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太短,好书太多,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有些读过的书,常常引起我们的怀念,这怀念,有时像怀念一位老朋友,有时像怀念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时又像怀念一件自己做过的事情,回想起来觉得当初设有做得尽善尽美,如果有机会再做一次,也许会更好一些吧。
可是,有更多的没有读过的书,在等待着自己去打开。
著有《四季随笔》的乔治-吉辛,曾经惆怅地慨叹道:“唉.那些没有机会再读一遍的书哟!”
这似乎是两难的事:去探寻新的未知的领域,获得未曾有过的经验,还是恋恋不舍旧日情景,不时地回顾和重温?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个问题是假问题:这两者并非就是势不两立,非此即彼的。
就像人不仅需要不断开拓的经验一样,人也同时需要怀念的感情,需要多种形式之间恰当的平衡和丰富的和谐。这是不断去读没有读过的书的理由,同时也是去重读旧书的理由。
在另外一层意义上,读一本已经读过了的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怀念的感情需要,如果你能够从它那里不断发现以前未曾读出的新东西,其实你就是在读一本新书。
一本好书,它的丰富的内涵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穷尽的,需要你去反复地探讨、一再地挖掘。还有,作为读者的你,一直处在变化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读同一本书,会读出不同的东西。像鲁迅的书,中学时读,大学时读,人到中年时读,老年时读,从中获得的感受,一定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面对真正的好书,你会发现奇妙的事情,当你经过一个成长阶段之后,重新打开你过去读过的优秀篇章,这时,你不免有些惊讶——你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新事物,体会到了以前没有体会到的新感受,激发起了以前没有激发起的新思想。你觉得,这本书仿佛在和你一起成长,或者更准确地说,真正的好书在等待着你成长,你每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它都会向你敞开新的智慧空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一公元前480)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不断流淌,不是原来的河水,而人也在不断变化,不同于原来的那个人了。这也正适合于说一个人和他重读的书之间的关系。每次重读,人们发生变化,书也在发生变化,词语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
黑塞说过这样的意思: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新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引起新的共鸣.他举了自己读歌德的例子:“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在数千年来无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这一段话。你是不是不能全懂?前半部分好理解,后半部分是什么意思呢?
我想,在你读过很多很多书,并且反复读过其中的几种之后,如栗你还记得这
段话,也许就能够很深刻地理解了。真希望我们都会有“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目睹伟大著作里的崇高幻想和丰富统一的人类容颜。
慨叹的吉辛无限惋惜不能够和那少数的百读不厌的书重逢,他说得是那么情真义切:“温雅的安静的书,高贵的启迪的书,那些值得埋头细嚼,不仅一次而且可以重读多次的书。可是我也许永无机会再将它们握在手里一次了。时光如逝水,而时日又是这样的短少,也许有一天,当我躺在床上静待我的最后,这些被遗忘的书中的一部会走入我彷徨的思索中,我便像记起一位曾经于我有所助益的朋友一样记起它——偶然邂逅的友人,这最后的诀别之中将含着怎样的惋惜!”
我们早一点意识到需要反复读一些书,也许可以少一点吉辛感慨和惋惜吧。
-全文完-
▷ 进入点滴人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