇深,后参加复社,诗文名满天下。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入清以后,在顺治八年,应了一场河南乡试,名列副榜。这是他第二次落地,第一次是在明崇祯的南京乡试中,那次他本是中的第三名的举人,却因为策中论及内臣的词语过分剧烈,直指皇帝,主考哪敢取他,而被下地。主考有语道:“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
《清史稿》以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三人入《遗逸传》,赞为“大节凛然,足风后世”、“守志不屈,身虽隐而心不死”。而侯方域因顺治八年应河南乡试,世人多予指责他晚节不终。其实清初士人处境非常不易,后世人不了解当日情势,往往凭空想象而作过严酷的批评,要求每个文人只能尽忠于前朝,这是不公平的也不现实。且不说这是一种盲目的愚忠体现。即便是儒家的思想,也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如此评论无非是帝王的愚民手段而已。
明朝到万历后,政治已经腐败不堪,特别在张居正离开政治舞台后,明王朝的气数已竭。天启时魏阉的乱宫,更是把明朝推向灭亡。侯朝宗的家是深受迫害的,其父侯恂崇祯朝尽管做到了户部尚书,却因为反对宦官和权臣专权先后三次入狱。至于南明,他更是清楚,良臣遭难,权奸乱国。皇帝更是弱智,史可法虽是忠臣却不是复兴的良将,十万大军,一触即溃。他和冒襄都在史公的大营里做过幕僚,又都在战争前夕离开。他们对朝代的易变是清楚的,心存的只是作为前代官宦失势的不甘罢了。
当然这些不是他应清乡试的理由,也不可能是光耀祖先的举动。他还是是被逼应试的。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提及这桩公案时说:“朝宗作《壮悔堂记》时,其年三十五岁,即顺治九年壬辰。前一年朝宗欲保全其父,勉应乡试,仅中副榜,实出于不得已。‘壮悔堂’之命名,盖取义于此。后来竟有人赋‘两朝应举侯公子,地下何颜见李香’之句以讥之。殊不知建州入关,未中乡试,年方少壮之士子,苟不应科举,又不逃于方外,则为抗拒新政权之表示,必难免于罪戾也。”
陈寅老显然同情侯方域是出于不得已而应乡试,并在《柳如是别传》中举出两个旁证。一个是李藻先,另一个是陆庆曾。从引用的牧斋诗文中,可以看出他们也都是复明的坚贞者。但是他们都先后参加了清庭的科举考试,原因都是出于不得已。因为“入关之初,凡世家子弟著声庠序之人,若不应乡举,即为反清之一种表示,累及家族,或致身命之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侯朝宗害怕自己的父亲再次有牢狱之灾,担心自己心爱的女人有什么不测,那他的妥协也就是正常的举动了。时间到了康熙十八年,清庭第二次开设“博学鸿词科”时,应试的南明遗老之多,已经要把考试的位置挤爆了。
(二)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
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晚院香留客,春宵月伴眠;
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
这是侯朝宗第一次和李香君见面后写下的诗句。一个是风流倜傥,名满天下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想见之下哪有不相互爱慕而入爱河的。自古美女必须配名士,侯生这样的美少年更是难找。相比钱牧斋,他是年轻才俊,相比冒辟疆,他则英姿逼人,接连几次交往之后,香君之心已单系侯郎。
按当时的风尚,如果客人中情于一个妓女,需要出资办一个仪式,再给妓院一笔重金,这个妓女就可以专门为这位客人服务了,这套手续称为“梳拢”。象李香君这样的秦淮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办一场高级别的宴会,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而侯方域的父亲还在北京的牢里,之所以来南京应试,就是因为罪臣之子,不能参加顺天府的乡试。他身边当然没有太多的银子,有心想梳拢李香君,却又无能为力。
银子是朋友给的,却也给他种下了祸害。给银子的人叫阮大钺,在南明算是个人物,他之所以赠送给侯方域一个人情,目的是想通过侯生缓解他与东林党人的矛盾。侯方域素来痛恨阮大钺的人品和奸行,曾为东林陈贞慧等人的口诛笔伐拍手称快,如今不知不觉中竟用了阮大钺的钱,怎不让他恶心呢!他决意把钱退还阮大钺,以断绝奸人的不良用心,可他又没有办法筹集这笔钱。李香君察觉了他的心事,极力支持他的想法,变卖了首饰,拿出积蓄,凑足了那笔钱。侯方域被香君的知情明理深深打动了。在他为香君写的《李姬传》中有此一节,颇为传神:
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
香君之语,实在是大丈夫也!只是时局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亡国,福王朱由崧在—帮旧臣拥护下,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弘光皇朝,马士英当权执政,阮大钺被重新启用,东林名士先后被迫害。留给侯生的路只有一条,逃离南京,他选择了去扬州史可法的幕府。
然而史公除了留有一篇《复多尔衮书》外,带给扬州的是清军的整整十天的屠杀。南明小朝廷挽救不了朱明王朝。
战后,李香君与侯方域重新聚首,侯生感香君贞烈纳为侍妾,两人逃回商邱侯府,香君更名换姓住在了翡翠楼。劫后余生,两人终能厮守在一起,到也是暂时忘了亡国的恨事。侯生与本地文人贾开宗等人结成“雪苑六子社”,一心想读书作文。
侯方域擅长散文,他提倡学习韩愈、欧阳修,尊唐宋八大家,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时有赞其文:“奋迅驰骤,如雷电雨雹之至,飒然交下,可怖可愕,□然而止,千里空碧”。以此文笔应试仅中副榜,本就是疑案一件,因为清初的政治舞台还是比较干净的。而在清初被迫应考的举子,以污秽卷面,残卷未完,或胡乱涂鸦以求下第的比比皆是。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侯方域应试之后还是悔恨难当。他再游江南,向朋友诉说自己的苦衷。没想到独自在家的李香君身份泄露,为侯府所不容,被赶到城南庄园居住,不久郁闷而死。侯方域回家时,爱人已逝,人鬼殊途。这个打击对他是致命的,回忆自己的坎坷遭遇,感叹平生的懊悔,他把自己的书斋更名为“壮悔堂”。在侯方域的一生中,最可悔的一件大事,无过于应清朝乡试。除此事外,还有什么事值得他后悔至死呢?
顺治十二年,这个才三十七岁的才子离开了人间。
为了塑造李香君的形象,孔尚任了虚构了溅扇、染扇、骂筵、入宫等重要情节,将侯方域两朝应举改为出家入道,对侯方域的行为有所掩饰,却概括了明末清初一部分士大夫的带有普遍性的道路。
《桃花扇》写成几个月后,孔尚任以"疑案"罢官。确切原因不详。从作者《放歌赠刘雨峰》一诗,“命薄忽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谤诽”的诗句推测,罢官可能与《桃花扇》的内容有关。
(三)
顺治八年,董小宛死了,这年她刚刚二十八岁。
她是李香君的姐妹,冒辟疆的小妾。所以周围的朋友照例要写几首诗,哀悼一下。这本是文人的礼貌,用的也是些陈腔滥调。原以为这些诗词会随着下葬而化为纸蝶,让泉下的女子知道做名士的妾的最后礼遇。可是谁知道就是这其中的一首诗,引发了一个流传,这个流传又演变成清初的史学疑案。诗是当时诗坛领袖吴梅村写的,名为题董白小像第八首:
江城细雨碧桃村,
寒食东风杜宇魂,
欲吊薛涛怜梦断,
墓门深更阻侯门。
也不能怪别人读了首诗就起疑心,冒襄自己在哀念董小宛时说的话就有些曲意。在他写的怀念董姬的《影梅庵忆语》中,对他和小宛如何结合写得细腻铺张,之后的起居饮食也是不惜笔墨。可偏是到了小宛的病和病后的事情,一字不著。到是写了他和小宛不同地点相同时间的两个不相同的梦。他梦见自己的爱姬死了,而小宛梦见自己被数人强余去,侥幸才逃脱。更让史家怀疑的是,在这部写董姬的传记里,几次出现了另一个女人,对这个女人他写得有些肉麻:
“妇人以资致为主,色次之,碌碌双鬓,难其选也。蕙心纨质,淡秀天然,平生所觏,则独有圆圆耳。”
冒辟疆在明末说不上有多大作为, 他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深感怀才不遇。可是在风月场中却有不错的成绩。明末清初四个出尽风头的花魁,他独占了两个。崇祯十四年,他路过苏州,和色艺双绝的陈圆圆一见钟情。一个蕙心纨质,淡秀天然,一个风流俊秀,名动江左,才子佳人堪称完美。更难得冒母也喜欢圆圆,允了儿子纳妾的要求。不知道是冒生没有这个福气,还是历史对陈圆圆另有重用,冒家的老爷在这个时候出了事情。为了解决父亲的危难,冒生北上京师,泣血上书。等银子和面子都用够了,他的父亲解除了危难,冒生赶到苏州重访圆圆时,小楼还在,美姬何存。
圆圆北上,演绎了一场“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天崩地坼的故事。此时的陈圆圆对冒生没有思念,在她倚窗期盼,鸿雁无讯,秋去冬来,望断横塘月的时候,所有的爱已经化为怨恨和绝望。在她的眼里,冒辟疆就是个始乱终弃的轻薄纨绔子。当吴三桂对她的宠爱到了溺爱的地步时,她怎么会不把自己的色艺双绝完全献给他呢。为了美人的一个笑容而倾国倾城,吴三桂不是第一人。
董小宛走进如皋冒家的水绘园,还是她自己痴心的结果。第六次乡试落第的冒襄与小宛再度在苏州半塘相遇。此时的冒辟疆心情极度痛苦,前途未卜,心爱的女人被夺。小宛的温柔贤淑给了他许多安慰,退而求其次,他接受了小宛。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
但走进冒家小宛没有过上希望中的日子。小宛不是贪图享乐或者需要锦衣玉食的女子,她不过想和心仪的男人一起读几本书,作几首诗,弹几曲霓裳。相依在花间柳下,赏一轮残月。然而几度离乡避难,时时殷勤侍侯,就是在冒家九年的全部生活。冒襄在举家逃难有一语:大难时,首急老母,次急荆人,儿子幼弟为是。这样的日子九年也该是一辈子了!
小宛入宫是否真实并不重要,摆脱了冒家她已经是重生了。我倒希望入宫的传说是真的,顺治对她的宠爱,可以让这个可怜的女人过上几天幸福的日子。如果她真的进了紫禁城,福临也该是宠爱她的,比起草原或者塞外的女子,她不单有苏州女子水的质地,更有文化的底蕴,特别是后者,对满清的小皇帝来说是极具诱惑的。只是孟森先生罗列了一系列的数字推翻了我的希望:顺治八年小宛死,是年小宛为二十八岁,巢民四十一岁,而清世祖则犹十四岁之童子。
(四)
“巢民”是冒襄在南明政权垮台后为自己起的号。新王朝的官他是不当的,但他和其他的南明遗老又有些不同,除了“夷夏之辨”的气节外,是不是还有些“私情的情节”,他是忘不了那个心爱的女人的。
对于南明的希望他有过一次,也仅仅就是一次。顺治十四年秋,他看到郑成功誓师入江的檄文,便召集了一批抗清的子弟以为内应。但郑成功的数万大军和史公的军队一样,一触即溃。他心里明白朱明彻底完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冒襄已是垂暮之年,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卖字度日。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这时他对官场的心态很微妙,他自己是不会去应试的,都到了这把年纪了,史可载的就是那一点气节了。
他热切地希冀自己的儿孙能够一越龙门,荣耀门庭。他亲自督导儿孙们的读书,一次次送他们到十里长亭。只是他的儿子和他年轻时的科场表现一样,屡考屡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有一个叫冒浑的孙子,在征讨郑成功的战斗中立了功,混了个从三品的游击将军。喜讯传来,水绘园中又唱又闹,蓬荜生辉。他更是老泪纵横,三呼万岁。冒家的荣耀竟然是灭了郑成功,想来他口呼的万岁不是弘光那小儿吧。
二00五年八月二十一日沁庐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5-8-25 13:29:15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西苏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