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矫情花满楼的人

发表于-2005年07月22日 中午12:24评论-0条

矫情

——网络文学反思录

网络文学兴起于20世纪的90年代,是互联网普及的附属产品,也是文学一个新的形式。

20世纪90年代是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中国的年代。整个中国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心灵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信仰了几代人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忽然一切都变得要用金钱和价值来衡量。产生于这种形式下的网络文学,自然也免不了染上商品的气息。

既然是商品,那么衡量它好坏与否的标准就不是内在的品质了,而是销售量。不可否认质量、外观、实用性都是影响销售量的因素,但决不是主要因素。是否适合消费者的口味,能不能让消费者买单才是最重要的。

网络文学似乎也是这样。写手总是有意无意地去迎合读者的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写一些读者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去描绘生活,脚踏实地地书写生活的感悟。

我们随意打开一些文学网站就会发现,以网恋、婚外恋、三角恋、师生恋、姐弟恋……为题材的作品俯拾皆是。情诗、情歌、情文、言情小说更是铺天盖地。为什么会这样?理由很简单,因为读者喜欢。填饱了肚皮的中国人,手里有了余钱,也想享受一下小资情调,追求一下浪漫。而爱情这东西又是最浪漫的。即使是一篇漏洞百出,文字拙劣的作品,只是因为它写的与风月有关,也一定会赚取几滴读者的眼泪。

如果让我们给这几年的网络文学做个界定,“矫情”这两个字恐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如果有人嫌这个词过于刺耳,那就改成“煽情”吧。煽情文学成了网络文学的主导。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五代十国至到北宋初年的那段文学。极度辉煌的唐诗终于走向了衰落,而一个新的文学样式却在悄然兴起,那就是词。词比诗更为先进。它有固定的词谱,结构、平仄、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也就更富韵味,更适于演唱。

词是用来唱的,因此歌妓成了词的第一个读者,也成了词的传播者。一首词能否广泛的流传开来,关键在于能否得到歌妓的认同。词人为了迎合歌妓的口味,也就填一些情啊、爱啊之类的内容。于是煽情成了词产生之初的唯一题材。历史是何等惊人的相似!柔词、艳词成了风靡天下的文学形式,花间词派也整整主导了一个时代的文坛。直到苏轼、辛弃疾等人词作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尴尬的局面。词的范围也扩展到了生活的各各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chao]也随之而来。

其实,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中国的当代文学,其时代性尤为明显。50——70年代是革命文学。左翼作家联盟终于取得了文学的主体地位。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象当时那样,文学和政治走得如此亲密。这一时期既出现了《红旗谱》、《红岩》、《创业史》这样不朽的作品,也出现了江青的8个样板戏那样的华而不实的经典。80年代,以朦胧诗为代表的先锋诗歌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文学政治冰河时代的结束。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及后期的改革开放文学将中国当代文学推上了高峰。时光进入90年代,随着知识分子精英集团的瓦解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学开始和经济联姻。贾平凹《废都》的问世,以及“陕军东征”的布老虎系列丛书,将越来越多的名人作家拉入到通俗文学的创作阵营。王朔作品的畅销,则更加彻底地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商品化。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余秋雨现象”。这位著名的学者将本来属于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薪火传承,成功地带入了寻常百姓家。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都成为了畅销读物。这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丝欣慰吧。而陈忠实、路遥作品的获奖表现得如此众望所归,多少让人们看到了文学的希望。

我们也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到了21世纪。相信网络文学在未来的几年或几十年里必将迎来真正的辉煌。我们也在翘首期盼着领军人物的早日出现。

本文已被编辑[漠孤寒]于2005-7-22 12:28:05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花满楼的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漠孤寒点评:

事物是不断进步的。进步的过程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