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护眼灯发出轻微的咝咝声,灯光下,我奋笔求解高数题。累了,放下笔,起身伸个懒腰,默默地来到窗前。昏黄的灯光下,马路上人已寥寥。我打开百叶窗,晚风夹着轰隆隆的声音扑面而来。赶紧关了,回到桌前,握握拳头,再解一遍!书本、灯光、背影、咝咝声、沙沙声,一并随时间流入深夜……
工资不低,待遇不错,环境舒适,许多人来了就找朋友、买房子、结婚,走入忙忙碌碌的工薪家庭生活。但我内心里抵触这种生活,怀念那些青灯伴古书的日月,我选择了这条艰辛的在职考研的路子。
静夜,青灯相伴。这是我心头永不逝去的风景!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灯,也没有桌椅板凳,我学习都是在炕上煤油灯下。那时侯成绩好,老师很器重,空堂自习课老师给我《小学生学习报》之类的东西,让我在黑板上给大家抄题。我在学校给大家抄了,晚上把报纸拿回家自己抄。那些飘着墨香的报纸放在书包里,那种满足和兴奋的滋味真是难以表达。吃完晚饭,爬在炕上抄题做题,总是感觉既新鲜又投入!
初中我是在县城上的,因为这所学校九成学生都是城里人,所以学校没有住宿,我这些少数乡下学生只好租房子住。在自己住的房子里,我把我的喜好发挥得淋漓尽致,除了一些必要的活动,我一般都是呆在屋子里看书,那时侯我功课抓得很紧,也买了许多杂志和中外名著。夜晚,虽然屋里只有一颗高悬的白炽灯泡,功率也不大,昏黄昏黄的,但爬在从房东那儿要来的一张炕桌上,我的学习生活也很是惬意!
但上高中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找到过这种感觉。高中时大部分学生是从乡下来的,我们大家住学生宿舍。宿舍教学楼的灯都是有专人管理的,一到时间就熄。用功的同学自制煤油灯去加班,学校有时候也会网开一面,但一帮人在教室里学习总是不能安静不说,那股煤油味也让人够受,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煤油味这么难闻!大学,有时候背着包一上午都找不着一个可以自习的位子,更不用说安静地享受了。
自此,我再也没有找到青灯相伴古书的那份安静和惬意,也没再体会到投入学习的感觉。我怀念从前,也不止一次的想,为什么生活会变得如此凌乱?为什么处处都是一种破碎的感觉?是生活纷繁芜杂让人应接不暇,还是自己浮浮躁躁没有自制力?抑或追求太多?没有追求?我感到非常不安。
或许,人就有一种情结,喜欢自己的东西是规则的有序的。即便热闹一回,过后也喜欢静坐一隅,痴呆呆做一回味,这也是一种情绪的梳理吧!看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作者长篇累牍写的无非鸡毛蒜皮之事,自称为故乡树一牌子。树什么牌子呢?是不是市场经济冲击下,农村旧有的秩序被破坏,安静被扰乱,贾先生也心有不舍,作传以记之?也许吧。
但是,我觉得现代人,像我,信仰缺失也是很严重的问题。中小学时代,我们的生活都是单纯的,那时的观念是在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校园的不断变大,接触的事物日趋丰富复杂,生活便不再单一。特别上了大学,不但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要发生变化,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不尽相同,校园也更加接近社会,多种选择与决断抛向自己。一些人崛起了一些人堕落了,而更多的人处于挣扎当中,疲于应付,或寂寞无助或彷徨失意,丢了信仰,没了理想!
人是必须要有精神支撑的,信仰或者说是理想,这是奋斗的方向标。有了这个方向标,我们可以两眼紧盯这个目标,直接向前进发,而且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而不是蹦蹦跳跳,随兴所至,随波逐流,到最后还落得空虚无聊。
燃信仰火焰,扬理想风帆,坚定信念,甘于寂寞,乐在其中,这就是我要走的路。
今夜,青灯与我相伴!
2005·7·22
-全文完-
▷ 进入令琪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