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学者洪迈在他的志怪小说集《夷坚志》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临安城中有个卖熟肉的老汉叫孙三,他每次外出总要大声地嘱咐他的妻子:要好好照看我的那只猫啊,千万别让外人瞧见呀!邻居们感到很奇怪,都想见一见那只猫,但总不得机会。
一天,那猫拖着一条绳索跑到了门口,邻居们终于见到了,原来那是一只“红猫”!消息不胫而走,并很快传到了宫廷里,宫廷的侍从们就出来出高价买去了这只猫。侍从们得到了这只猫,想将它调养一番再去献给皇上,可没过几天,猫的颜色竟由红变白,原来那红颜色是染上的。待他们再来找孙三时,孙三早不知了去向……
这则故事让人觉得很好笑,但那骗与被编的过程,却又很值得人们深思。
首先,孙三所用的手段很简单,但为何能骗了那么多人,而且骗到了宫廷里,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助于他的那番喧嚷。可能那猫染得再漂亮,也未必会有人感兴趣。孙三在这里是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即越是不让人见的,人们越是要见;越是不让人说的,人们越是要说。于是“奇闻”得以迅速传入宫廷。当时人的做法颇有点类似于今人对小道消息、桃色新闻的传播,人们对这些事情之感兴趣,常常高于对一些红头文件,不仅善于众口生“花”,越传越奇,而且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也常令人咋舌,但唯独对事件的可信度如何,无人多问。
再者,红猫奇闻在未传入宫廷之前,老百姓中肯定已有不少人知晓,但却无人掏大钱购买,何也?盖为老百姓养猫,多为捉鼠护粮,只要能捉得老鼠,无论白猫黑猫抑或红猫,颜色并不计较;而宫廷侍从们买猫,为的是献猫取宠,能否捉鼠不计,只要颜色美观。从这里也看到了宫廷官吏的腐败与无知。这里还有个选猫的标准的问题,老百姓注重的是本事,侍从们注重的是颜色,所以孙三的“红猫”只能卖给侍从们,老百姓无人买账。
我还想,孙三卖猫以后就偷偷迁走了,他是怕人家来找麻烦,三十六计走为上嘛。但这样做未免太小家子气,假若他再大度一些,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跟进宫廷去负责专门“饲养”那猫,那样他就可以定期为猫着色,他的骗局就可以长期进行下去而无人识破,待到那猫寿终正寝,他也就落个善名,而且因此得到的好处亦会更多。比方,起码办个“农转非”不成问题,弄好了哪天皇上高兴,赐个一官半职也是很简单的事儿。可惜孙三胆量小了些,只到卖猫为止。不过这也难怪,孙三毕竟是八百年前的人物,若生在今天,可能就是另一种做法,君不见,如今的许多人不就是靠了不断为自己涂颜色而得到升迁、奖赏的么?然而,涂上的颜色毕竟不是天生本色,细察还是有破绽的,只不过无人细察或不肯戳穿罢了。
-全文完-
▷ 进入寒也70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