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轻叩桂湖足音萧月月

发表于-2005年07月24日 下午4:40评论-5条

听说新都桂湖荷花节又隆重开幕了,受不住荷花诱惑的我又一次跨入了桂湖公园大门,去品尝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称道的桂蕊飘香美哉乐土,湖光增色换了人间的蜀中名园,全国十大赏荷胜地了。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伴着空中飘浮的《春江花月夜》古筝弦律,我慢慢地轻移碎步,将满目秀色的争奇斗妍荷花,泛红点点的红鱼嬉戏,游人如织的欣喜场境摄入眼眸,并深深地沉醉其间,祠在荷花水影中,人来蕊桂香飘里,乐不思蜀了。

瞧着清晨薄雾笼罩下的桂湖,空气中分明还残留着昨夜逝去风雨的印迹,将满园的树木花草都凝成了湿漉漉的,偶尔还有丝丝雨滴飘落,而天空下飘浮于荷塘的雾霭,却是灰白的,浅淡的,加上交加亭、绿漪亭等二十几处楼台亭榭被柳萌桂树掩映,仿佛如有轻烟的缭绕,如梦似幻,缥渺浮游,朦朦胧胧,宛如图画,像是有一支巨手在缓慢轻推,凑成了自然界独特的神奇景色;同时这种美妙,又像是雾姑娘在羞涩地飞扬曳长的裙裾;也像是荷花仙女在随着明代状元杨升庵赋就的《桂湖曲》舞动翩跹;更像是腾云驾雾的杨升庵、黄娥夫妇在巡视桂湖,遍阅园景,看荷赏花,让这片荷塘、荷花、树木、房屋、人流和园中的一切,都像置入了一幅奇妙无比、祥和太平的盛世图画,我钟情的千年古莲香,十里荷花海的天堂般仙境,一个远离工作繁忙、生活浮躁的佳境所在。

站立荷塘前,我的沉寂达到了极致,其专注的情感始终陶醉于垂涎欲滴、露珠攒动、玉蕊含情、纤柔素美的荷叶荷花之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尽量地躲蔽着可能遇到的熟悉朋友,惟恐他们惊扰了我的清心雅兴。但我还是未能幸免,无意中又碰上了我两小无猜的昔日同学母女,她们俩欢快地沿湖游逛,其农村生活的艰辛并未阻止她们迈向那片希望的田野,她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新都一中,她是带着女儿来桂湖暑游,带着左邻右舍等好心人的关心、帮助和扶持,以及追求富裕日子来临的期盼,来轻叩桂湖足音,追寻升庵状元的聪明睿智,文思源泉的超凡脱俗才华,造福桑梓的良好美德,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完美地书写自己人生绚丽风采的抱负。听着她们的诉说,感受到她们的高尚情超,想着自己是为逃避来到这里,我的双眼一下湿润了,简直步入了惭愧的深渊,脸上一阵泛红泛白,真正无地自容。感到自己的渺小是多么地与她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境界啊?这不正是我教导儿子要顽强拚搏、勇于追求,勇于献身祖国的感情共鸣了吗?啊!我真正地不断沿湖走着想着遐思着的永恒跋涉之路。

荷香人美天地间,桂湖秀景溢香城。徜徉于桂湖中的我,那心潮起伏的感情波澜,奔涌得如二泉映月的涓涓细流,逐渐飞越出了倏忽的时光隧道――那凝聚着新都人民心血而规划的桂湖广场太极图,重建一新的西门挹锦楼,以及党中央西部大开发和新世纪给祖国人民带来的越来越美好的生活。这美丽壮观的一幅幅景色,现在已仿佛矗立于我的眼前,使我张开手臂,激动万分,扑入其中,溶入于里,投入了焕发青春光彩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之中,簇拥一片,回溯久远,延续不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萧月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冰雪落樱点评:

荷花,在你的笔下娇美轻盈,摇曳多姿,
好一幅秀景荷香图,欣赏!

文章评论共[5]个
点滴人生-评论

写的真好,有机会一定去享受一下美丽的桂湖
  【萧月月 回复】:点滴人生、li心有千千结、攸舍、肖景儿文友们:你们好,新都桂湖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是明代状元杨升庵的故居,新都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新都桂湖简介如下:
            千年古园, 新都桂湖  
在四川省新都区有一座建于初唐,历时一千三百余年持续保存至今的珍贵早期古典园林---桂湖。 
许多对中国古典园林感兴趣的游览者,都很困惑于桂湖的园林特点,它既不同于明清江南私园的匠意经营、小巧玲珑。它的园林风格就是与四川当地的古典园林也有很大的区别。 桂湖占地七十余亩,结构非常简练,就是以湖为中心,在四周布景点,再以廊桥将岸岛相连,形成视觉隔断,形成三个大的景观变化,全园无大的建筑群和建筑中轴线。园林景观以植物见长,桂花和荷花占极大的份量(为全国“五大桂花”和“八大荷花”观赏之一),显现出一种不事藻饰,唯求自然的朴素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桂湖的历史是密切相关的。 
桂湖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当时的桂湖还是一个天然湖,它的所在地是一个汉代的行政单位“亭”。隋开皇十八年新都区城由古蜀国旧都迁到现址后,因湖正处于城区之南,所以命名“南亭”。最迟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南亭”以形成园林景观,当时初唐宰相张说在此为另一初唐名臣郭元振等送别,写下了《新都南亭别郭元振、卢崇道》。诗中说:“竹径女萝深,莲洲文石堤。静深俗人断,寻玩往不进。碧谭透初月,素林惊夕栖。褰幌纳 影,理琴听猿声。佳会改宿昔,胜寄坐睽携。长怀赏心爱,如玉复如 。”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南亭”的景观已是:曲径通幽,翠竹成荫,满湖红莲,文石垒堤,楼台临水,凭窗邀月,宴客听琴,鸟语花香。另外唐代诗人欧阳詹、骆宾王也对南亭之景进行了描写。南亭在宋代改名为“新都驿”,直至明清时才定名为“桂湖”。 
中国园林若从建园方式及其环境基础着眼,则大致有两种:凭借天然景物构成的自然山水园林和主要依靠人工建造的写意山水园林。唐代园林“辋川别业”(王维)、“庐山草堂”(白居易)、“永兴寺东丘”(柳宗元)、“午桥庄”(裴度)、“平泉山庄”(李德裕)等都和“南亭”一样属于前一类。与属于后者的明清园林不同,它们的结构与明清园林相比是很简单的,在现有自然风景的基础上稍加改造,再增加植物花草和几间建筑,就是一个园林。这种简朴的园林结构我们还可以从保留在西安碑林的宋刻唐《兴庆宫图》(图一)和日本平安时代(784-1185)的“寝殿式园林”、“净土庭园”(图二、图三)里看到,如果把图中的宫殿、寝殿和寺庙除开,它们的园林本身是自然简朴的,与现在桂湖(图四)的构园理念是完全一样。 
图一:西安碑林藏宋刻唐《兴庆宫图》
图二:日本平安时代净土庭园
图三:日本平安时代寝殿式园林
图四:现在桂湖
桂湖园林结构中的“一池三岛”,是秦汉以来把神话意念作为构园模式的传统,汉武帝在昆明池设方丈、瀛洲和蓬莱三岛,一直到唐代都是皇家园林的典型模式。这种神话理念也是中国园林产生的文化催生剂。 
翻开中国建筑史,除了园林以为几乎所有的建筑布局都是将对称的。园林列外的原因除了文化因素外,我认为“亭”这种建筑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唐以前“亭”的功能主要是地方下级政府和驿站,常建于道旁、山口、河边,从唐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完备的驿站制度,“亭”这一级机构也已取消,一部分驿亭被人取门下窗作为行人歇脚的公共处所。由于唐代修建各种园林蔚然成风,正好把这种已废弃的建于野外供人歇息的“亭”移用于园林,并将其改造成为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使之成为我国园林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亭”字的这一词义到盛唐时已成为它的主要义项,如杜甫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桂湖的前身“南亭”也随之改名为“新都驿”,一直沿用到明末。 
正因为有了“亭”这种需要与自然环境相配合,才能完成其功能的建筑,中国园林才能够打破中国古代建筑讲究绝对对称的强大定式,保持一种自由的建筑模式。虽然南亭之亭非今日之亭,但是直到今天桂湖的建筑还是以亭最为有特点,如建于大门附近湖边的交加亭,是有两个亭子相互衔接而成,衔接处省掉两根柱子,并且一高一低,一岸一水,建筑设计非常奇特。湖心楼由一楼两亭组成,楼亭相连,浑然一体,颇有创建。亭亭作为重檐草亭,亭亭玉立,象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观稼台亭台结合,建于古城墙上,可以俯借园外之景。此外还有枕碧亭、绿漪亭、问津楼的楼亭等。 
明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杨升庵住家距新都驿很近,他经常游憩其间,并“沿湖遍栽桂树”,写at:2005年07月24日 晚上8:26

肖景儿-评论

一个美丽的地方at:2005年07月24日 晚上9:20

攸舍-评论

字里行间流淌着荷香!at:2005年07月24日 晚上9:44

li心有千千结-评论

扑入其中,溶入于里:)at:2005年07月24日 晚上10:52

萧月月-评论

我献一首桂湖诗献给诸位文友,请指教:
桂湖本为南亭驿,只因升庵盖英名;
如果没有升庵出,可能桂湖早易人。
升庵一出新都贵,从此青史长留名;
但愿新都再努力,人杰还要地也灵。at:2005年08月29日 晚上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