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钟情于石。钟情石林的景石、桂林的奇石、黄山的险石、泰山的巨石……这石的世界,引发了我几许思考。
石,大至于高山峻岭,气势磅礴;小至于方砚细珠,莹然可玩。人类尽可从石头沧桑的纹络里寻到生命的衍变轨迹。巧夺天工的五彩石隐藏着多种多样形象逼真的飞禽走兽;岁月馈赠的生物化石记载着人类进化的步履。或许由此缘故,石头便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与生活结缘。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从石头中诞生,成为人们脍炙人口的文学形象,也因此,标志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成就的巨著《红楼梦》缘以另称《石头记》,带上人文的传奇色彩。
旷野山石,天然所造化,客观存在,纵然造型奇特,峰峦叠嶂,终归是一堆石头。只因有人的参与,便成主观中的客观,显示出它不朽的价值。人们惊叹于石林石的景,黄山石的险,庐山石的秀,泰山石的巨,游人如海。赏光揽风中身感自我之渺小,惧怕自然之威力。这事实本身就已涂上了主观色彩,于是伴着“只缘身在此山中”、“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似乎将历史时空浓缩,与群贤集会,眼前天地洞开。人们采风的真正目的莫不是在追寻历代先哲的足迹,寻求一种心理上的扶摇。
自然是伟大的,但伟大的自然践踏于人的脚下时,人们又会吟出“海到天边天是岸,云凌绝顶我为峰”的自豪,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共鸣。于是,登山攀石变成一种心理超越。据说,登泰山时有一说法,只要过了步云桥,人便可升天成仙,尽享天堂之乐。我想,是否成仙姑且不论,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陶醉式的消遥和满足呢?
人就是如此,长于因物联想,托志于物,长于超越自我,包装人生,居陋室而满足于“何陋之有”。但正是因为人类的这一思维特长又给予石头以图腾式的精神追求和崇拜。也如茅盾所说:“一处贫乏的景观,因为有了人的高贵精神的辐射,才使其成为风景。
琅岈山虽小,却因“五壮士”的壮举使琅岈山的每一块石头皆与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相联。南京雨花石虽普通却与新中国的新生相牵,人们看到它就会想到无数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烈士。因而,郭沫若笔下的雨花石带上了鲜明的感情,“宁静、明朗、坚定、无我”,既是一代伟人周恩来人格的凝聚,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毛泽东在评价张思德殉职时,说:“死得比泰山还重”。将泰山石的崇高壮丽和盘托出,天安门广场那矗入云天的丰碑,铭记着中华民族的不屈抗争史,昭示后人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它成国历史的不朽石。因而,和着国人的情感,一曲《我们是黄河泰山》才得以唱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流淌进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或许是这些思想的点点滴滴滋润了我,有时我有意无意地将我心中的石头加点人工的雕琢,送些诸如“不幸石”、“沉壁石”、“敬业石”等雅号,石我一体,砺志雕心,从中感悟些人生之真谛,生命之永恒。
-全文完-
▷ 进入寒也70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