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3岁的初一学生,在5名歹徒侮辱女同学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主动配合110民警制止了犯罪,自己光荣负伤。可是,他却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有关部门声称他不属于见义勇为;学校说他违反校规;2000多元的医疗费使这个父母双双下岗的特困家庭雪上加霜;他担心歹徒报复,每天惶恐不安,靠大人接送上学;有人污蔑他与女学生调情,还有人提出,成绩不好的学生怎能树为英雄?人们不禁要问:见义勇为为何有这样的结局?
一
2002年3月8日下午,地处湖南省耒阳市郊的白沙矿务局湘煤六处子弟学校统一放半天假。初一(2)班学生彭健、王跃等3位男同学相邀去学校后山下的耒水河边捡鹅卵石,用来养水仙花。中途正巧遇上学校的3名女生去山上采蕨菜,便一起来到清清的耒水河边,男生在河滩捡鹅卵石,女生在山坡上采蕨菜,十分快乐。他们没有想到,危险正悄悄靠近。
山林里突然钻出几个流里流气的男青年。他们迅速将6名学生控制起来,为头的吼道:“男的站这边,女的站那边!”歹徒威胁男生不许动,“谁动就在谁的脑袋上敲个洞”,然后开始污言秽语。其中两名歹徒走到女生跟前动手动脚企图侮辱她们。女同学吓得哭起来,年仅13岁的彭健忍无可忍,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大吼一声:“不许欺负女同学!”冲上去把石头狠狠地砸向那个正在调戏女同学的歹徒。歹徒恼羞成怒:“好哇,你敢砸老子!老子废了你!”几个歹徒一哄而上围攻彭健。另外两名男同学乘机跑脱回家去找人。彭健一边喊抓流氓,一边与歹徒搏斗。此时,河流不远处几个民工看到山坡上发生的一切,竟无动于衷。一个13岁的少年哪里敌得过5个凶残的歹徒!歹徒们对彭健拳打脚踢,还用石头在他头上砸了两道口子,鲜血直流。瑟缩在一旁的3个女孩吓呆了。歹徒打得彭健无还手之力后,慌忙把3个女同学掳走了。
满脸鲜血的彭健以顽强的毅力爬上高高的陡坡,踉踉跄跄向山腰的耒阳市自来水厂奔去。他忍着伤痛,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倒下,赶快叫警察叔叔来,一定要把女同学从魔掌里救出来!然而,水厂的值班人员看他一身血迹,却不愿用手机报警。
他只得咬紧牙关,跑向学校。由于放假,校园里空空荡荡。他又跑到班主任杨老师家。杨老师打开门,只见彭健满身是血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快,山上有流氓!”
杨老师迅速打电话报警。“110”民警火速赶来。他们一边送彭健到最近的湘煤六处职工医院疗伤,一边赶往现场救人。彭健在医院让医生包扎好头上的两处伤口,又心急火燎地和同学们一起赶到现场,要民警们带路去搜索歹徒。
“110”民警搜查了好一阵,没有发现歹徒的踪影。正在这时,他们又接到另一起报警,不得不暂时离开。此时,彭健最担心的是那3个女同学的安危。于是,他叫上几个男生:“走,我们去找!”
彭健对这一带地形非常熟悉,他猜测歹徒们劫持女同学可能沿河往灶市方向逃走,就带着七八个男生翻过两座山坡,走了七八里山路对沿途每个可疑点进行搜查。1个多小时过去仍一无所获。无奈,他们只好抄近路返回,经过事发现场约300米的一间废弃多年的旧房子时,发现屋外有个高个子在神色慌张地往四周看,正是歹徒中的一个。透过窗子还看见屋内的歹徒正在威逼折磨女同学。彭健带领同学冲了进去,在搏斗中,彭健胸部又被歹徒踢伤,一个同学还被歹徒推到河里……这时杨老师带着“110”民警赶到了,民警当场捕获了其中一个姓伍的歹徒。3名女同学获救了。
二
4月17日,彭健的父亲找到本报记者述说烦恼。
彭健的父母都是白沙矿务局的下岗工人,一家3口每月的生活费只有200元。这次彭健为了救同学被歹徒打伤住院,已经花了2300多元的医疗费,欠了债不要紧,令人不解的是有关部门并没有认定彭健的行为是“见义勇为”,父亲提出报销医疗费是“无理要求”。因为还有4名歹徒没有抓到,彭健每天晚自习由家长和老师接送,终日惶恐不安,担心遭报复。彭健的父亲流着泪对记者说:“我们只想要一个公正的说法——彭健算不算见义勇为?”
4月19日,记者来到耒阳市政法委员会采访。政法委一名副书记说:“主管见义勇为申报、奖励工作的副书记不在家,请具体负责调查这个事情的同志来答复。”
来答复的同志说:“我是到学校等方面进行过调查。但是不是见义勇为,要由领导来说。”记者问他个人的看法如何。他说:“如果要见报的话,我就不说;不见报的话,我就说……”
市委宣传部的同志接通了那位刘副书记的手机,他正在衡阳市开会。他在电话里说:“彭健的行动肯定不是见义勇为。”
记者问理由是什么。答曰:彭健违反了校规,私自邀请女同学到河边玩。他还说:如果报了个警就算见义勇为的话……
记者又接通了耒阳市政法委书记的手机,书记则说:这个子弟学校的主管单位白沙矿务局是省属企业,按照有关规则,彭健是不是见义勇为也不归耒阳市负责认定和奖励。
记者为他们的说法感到十分意外和不解。
记者来到湘煤六处子弟学校采访。校门由一把大铁锁把门,经过一番呼叫,有人从里面打开了锁。校长对记者说:我不太清楚,由负责这个事情的副校长接待采访。
记者找到资副校长。他谈起事件经过与记者掌握的基本事实相吻合。他说,彭健同学与歹徒搏斗,救出3名女同学精神可佳,我们已经出了黑板报,号召全校同学向他学习。但他是不是见义勇为则不是学校的事情,那得由市政法委说了算。
记者问彭健那天是否违反了校规。资副校长说确是严重违反了校规。违反了哪一条?资副校长拿出与学生家长签订的安全合同,指着相关的条款:“禁止下河、下塘洗澡”。“不许到危险的地方玩耍”。
彭健那天没有下河洗澡。那么是指去了河边和山上“危险地方”?记者提出,如果笼统地把河边和山上都定为危险地方而禁止学生去的话,那么学生活动的范围是不是太窄了一点,是不是过于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这样过严的安全措施与素质教育的开展是否有矛盾。
经过一番讨论,校方承认违反的只是口头校规,并否认曾对有关方面说过,彭健同学因为违反校规而不应授予见义勇为称号。校方对记者说:讲心里话,我们可以在校内学习彭健,但不宜大肆宣扬。
理由呢?如果这个事情宣传出去,知道学校周边环境治安状况不好,就会影响学校的生源。
最后,资副校长说:“我们不赞成授予见义勇为称号,我们也不反对授予见义勇为称号。”
三
放学了,学生们走出了开启的大铁门。听说记者来采访,老师们站在学校门口纷纷发表看法。
彭健平时的表现是不是一个好学生?老师们评价不一。
个别老师说,彭健平时很调皮,成绩不算好。如果仅仅做了这样一件事就大肆宣传,就树为英雄,那对其他同学起什么引导作用?还有的人说,男男女女相邀去河边玩,那还不知道是不是早恋约会调情呢。
了解他的老师则说:彭健是个好孩子。他由于小学的基础不好,成绩是不太好,但他听课很认真,学习态度好,学习成绩是在进步当中。他喜爱体育运动,坚持晨跑,学校每次开展运动会他都积极参加。他还担任了班上的劳动委员,每次大扫除或公益劳动,他主动把最苦最重的活儿揽下来。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班上的桌凳坏了,他会找来工具修补好。一个同学摔伤住院,彭健知道这个同学家里困难,他带头发动全班同学捐款。他自己也困难,就悄悄一个星期不吃早饭将节省下的14元钱捐给受伤的同学。他很勇敢,也很正直。两个同学打架,双方动起了板凳,彭健冲过去抢走两个同学手中的板凳,又主动把受伤男生带到医务室包扎伤口,平息了纠纷。
被彭健救出的一位女同学对记者说:“彭健救了我,我很感激,我要向他学习,希望更多的人向他学习。”对于所谓调情早恋的说法,几个同学都气愤地说:“男女同学在一起玩是正常的,说闲话的人完全是对我们的诬蔑!”
有的老师激动地说:“在学校怎能用分数论英雄?尤其是对一部分家庭条件不好,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更应该多看他的长处。如果彭健同学的这一次行为还不算是见义勇为的话,什么才算真正的见义勇为呢?他的身体已经受伤,我们再让他的心灵受伤的话,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将无地自容!”
随后,记者找彭健同学谈心。
彭健拿出一封信。信封是由西安理工大学寄出的。信中说:“彭健小朋友:你好!我们是西安市的几名居民,从媒体上得知你的事迹,我们每个人都佩服你的胆量和勇气……”彭健说:“这封信我读了无数遍。”
记者问彭健:“你现在怕不怕?”
“有点怕。怕没有抓到的歹徒找我报复。现在再没学生敢去河边和山上玩了。爸爸和老师天天接送我,给他们添麻烦,我很难过。”
记者又问彭健:“因为斗歹徒受了伤,影响了正常学习,后不后悔?”
他的回答没有半点迟疑:“不后悔!”彭健在记者的采访本上一笔一划地写道:“希望以后坏人少一点。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我还会挺身而出。”他对记者发誓:“我一定要把学习成绩追上去!”
四
带着复杂的心情,记者离开了耒阳。几个问题总是在脑海中萦绕:对于见义勇为的典型是应该抢着要还是推给别人?
在大人无动于衷的紧急情况下,未成年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值不值得提倡?
在写完了这篇报道后,记者不由深深地叹息:这真是让人感觉意外!
一个13岁的少年,在同伴蒙难之际,况能临危不惧、锲而不舍,穷其体力追赶歹徒,这本不是他的职责也非他的使命,而为什么在事后,在对其见义勇为的认定上,却遭遇这么多的曲折,纠缠于这么多的猜疑?
这是初生牛犊所不曾想到的,否则他的无畏就不会来得这样猛烈。
但这种曲折却来自事后面对此事进行裁决的管理者们,不管他们是什么级的领导,他们往往有给别人下结论的权力。
我们不得不追究这其中的原由,否则,这会让人见义而迟疑而不为了。
如果说,不能认定彭健的见义勇为,是因为他成绩不好,那么,我们要问:难道教师的心只是用来丈量成绩?
如果说,不能认定彭健的见义勇为,是因为他与女同学相邀同行,那么,我们要问:难道“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陈俗仍畅行于普及现代文明的学校?
如果说,不能认定彭健的见义勇为是因为他违反了校规,那么我们要问:这样的校规是否在规范我们远离见义勇为?……
看来,凡是理智的人都不难作出判断,然而出人意料的结论还是出来了。那是什么在影响人在对一件显而易见事情的判断?对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应该感到叹息、悲哀还是愤怒。
(此稿于发表在2002年4月25日《光明日报》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全文完-
▷ 进入朱文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