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北京酷暑难耐,热浪滚滚,令人窒息。7月7日前后,京城媒体好像迎合酷热的老天,狂炒起了‘卢沟桥’、‘宛平古城’,头板头条,热火朝天,连篇累牍,铺天盖地。6月10日风尘仆仆去过了,“千秋古渡”匆匆一览。本无意动笔,热潮手痒,人静夜深,挥汗如雨,打出几个小字,凑凑热闹,消磨长夜而已。
十几天前,《北京晚报》告之,政府斥巨资修缮了‘卢沟桥’和‘宛平古城’,7、7事变纪念日竣工。向北京市民征集广场名称云云。又报道应征踊跃,200多人出入7、7广场、抗战广场等等。7月4日又报道:“卢沟桥”“宛平”新名响当当。两处广场名称已揭晓,以地名命名,大巧若拙,有唯一性。5日又报道:纪念抗战60周年开展。7日又报道:和平鸽今天在卢沟桥飞翔。又报:今天卢沟桥头祭“七、七”。还配发了一组照片,沧桑卢沟桥、巍巍宛平城向世人诉说着中华将士英勇杀敌的壮举。8日晚新闻联播也报道:国家领导人和抗日老战士参观云云――――。
儿时便知道卢沟桥了,桥上的狮子数不清,后又知晓了“七、七事变”,而后又知道“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很向往的。6月的天气已渐热起来,去寻卢沟桥又寻踪到宛平城便是意外收获了。途中车窗外灰茫茫见一座古城墙和高高的箭楼,稍犹豫坐过了站,在一个叫‘杜家坎’的地方下了车。钻进一位老者的破三轮车,左拐右转,进了一旧村庄,老者指一片树阴下铁栅栏豁口告之:“此是老桥西了。”豁口旁有一小小屋,两个女人在卖门票,旁有一大棚,一群小贩在卖纪念品,一见有人入内,叫卖声四起。出了棚便站在桥头上,闻名于世的卢沟桥很苍老了,一丝荒凉涌上心头。它平平坦坦静卧在永定河上,它绝没有赵州桥苍龙饮涧、乘风欲飞的气势。桥下永定河已干枯,远处几只小游船无可奈何地趴在长满野草宽宽的河床上,河岸无树,光秃秃一片。桥上游人寥寥无几,桥栏上的小狮子仿佛也无精打采。漫步桥上,轻轻吟出了“凄风野渡,水枯草荒,未见钓鱼翁”几句来。桥中央保留了一段老桥面,凹凸不平的车辙印刻下卢沟桥沧桑负重的历史痕迹。桥东头见乾隆御制诗碑。四只盘龙石柱围绕,正面书蓝色字“卢沟晓月”,碑后一首诗,已记不得了。桥头一侧一大石狮子已被枯树枝堆掩,只能在缝隙中窥视辨认。回眸恋望,几多感慨,一声叹息,出得门来。
见桥头广场为之一振,这里是一番热闹景象,大兴土木,两侧正在盖仿古建筑,还有雕塑。巍巍的宛平城楼下,民工正在地面凿石,仿卢沟桥面一样凸凹不平。城内修建明清一条街,雕梁画栋,规模之大,令人咂舌。躲躲闪闪,深一脚浅一脚走约里余,方出东门。后读报知晓,1937年7月7日那个晚上毁于炮火的宛平县衙、兴隆寺、拱极营、卢沟驿站等都要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出宛平东门,徘徊古城墙根下,弹痕累累,城楼巍峨,老树参天,如此恢复,善末大焉。昨日又见报:政府又要修缮北海的白塔及附近殿宇,恢复到乾隆时的景致,令人欣慰。然电视又报:赵州桥的姐妹广济桥已被老百姓倒垃圾掩埋了,又令人忐忑起来―――。
2005年7月10日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5-7-26 11:50:0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铁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