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进香格里拉
车过长江第一湾后,我陷入沉思之中。一直向南欢快着流淌的金沙江,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转,以更为欢快的姿态往北折回,冲过虎跳峡注入巴蜀腹地。喝着长江水长大的我,不得不感恩于这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如果没有这个大回转,蕴育中华文明的长江流域也许就不复存在了,神秀的三峡风光、富足的江南水乡以及侵透着民族自豪感的河姆渡文明也将在历史上被无情地抹去。至于我自己,一个在长江边长大的小小生命个体,也不知是否会出现在依江而存的楚地。
还未完全回过神来,眼前突然一亮,用汉、藏、英三种语言标记的巨大牌子远远就进入视野之中,那四个字“香格里拉”在阳光下醒目无比。车已行驶在一座长长的石桥上,导游不失时机地向我们介绍:这是松源桥,横亘于金沙江上,一边是丽江,别一边就到了香格里拉。
尽管我表面保持着平静和衿持,心中却早已在欢呼了:我终于踏上了这块神秘、神奇、神圣的土地!
我印象中的香格里拉,来源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探险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在这部小说中,希尔顿描述了一个东方人称之为“世外桃源”、西方人又称之为“伊甸园”的世界。香格里拉在藏语中是香巴拉,即“心中的日月”,也有个说法是“众神居住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到处是连绵的雪山、婉延的河流、幽静的山谷和碧绿的草场,寺庙的金顶与雪峰、湖泊一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啃吃着青草,一张张友善、亲切的笑脸终日挂着来自心灵深处的自足……。在这里,时间似乎已经停止,地理方位也失去了意义,神奇的山水和富足的精神,降临于这片土地所有的时空之中。
更为深刻,可以称之为触动心灵的印象来自西藏佛教协会和中宣部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寻找香格里拉》。在这部影片里,十七世大明法王成为香格里拉的化身,所谓寻找香格里拉,实际上就是寻找法王的转世灵童。十六世法王的临终遗画被其上师遵嘱在3年后打开,这幅画面描出了灵童的所在方位:一座圣洁的雪山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岸的草地上几只牦牛正在踱步,旁边静静地散布着三二个小毡房。这种景致在藏地可谓是司空见惯,在哪儿都能找到。法王的上师通过冥想之后,带领一队人马出发,翻过雪山,穿过峡谷,直接找到了灵童所在的位置。十七世法王安静地坐在毡房中,神情自若对着前往寻找他的喇嘛们说:“我知道你们今天会来,等我与亲人告别后就出发吧”。当电影画面特写法王的眼睛时,我一时间惊刹得呆住了。这哪里是一双3岁孩童的眼睛,分明是一对千年智者的双眸!那种安祥、那种灵气、那种光芒,仿佛洞悉到你的心灵深处,同时给你极度的圣洁体验,让你感觉到灵魂已经升华,远离了尘嚣的世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充满无尽安慰和安全的境界。我从未见过佛光,相信这个眼神,就是佛光的另一种存在方式。香格里拉在藏语中本来就是一个含义极为丰富的词汇,在那一瞬间,我似乎已经感悟:能够让你心灵得以升华的人和物,就是你心中的香格里拉!
当香格里拉突然来临时,我甚至在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梦境。抬眼望向窗外,随处可见的神幡、白塔和木架等藏地特有的景物,又让你感到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香格里拉。天越来越蓝,蓝得让人无法穿透它的深邃,偶尔出现的一片云朵,象一群天鹅般洁白无暇、神闲气定地漂浮在湛蓝的“湖面”上。空气也越来越清新,似乎未含一丝尘世的气息,全都是大自然的味道。我嗅到了河流和山谷的味道,混杂着花香、草气和无尽的清凉,深吸一口,让人顿感惬意。久居沿海都市的我,在如斯的感触中,不自觉地沉醉了。
香格里拉是物质的,更是心灵的。她的美丽具有女妖般的魔力,让你深陷其中并流连忘返。她的圣洁更如一位不染凡尘的天使,让你心生敬畏和神圣之感,离她越近,你的心灵就越能净化。
我突然起了一个词汇一一失真。当美到极致时,是失真;当心灵感触到极致时,也是失真。走进香格里拉后,这种失真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在失真中去触摸真实,在真实中去体验失真。更多时候,我自己完完全全地失真了,就如同融入虚幻的空中,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
扎西德勒一一失真的我,失真的香格里拉。
2. 苦难深重的虎跳峡
路牌告诉我们,沿着虎跳峡镇后山的一条崎岖山路纵深9公里,就是虎跳峡了。金沙江在古镇旁已开始变得狭窄,呈瓶颈状向虎跳峡延伸。
我们一行人不知是不是幸运的,通往虎跳峡的唯一山路因出现大滑坡,前不久才刚刚开通,要不然我们可就与这壮美的景观擦身而过了。沿途的山路,几乎是修在峭壁之上,距江面大约有100多米,而车旁如刀削般的山体,壁立800米之高。刚下过雨,金沙江在脚下咆哮,声音由“哗啦啦”渐渐变为“轰隆隆”,虽然在车上看不到,但任何人都能想象得出江水那一泻千里的气势。
那怒吼声越来越大,仿佛数百只雄狮,对冒然侵入其领地的不速之客,齐声发出警告。我们是不受欢迎的一群人,而这一条山路,恰是切向虎跳峡血肉深处的一道长长的伤疤。虎跳峡在这里不受干扰地流淌了无数个世纪,因峡谷中经常有成群的豹子自由自在地嬉戏,在打闹时纵身一跃,就可跳过这30米宽的险峡而得名。如今,豹子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虎跳峡顿显孤独和沧桑。看着狭窄的山路上,挤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就知人类对大自然的强大破坏力。
前方的石壁上出现了一条宽约数十米的新痕,并凹陷了五、六米深,很明显是刚刚发生的滑坡留下的痕迹。路面的石头已清理干净,但通体黝黑的山壁,一道淡白色的新痕很是显眼。探头下望,约三分之一的江面已被石头所堵塞,急流穿越其间,发出类似哭泣的呜呜之声。一时间,我有些懊悔加入了入侵者的行列,真想抽身离去,但满车兴奋的脸孔告诉我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真是人在江湖,随波逐流。
车到停车场后,已是拥挤不堪。我真怀疑在这么狭小的地方,这么多车该怎么摆放。反正我们先下车了,后事留给司机去处理。
虎跳峡就在脚下,需沿着陡峭的山路向下攀滑100多米,但那隆隆的水声,已强烈地震荡了我们的耳鼓。站在峭壁上往下望,江水如一条不羁的黄龙,在山谷里奔腾,激起的水花飞溅10余米高,在阳光的照耀下,如一块块硑裂的鳞片反射着金光。
所有的人均俯下身,探起脚,缓慢地向下滑行。导游一个劲地提醒着我们要慢,使我们更有了勇闯龙潭虎穴之感。我们几乎是在峭壁上垂直下行,用手抚摸身边的石头时,发现其松软得如同木屑一般,用力一抠,就能掰下一片岩石。仔细观察时,这些石头呈圆柱形,很零乱地堆积在一起,上面长满了野草和灌木。看着这些岩石的横切面呈罗纹状,很规则地向心一圈圈排列,我突然明白过来一一这是树木化石。如果是化石,这该是多么粗的树木啊!一般的岩石,直径就达五六米,有些更大的,竟达七八米。我回过身问导游,导游非常肯定地说,这些全都是树木化石。我在一块稍大的岩石旁停留下来,一圈圈地数着那至今保留清晰的年轮,数到一百时我就放弃了,这么个数法,不数到一二千决数不完。凝视着这些化石,我的思绪仿佛慢慢回到千万年前,回到曾经有过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时代。可如今,这些树木已化为石头,只有那硕大无比的躯干,时刻向路人提醒着它曾经的辉煌和繁华。这些伏在大地表层的远古记忆,绝对是有生命的,使人很自然地受到了历史的冲击,顿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下到谷底,终于与虎跳峡零距离接触了。由于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峡谷中间那块刻着“虎跳峡”三字的巨石已淹没在滚滚洪流中。我们站在一边的岩壁上,另一边的岩壁似乎就在眼前,伸手可及。抬头望天,蓝蓝的象一条玉带,覆盖着两片高耸着的石壁。峡谷的一边是哈巴雪山,另一边,是玉龙雪山。两座雪山层层叠起,望不到顶,一层层云雾缠绕着,更添神秘神彩。我能强列地感觉到两座雪山在相互间较劲,彼此挤压,寸步不让。金沙江在这里无辜受牵连,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呐喊声越来越大,在两个巨人的鏖战中,寻找一条缝隙硬是钻了过去。
掠过巨石所激起的浪花,不时飞溅到身上。随风飘扬的水雾,将整个峡谷染得湿漉漉的,使我不敢打开相机。我想伸手触摸,却怎么也摸不到,任凭两只手在空中挥动,不一会发现水珠在手心已然凝聚。
我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比喻成一头巨龙,今天,我宁愿将其视为这苦难的虎跳峡。它一直在奔腾,一直在怒吼,一直在挤压中求生存。它也一直在寻找,一直在期盼,一直抬着它那高傲的头颅。它正经受着劫难,而它的前方,正是广葇的巴蜀盆地、无垠的汉江平原和富饶的江南水乡!
据说,日本人曾想在虎跳峡投资修建大型水电站,条件是拥有金沙江两岸的采矿权,没有得到同意。现在,传闻我们自己人要在这里建电站了,再过几年,这里也如三峡一样,高峡出平湖。每念及此,我的眼睛有一种潮湿的感觉,不知是情感上的,还是由于这密密匝匝的水气?
本文已被编辑[书剑浪子]于2005-8-3 13:20:03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书剑浪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