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在阳台上给树桩浇水的时候,女儿来电话说,放假了,要搬东西回来,叫去接她。我应了一声,依旧继续着每日的必修课——浇水。
阳台上挤挤挨挨的摆满了盆景。二三十个盆里全是搬家后新栽的树桩。一个一个老树桩全都伸着嫩枝,看着让人心里高兴。但奇怪的是,一样的浇水施肥,一样的侍弄,长得特别茂盛的只有一盆叫“金弹子”的树桩。是我去年才栽下的。记得去园林挖树桩的时候,我特别挑选了一棵树桩大,枝叶茂盛的。经营园林的是一位年轻女子,看我挑了一棵上好的树桩,有些舍不得,不过最终敌不过我的纠缠和钞票的诱惑,让我挖了。挖出来以后我才发现,那树桩根须特别发达。回来重新栽盆的时候,尽管砍下了不少的根须,但树桩依然活得很容易,而且长得特好。在所有的盆景中,就它特别出众。那棵树桩旺盛的生命力让我看到了选择的重要。
事实上在栽这些盆景前,我和女儿就有过关于选择的争论。女儿高中毕业,因为成级不是很好,一所学校发来专科录取通知书她就想走。这与读小学中学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学和高中,她想上好学校,虽然毕业成级都不尽人意,但我还是随了她的愿。其实那时的她是盲目追名校。小学和中学,择校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学习的自觉。再说了,现在的中小学中,不少是“高徒出名师”。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把老师和学校的名望升起来的。这样说也许刻薄了些,但事实的确如此。无论何地,所有的好学校收的生都是成级排前的好学生。基础好,升学率自然高,老师和学校的名望就来了。有了名气,追逐的人就多。不少学校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大势高价收择校生。为了收到钱,有的私立学校就和名校“挂钩”,打名校的牌子,大发其财。其实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人还是原来的那些人,挂了一块牌子,钱就收到了数千上万。你说,这小学中学盲目追名校是不是有点冤?
女儿要走我很理解,十多年的紧张学习,她已经厌倦了。现在的孩子的确也苦,六七岁进学校开始,每天就得背着沉重的书本来来去去,埋头苦读十多年,再好学的人也会生厌的,何况十多岁的孩子。但我不赞成她走。因为大学很不一样,大学的名望是靠科研成果来提高的。选择好的大学,对将来就业十分重要。因此,我不赞成女儿去那所学校读专科。后来,几经周折,她去了另一所好了很多的大学读本科。入学后,她很满意,也很努力,成级一直很好。正如阳台上的树桩一样,为她的选择证明是对的。
2女儿的事,让我想起了她的一个叫“湘”的同学。也就是高中毕业的那个七月,考完试,她的一群要好的同学常来家里玩,一个个很开心。长久绷紧的神经一下子放松,象从牢狱里解脱出来一样,轻松的心情溢于言表。不久,通知书来了,几个同学分别被自己想去的学校录取,来玩时笑得更灿烂。湘也在其中。不过,接到通知书的她并不高兴,显得心事重重,少言寡欢。她被一所自己没有报考的大学录取,学农的,家里认为她不适合学农,叫她不去算了,她拿不定主意,所以不开心。
快开学了,她又来玩。有同学问她定下心来没有,走不走,她沉默一会儿后摇摇头说:“不知道”。“你怎么还没拿定主意呢?”同学急了。于是一群同学帮她拿主意,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从她们的谈话中可以听出,她们选择的标准第一是学校,第二是专业。现在的学生成熟早,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知道,上大学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机会,命运全把握在自己手上。上一所好的大学,读自己喜欢的专业,会对未来有很大的帮助。换句话说,进一所好的大学,决定着自己今后的命运和前途。不知湘和她的同学们最后的意见怎样。开学后,那位叫湘的同学没有去上录取的大学,而是从新走进了高三的课堂。
记得那年,不断有报道说,象湘那样捧着通知书读高中成为时尚。文章列举了大量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又重返高中课堂复读的学生,而且象湘那样高分没走的人不在少数。据湘后来来玩时讲,她500多分去复读,在班上已排到第八名。全班50多名复读生中,手里有录取通知书没走的达30多人,占了复读生的一半多。高分没走的人不是一个两个。
这种现象是喜是忧一时难以评判,但至少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竞争激烈化使青年们的觉醒。知道了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人的一生总要面临许多选择,一次选择的失误,会让自己后悔莫及,带来巨大的损失、伤害和痛苦。几年前大桥中学有三位学生,成级分别是年级的前三名。中考时,三位学生仍然高居榜首。因为求职心切,前两名同学选择了读中等师范学校。也就在女儿和湘她们毕业的时候,两位读师范学校的学生毕业了。回来寻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连进小学的讲堂也很难了。他们傻了眼,眼睁睁看着自己成了竞争的失败者。残酷的现实使他们不得不检讨自己当初的选择。而读高中的那位同学,当初成级比两位读师范学校的都差,因为选择对了,以优异的成级考入了北方一所名校。急功近利的两位同学痛悔莫及。好在他们都还年轻,还有重新选择的机会。秋季开学,两位同学选择了重读高中,一个进了高三,一个则从高中一年级读起。不知两位同学后来的情形怎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不再后悔!我想他们会成功的,一定会。或许他们已经成功,考上了一所自己理想的学校。因为,他们已经错误地选择了一次,人不能老是生活在错误的选择里。
虽然,人站到了一定的高度,眼底的风光都一样美丽,但因环境,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万种风情各有不同。几年前,我爬上县城河对岸的白搭上去玩。那塔高三十多米,是县城一景。初进去时,塔底虽宽敞,空间大,但黑黑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一迈步就踢到地上湿漉漉的石块垃圾。停留片刻,才从门洞透进的微弱光亮中依稀辨出上塔的通道。从窄窄的通道爬上塔顶,一眼辽阔扑来,猛然间就感觉出登高望远的魅力来。最大的快意当然莫过于心旷神怡。从各个门洞望出去,收入眼底的景致各自不同。长江赤水河口,双江汇聚,水阔江天,千帆竞去,百舸争流;县城里新楼摩天,满城烟树;远处笔架连云,黄金遍地,满山的绿流淌而来。虽然同在一个高度,那景色,那心情,却完全不一样。
十年寒窗,辛苦自不必说。经过了努力,读一所理想的大学,这种选择没有错。就如同站在高处看风景,总要选自己喜欢的爱看的欣赏。比看风景更为重要的是,风景看过即是,而选择学业则是自己一生从业的取向,生存之根本,所以更要慎重。湘这样的青年是成熟的一代。他们的进取心值得赞赏。他们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读高中,并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不让自己后悔。
3还没接到女儿,先接到了朋友的通知,说是请我吃饭。我问“有什么事吗”,朋友说孩子考上大学了,请去聚一聚。“不是还没通知么?”我很诧异。“已经录取了,只等通知书了。”朋友告诉我。还说就叫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定要去,并嘱咐带上家属。他一嘱咐我就明白了,这一去不是白聚,要送礼的。通常情况下,请吃叫一个人的,那是真请,不用掏钱送礼。若是叫带家属,那就百分之百得掏钱才能去。
席间我看了看,“几个要好的”竟坐了二十多桌,场面很是热闹。饭毕,大家一起闲聊,又有几位朋友邀请,说是孩子也考上了,要祝贺祝贺。末了加一句:“你就等着送人情吧。”我听了哭笑不得,傻呆呆的愣了好一阵。我发愣不是别的,当然是钱的问题。象我这样在机关工作的人,月工资就那么千儿八百的,自己吃还嫌少,有多少余钱送礼?就算在我们这样的小县城,礼金也是沉甸甸的。一般的人最少送100元,若是平日经常在一起,路上碰见点头多一点的,就得翻倍。一个月下来,不吃不喝,也只能赴四五回五六回的吃请,我能不发愣么?有人把请柬称之为“红色罚款单”,说比真正的罚款单还厉害。这话很有些道理。罚款单可以伸辩,可以要求少罚,可以请求不罚。请柬能么?难到你能给请你的人说:别请我,我没钱。或者说“我少送你一点,行不?”不但不行,连有事耽搁也得先把礼金送上。这么几回走下来,这个七月不要吃饭了!能不发愣?
我不反对别人请礼,但自己是从不办酒请礼的。我的生日,妻的生日,女儿升学,都从未请过礼。搬家就更不说了。我进县城后,已经搬过了四次家,没有请过一次客。我也请朋友吃饭,那一定是平时,是不需要送礼的时候。这倒不是吝啬,是想少给别人添烦恼,也是给自己清闲。想想给别人送请柬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一怕有谁送漏了,会生气;二怕请帖送了,客人不来。而收到请柬的人也有苦说不出:去吧,衣篼里的钱又不允许;不去吧,肯定会把人得罪了。虽然大多最后还是赴宴了,但脸上那笑却是挤出来的。这样的尴尬为何去要?
很羡慕川南农村的风俗,那是一种极其纯朴的民风民俗。谁家有人生日(满十)结婚,乡邻亲友全是自愿前来祝贺,主人不发一张请柬,愿来就来。前来祝贺的人,送礼也是很轻的,一般20元到30元。近邻还要早早去帮忙做活儿。丧事就更轻松,吊唁的人大多送几斤米,经济差的再买几刀(合)草纸,好的送10元20元钱。然后大家齐动手,帮着把死者送上山。一般情况下,死人的人家收大家筹的粮就够丧事吃了,有的还有结余。这叫一家有难大家帮。这种习俗一到城里就变了味,礼金高得吓人不说,还要事先就送你一张请柬,害怕你不去。现在通讯发达了,很多人连请柬也省了,打一个电话给你,就算请到了,你就得去。
中华民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客人来了,主人高兴,客人也乐。按理,请客送礼乃人之常情,的确应该高兴。但当礼金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的时候,谁心里还能高兴得起来?
就在这个七月里,中央电视台一个讨论栏目推出了一期节目,说的是一个县为了刹这种请客送礼的风气,出台政策,硬性规定单位职工请客一次不能超过五桌,乡村老百姓请客一次最多不能超过八桌。城里超出的,一桌罚款500元;乡村超出的,一桌罚款100元。应该说,这个规定出发点很有积极意义,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光用硬性的罚款来处理此类问题过于简单化。比方说我要请20桌客,你规定只请5桌,我分四次请不就行了吗?最重要的是领导做出样子来。假如从领导干部起乃至公务员和普通职工都不请客,结果会怎样呢?
从朋友家出来,我的脚步沉沉的。我在盘算着这个月的日子怎么过!
七月是火红的,日子是多彩的。七月里有太多的事值得我们仔仔细细地思索——
本文已被编辑[烟雨琳静]于2005-7-20 18:39:18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三河汉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