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的散文随笔,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你只要打开中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几册课本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历代的散文;所选的小说片段,也具备散文的特质。于是,“散文是文学的正宗”,就有了不容置疑的佐证。不少学生受课本内容的支配,从小对散文就有了固定的看法。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有几位“专业散文家”的出品才是散文,只有报刊散文版上的作品才算是散文;学习创作的文学爱好者,也只得按照这种标准和要求描红,怀着无尽的期待,向报刊编辑部投稿,等待编辑老师的裁决。
但是,随着国门大开,思想开放,出版繁荣,读者和作者都对程式教育下的散文作品表示不满足,开始向文学圈外寻找真实的文学。文学教育的局限性,在经济发展的大气候下暴露出来。近十几年,广受读者欢迎的散文作家,畅销不衰的散文书籍,很少出自文学行会。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散文写作、出版和评奖,从过去的垄断地位退缩到一个角落,成了行业内的、从不受社会重视的小集团活动。
最早打开读者新视野的,是现代文学史上几位长期受冷落的作家的散文作品。稍后,又有大量的外国散文书籍出版,既提高了读者的审美能力,又改变了过去那种肤浅的散文观念。不断增长的文学欣赏口味,剌激了散文的创作和出版。在文学的原野上,散文之树常青的生态秘密,大抵如此。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读者惊喜地发现,喜欢散文,只读文学家写的作品也不够了。一些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还有专家学者教授写的散文,更有说不清的韵味,耐人咀嚼。于是,散文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了,读者拥有了广阔的阅读空间。
精于一艺,方能触类旁通,构筑文学的世界。我们读一些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的散文,倒不是惊异他们的文字华美,而是感叹他们的观察深刻,情感真挚。他们无意将散文学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他们用文字构筑的世界,却对读者产生了深刻影响。有一些艺术家的散文,甚至不讲语法,还有错别字,但他们的作品,却像一块璞玉,浑厚粗糙中自有光泽,不可替代。还有个别艺术家,文化程度不高,不能驾驭文字,但他们的口述仍有朴实感人的力量,胜于许多无病呻吟的文字堆砌。
在各个领域执笔为文的作者中,我阅读最多的,是中外美术家的散文随笔。因为喜欢读画,连带喜欢上了画家的文字;喜欢的原因,大概是想以文证画,或以画观文,全面了解一个画家的色彩世界。划起文学、美术的双浆,通过由画入文的途径,加强个人的艺术修养,改变以往衡文的狭隘标准。更重要的是画家的崇高理想,真实探寻自我的牺牲精神,海洋一般的阔大胸怀,为艺术而献身的生命体验,深深感动了我。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 挚情是散文的灵魂 自然是散文的风度 精美是散文的风采
本文已被编辑[漠孤寒]于2005-7-27 10:34:45修改过
本文已被编辑[漠孤寒]于2005-7-27 10:35:24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寒也70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