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油灯。孤影。
钩月。梧桐。蛙鸣。
这是十几年前我在乡村读书时的情形。那时我正痴迷上文学,暑假大部分时间都流连忘返在借来的中外名著里。在这样的环境,手捧书卷孜孜品味,是孤独少年心灵最奢侈的享受。如今这种诗境只能在梦中寻觅了。在日益繁忙的今天,我已不再有双明亮清澈的眼睛,不再有颗渴求的读书的心灵,语言早退化为单一的“人类交际的工具”,像许多的人一样,再也无法静心读点书了。
究其原因,是我们缺少了一种氛围,一种宁静的读书心境。我们上班时间忙于疲惫,繁琐的工作,业余时间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电视、vcd、电脑、互联网带来的快捷和方便。我们的手指头被各式各样的遥控器和键盘锁定着,再无力也无需翻动厚厚的书本。那些源自于事业、人际、爱情、婚姻等等无休无止的压力,无端无缘的浮躁,也渐渐吞食了读书的心情。
静心,我们才能将心神处在一种空灵的意境,才能被书籍带来一个思考和反省的天地。读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过”,另一种“读透”。前者仅解决一个是否读了的问题,后者则需用眼睛去感知,用心灵去触摸,用思想去求索。要读透一本书,需要我们挣脱尘世的纷扰、功名的束缚、灯红酒绿的诱惑,去追求一份宁静的净土。
静心,才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超然物外。曾国潘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若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三分,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古人读书往往与取仕相联。想想那时,读书居然能得到高官美宅,岂不是人生之快事,何况红袖添香夜读书也是极富诗意的。所以古时候的读书人苣偷米∏迤逗图拍?。事实上,我们今天读书的条件远比过去好得多。为什么环境改善了,生活富裕了,人们反而不能读几本好书了呢?是因为读书无用了,还是因为“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因为房间太冷,光线太强,马路上声音嘈杂,还是因为人情往来太多不能不走?其实,这都不是理由,只是我们无心读书的借口罢了??
其实,静心读书,不必在市声消失的晚上,也不必点一盏青灯故作苦行僧状。真正自由自在地读书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捧书静读,或斜倚门框,或慵懒于沙发,或蹲于暧暧的炉火前,细细品味感受字里行间的种种情致妙趣,只要耐得住寂寞,那满谷的幽香和满心的喜悦,你可竞自去耕耘去收获。只要走进寂寞,便是一个自由的人,无拘无束的人,了无牵挂的人。什么也可以不做,只静静地与书本对话,听智者的谆谆教诲,观历史的沧海桑田的变化,把视线投向遥远的部落文明,把思想溶入深邃的时光里。那里有人类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那是一片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如果一路张扬地走过去,便会留下一路的疑问,感慨嗟叹人生的沉沉浮浮,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想一切自己愿想的梦,从从容容,毫无羁拌。此时此刻,心不再浮躁,不再骚动,不再抑郁,不再烦闷,不再患得患失,不再斤斤计较。没有人来故意破坏这刻的宁静,没有人来打搅与智的对话。这一刻,真正属于自己。
静心读书,就是为自己的心灵创造和垦植一方精神领域的绿荫和净土,让崇高的生命更滋润,更有韵味。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使人深刻,使人睿智。书是一个保存的世界,世界是一本摊开的书。书籍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一本一本的书托着我们,堑着我们升高、成长,使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面对实际生活中的攀登和探险。红尘扰攘,世像幻化不定,人们最向往的仍是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宁静世界里,静心读书,品味人生。我们若能做到“苟能发奋自立”,读起书来则“蝉虽噪”而“林愈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怨这怨那呢?
-全文完-
▷ 进入朱文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