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飘飘的诗仙衣袖一挥,便给千里之外的扬州涂抹了一层浅伤淡愁的调子。或许是这抹离愁,或许是那三月的烟花,或许是传说中的富甲天下,使得扬州在繁华与萧索的变迁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寻梦者。
感谢现代文明。北方料峭的春寒依然浓酽,我却得以将南国盎然的春意拥个满怀。瘦西湖并不在我的打算中,只因这独到的名字凭借形体的优势插进我的行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曲晚唐末路的悲歌绝唱千古。循着这缕袅袅余音,我幻想着辨出小杜依稀的足迹。华美的篇章研磨成一地碎片,残破的梦。
梦,千年不绝。
长堤柳绿桃红,相得益彰。湖面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一湾碧水如清瘦的少女扭动着腰肢,扭出了婷婷袅袅的风情,也扭出了别有洞天的开阔。
清幽的筝曲撩拨起一丝哀怨。总觉得古人太矫情,倾尽了所有的赞美和想象去丰盈唐诗宋词、写意山水,徒留后人在追寻的过程中,一次次地感受历史对文化的涂炭,一次次地体验现实与梦想的背离。
终于这次是不同的,瘦西湖在我不经意的眼光中回赠了我一份意外的情愫。
瘦西湖瘦,瘦的有韵味儿。错落有致的亭台楼榭,沉静地展现着“湖上园林”的风采。频频被收入镜头的标志性建筑——五亭桥,融纤巧精致与古朴敦厚于一体,全然不见拼接捆绑的痕迹,极其到位地诠释了扬州的造园艺术。
瘦西湖瘦,瘦的有风骨。瘦的精妙不同于形销骨立的憔悴,而是洗尽铅华、脱去凝脂后的精神裸露,没有丝毫的取悦与邀宠。在这个精神操守日益向物质文明谄媚低头的世界,她依然秉持清明的心境,拒绝污浊,拒绝喧嚣。
瘦西湖瘦,瘦的有灵魂。湖区遍地楹联儿,诗词荟萃。人文气息所酝酿的厚重逐渐游离出个体,沉淀在旖旎的湖水中。这水,便又回归了它本来的自然河道形态,追上了前世的游魂,传递着生生不息的依恋。
湖中水是远古的水,水思故园。
湖中月是远古的月,月照今人。
瘦西湖是仙女飞天舞出的一截水袖,摇曳着逶迤曲折的身段。
瘦西湖是一只灵动的蜻蜓,透明的羽翼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上善若水”。
老子的哲语霸占了我的念头,天马行空的心思凝固了,我没有了思想。十里瘦西湖在我空洞的脑海里依旧窈窕,“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我也就有了放弃驰骋的借口。
画舫里见不到昔日玉人的曼妙身影,桥头处也聆听不到悠扬的箫声,那些醉人的画面已被尘封在竖排线装的书册里。唯有岸边葳蕤的红药,挣脱了略泛霉味儿的淡淡书香,执着地生动了后人的幽思。眼前的景致便在这份幽思中渐渐鲜活,鲜活,直至化成一泓细水,在我日趋淡漠的心田蜿蜒而过。
盐商的生态人文气息随着康乾盛世的华章被推向巅峰,历代歌舞笙箫的吟哦也渲染了扬州城梦幻般的色彩和烟花式的风流,“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一度成为人们梦想生活的真实写照。隋炀帝更是借助如山的竹简向世人宣告他那纸醉金迷的哲学:生活应该寄情于美好。
把生命交由美好的事物去蹉跎,也许是另一种真谛。
这是一个混乱的社会,崇尚骨感,又赞美丰腴。燕瘦环肥的撞击从容地错位于一个历史时空,共同描摹着时代的画板。瘦西湖涤净了往日的暧昧与奢靡,一捧清凉跃然纸上。
小船温柔地勾勒出湖波,两岸花柳游移进船娘的蓝底儿碎花衫中。一阵隐隐的若有若无的痛捉住了我。这缕游丝源于极致心境的体味,还是源于自怜自艾的审美,我已无力去分析了。
习惯沉湎于梦想,可我的梦想未曾寄予过惊鸿一瞥的琼花。这座古城在我行色匆匆的脚步中如蜻蜓般点水而过,以极轻盈的身姿浅浅地、柔柔地荡开思绪的涟漪,久久地、绵绵地不能平息。
离开时已华灯初上,不知何时下起了细雨。氤氲朦胧中,我不禁又欣慰起来,不再担心妩媚的二分扬州月会加剧我心底的疼痛。而我,又可以给自己保留一个想象回旋的余地。
总要营造一个空间,让自己永远无法企及。
我没有带去一颗拾遗的心,却许久不能将她忘怀。
也许那一年三月,我失落了什么在瘦西湖。
本文已被编辑[书剑浪子]于2005-7-15 10:20:46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雪孩子的夏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