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见一篇《魏延的悲剧》,触动了话闸子,于是。便想写一篇有关诸葛亮的话题,试着说一说诸葛亮。
首先声明,诸葛亮和本人不在一个档次。本人本着不会做菜会吃菜,不是人才会识别人才的原则,开始谈述。
诸葛亮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千年的历史沿革中,早已经成为一个智慧的代词。可是如今,人们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深入剖析诸葛亮,发觉所谓完美的诸葛亮几近神话,同时在他身上发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看来诸葛亮虽然不是一只凡鸟,可是还是一个人,照样是个俗物哦。
诸葛亮是一个知识分子,用以前的话说,知识分子一般是需要附着在统治阶级的皮上的,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能独立成为一种气候。从渊源上讲,诸葛亮的先辈中并没有人在朝中做官,所以他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中成为一代宰相,的确是靠了聪明所致。今天我们很多人拿他和曹操、刘备并论,那是不切合实际的,那样的时代,人际渊源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政治和生活的前途,刘备是帝王之后,曹操是官僚世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别人非要希望诸葛亮造反,来个人定胜天,坐头把交椅,那和诸葛亮的性格是不符合的,和他的身份也是不符合,就有点偏激了。所以诸葛亮很有自知之明,也是他聪明的一个方面,隆中自负,也是把自己定位在相才上,而不是定位在帝王之才上。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木而事”,选择明主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选择到一个不好的主子,那是很难过的事情,就象一个人嫁人嫁了一个中山狼那样。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是投靠曹操要好一些,虽然后来他嘴上大骂曹贼,那也只是由于不在一条战线上而已。《出师表》他不是赞叹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先帝每称曹操为能”,你看,这不是英雄惺惺相惜吗?如果老是疾贤妒能,那已经不是英雄了。那么,诸葛亮深知天下大势,却为何不去投靠呢?我觉得原因有三:
首先是诸葛亮诸葛亮待价而沽,贸然去投奔曹操,不容易引起注意,他后来让刘备三顾茅庐,拿捏到了极点,仿佛自己是个大美女似的,不轻言嫁人。(如果刘备来了两次后不来了,那他一定会被气晕,呓,娘娘腔还是很很重的)。其次是曹操的谋士很多,那些谋士在策略上也许不如诸葛亮,但在战略上却难分高下,而且诸葛亮也没有人引荐,自己去了只是多了一个一般的谋士而已,起不到一枝独秀的效果。再次,也许是诸葛亮的正统观念在起作用,认定曹操大逆不道,所以刘备是最好的人选了。
诸葛亮投靠刘备时,可以说还是家徒四壁。刘备寄人篱下,又被排挤,到边防上“下乡”。后来遇到曹操趁势而下,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才华充分发挥出来了。我觉得诸葛亮的好咱略总共有两不棋,一步是取两川,有个“革命”根据地,这这步棋实现了,刘备虽然以仁义为旗号,还是取了侄儿子的家做资本。刘表的两个儿子,一个投靠曹操,直接被杀,一个投靠刘备,结果刘备用文斗的方式,让六奇沉溺于酒色之中,最后精尽而亡。另一步棋就是联孙抗曹,就是和孙权接成统一战线,遏制曹操。天下三分,曹操得三分之二,还得到的还是最好的中原,实力之雄厚,已不必要说。可惜刘备不爱读书,最终还是未能理解这一步棋的重要性,结果是关羽意气用事,失荆州,败走麦城;刘备也不听诸葛亮苦劝,后来兵败白帝,老本几乎亏干。到这一步,曹操已是得到发展和壮大,而孙刘联盟破裂,势力大减。诸葛亮只好暗中叹息:“大汉气数已尽,不可挽矣”。
我觉得诸葛亮的确是天才的,问题在于天时不怎么适合。他受刘备重用和重托,作为一个忠诚的知识分子型的人,他的确是有理由感激不尽的,因为那样的乱世,“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是最扑片的事。所以我们不能离开人情,用神一样的标准要求他。
问题在于比较。如果拿诸葛亮和曹操比,那是没能比的,前者有胆有识,有计有谋,而诸葛亮有计有谋不假,但是谨慎求稳,固然是因为躅国实力有限,只能采取守势,在战略上远不如曹操有魄力,你看,曹操之爱才,一个关羽,曹操爱之如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黄金加美女,并不是嘴上哄两句的事,惟恐待之不周,走了,知道关羽要回到敌人那里去,还是盛情相送,并且一路上为他开绿灯,大开方便之门,曹操岂仅仅是奸雄,亦是“大英雄本色中人”哦;而诸葛亮呢,总是数落关羽,对他微词有加,明明要关羽去守荆州,又后悔了,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此犹豫,办事人还有什么兴趣哦!还有,诸葛亮的花招很多。我觉得聪明多事的性格有时候也是一种缺欠,是不最聪明的表现。
后期,其实诸葛亮已经知道蜀国不能撼动大魏。他六出祁山,其实也是以攻为守,对刘备有个交代。很多人主张防守国土,不要征伐,因为国力有限,而且会使生灵涂炭,诸葛亮搁不下三顾茅庐的面子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淑女性格充分体现了。魏延由于不知道虚实,一味的认真进取,让诸葛亮的老脸没处搁,结果中了道。
一些人说,诸葛亮一味依靠军事,那是他的失误,因为单纯的军事观点是错误的,就连军事学鼻祖孙武也没有成功过,是否如此,这里暂不讨论·
朱总司令说:“亮忌才”,这是很对的。曹操门下谋士如云,各得其用,而蜀国多半是诸葛亮一言堂,在那里唱独角戏。后来,西蜀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是和诸葛亮不培养人才或者不重用有才之人有关,培养的一个姜维,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半瓶醋似的,勉强让人满意。看看历史书记载,诸葛亮写奏折,弹劾比恶人达四十多起,同在朝中做管,为什么有话不直说,要向皇帝打小报告呢?诸葛亮仍然是一个俗人!
如果从政治的角度,诸葛亮是可以理解的,“好人不在世,祸害一千年”,谁又是纯粹意义上的好人呢,而且好人适合去做高难度的政治活动吗?
所以,我觉得分析一个人,具体的分析要中肯一些吧,以上我个人之浅见。
-全文完-
▷ 进入月光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