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又谈“孝”姜开勇

发表于-2005年08月23日 下午6:03评论-2条

前几天写了一拙文“好一幅挂图”,想想那位领导的作法确实欠地道,但如果对此用“旧瓶装新酒”来宣传孝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其实,“孝”本是我国的思想珍宝之一,我只是说,不可不孝,只是不能愚孝。

或许有人会说,你彼时要摘掉这幅挂图,此时在宣传孝道,是何道理。我说,我并不排斥孝的精髓,并不否认那位领导的初衷,只是脱离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来谈孝,无疑是一个笑话。

强调“孝道”,自古有之,春秋孔子是很欣赏孝道的,因为“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这个字。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礼崩乐坏的周朝。孔子在重建周礼的尝试中,把“孝”用于指称子女对父母长辈的那种合于“礼”的情感。他在《论语》中说“孝”就是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在父母有生之年要侍奉周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去世了要以礼相葬,“丁忧三年”,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沉淀的结果,

孔子所说的孝,是以“仁”为前提的,“人而不仁,如孝何!”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何来孝道?这是符合人文道德的,所以我佩服孔老先生目光如炬。

孝,强调爱人,当然先要爱家人,一个连家人都不爱的人能爱天下吗,黄庭坚“涤亲溺器”,蔡顺“拾葚异器”,还有“乳姑不怠”,“扇枕温衾”,“弃官寻母”,“鹿乳奉亲”这些事实不乏深厚的精神内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常看到有的村夫,何曾有如黄庭坚对母亲的细心侍奉,黄香的真心关切,有的是打骂,驱赶,我不相信他们还能向别人施舍仁,当洪水泛滥的时候,他们还会伸手吗。父母不爱,何以爱天下。要知道仁爱是从对自己的血缘亲人的爱开始,推而及于天下人,乃至花草鸟木瓦砾的。

“以孝治天下”的汉朝文帝有仁孝美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其母卧病三年,他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可见,孝也是一个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基本国策。

不可否认,里面的糟粕存在,前篇文中我说过“埋儿奉母”尽是残害儿童,虐待生命的丑行,在这点上我们总不能比孔子还愚味,缺乏人文道德吧。还有那“戏彩娱亲”更是显得滑稽可笑,一个七十多岁老人,为了逗父母开心,故意挑一担水,佯装倒地,还穿着彩衣学做儿童大声哭叫,逗老人开心,是不是让人觉得做孝子难于上青天。

若遇上要扼虎救父,需哭竹生笋,让恣蚊饱血,等涌泉跃鲤时,真要等老天开眼了,我们的儿童若是这样生活,真要请鲁迅再喊一声“救救孩子”了。

我想“怀橘遗亲”勉强可以做到,在人家中做客时,偷点橘子,只是父母曾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让我们无所适从。

从小听父母说过“不孝有三,无孝为大”“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现在想来,心惊肉跳,幸亏我是个“听话”的孩子,否则,不知是如何惨状呢?

如果说我们孔老先生的“孝”本是为了以仁治天下的话,那元代的郭居敬辑录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确实应该加个“因地制宜,看着办”的批注。

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准则不应该完全抛弃,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应该发扬光大。

欣赏《二十四孝》这一艺术珍品,我们当汲取“孝”的基本精神,而摒弃其中的“小”。

“古为今用”,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孝”的精神发扬光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姜开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漠孤寒点评:

孝子难当……最怕弄巧成拙

文章评论共[2]个
光阴-评论

是啊,“不可不孝,只是不能愚笑”看来孝也是有方法的!可是现在的人能想到后人来尽孝吗,能管好自己就算不错了。
  【姜开勇 回复】:当然是的,来握个手吧, [2005-8-27 17:42:55]at:2005年08月25日 下午4:26

老娄-评论

哎,江先生,你得展开来说,好文,可惜不过瘾。:)
  【姜开勇 回复】:我很佩服你的手笔,希望能多学到你的真知. [2005-8-27 17:42:20]at:2005年08月25日 晚上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