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脚步跨入20世纪中期以后,热爱文学,关心文学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诗歌创作的势头及对社会影响日渐衰弱,新时期初诗歌的红火劲头风光不在,《光的赞歌》、《小草在歌唱》、《将军,你不能那样作》、《致橡树》等一问世便被广为传颂,街谈巷议的现象已成为昨日黄花。据调查数据显示,以刊登诗歌为主的文学报刊数锐减,问世的诗歌大多都是平庸琐碎之作,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关心诗歌命运的人不无忧虑:难道诗真的会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最终从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诗歌历史的泱泱大国逐渐消失,衰亡?诗歌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为什么会从骄傲的公主沦为悲凉的弃妇呢?笔者以为这其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诗人自身艺术人格的缺陷。
外在生存环境艰难,孕育、培植诗歌的土壤日渐贫瘠、干旱,是近诗歌发展不景气的重要原因。八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日益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这种经济转型必然带来文化转型。在计划经济时代,政治、权利对经济的运行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制约作用,同时也使文学的功能主要趋向于政治功利。而深化经济改革后 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必然带来政治、文化观念的某些变化、失落。以前的一些主流观念、思潮可能不再为主流,而是逐渐退居末流乃至被人弃绝,特别是以精神探索、以唯美为己任的新诗更容易被抛到社会的边缘。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的态度在很大的意义上也决定着诗歌的命运。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诗歌的主要读者群——青年学子升学、谋职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其学历、英语、计算机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其不得不将大部分课余、业余时间投入到各种培训应试之中,很难有宁静的心态来欣赏、品读诗歌。就社会大数人而言,在文化转型时期,特别是在中国这种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的过度,对物质的渴望和由新旧观念的冲突而产生的新旧观念的困惑和危机感,使人们更加关注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另外由于竞争压力和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日甚,环境恶化加剧等原因,绝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市民阶层和普通知识分子的浮躁、不平衡情绪逐渐强烈,焦虑感日益增加。一个心态浮躁、焦灼的人,便很难有耐心品读诗歌这种纯精神艺术的韵味,而渴望明快的视觉愉悦或强烈的阅读刺激,使自己完全沉入美人美景的欣赏或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起起浮浮的人物命运、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缠绵悱恻的爱情纠葛中去,以忘却生活中的许多纷争与烦恼,求得心灵的暂时休憩。于是,电视剧和好的长篇小说便成了人们的重要文化消遣品,诗歌这种最不具备娱乐性、实用性的边缘性文体越来越受到冷落,便毫不奇怪了。
但是,导致这十年来诗歌如此快速衰落,除了作品本身的原因外,还有另外一方面的重要原因,那就是诗人队伍的分化瓦解,而坚守在诗歌园地耕耘的作者,却大多缺乏一个优秀诗人所应具备的艺术人格。九十年代以来,在上述文化转型导致的诗歌生存环境压力之下,诗人的地位从傲居文明的金字塔尖上跌落下来。一些缺乏执着于诗歌创作、愿为诗歌为文学献身精神的人受不了冷落而转移阵地。而坚守诗歌的人呢,其痴爱诗歌的精神固然可贵,但除过少数优秀者,如李英、张新泉、朱增泉、韩作荣等外,大多都不具备一个优秀诗人所不具备的思想艺术修养,不具备写出震撼人心的诗歌所需要的艺术人格。中外绝大多数诗人的生活与创作道路说明,诗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其诗歌创作的思想深度与艺术人格。而九十年代后坚守诗坛的大多数诗人,既不象艾青、郭小川、贺敬之那样的革命战火考验,将诗歌视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又不象雷抒雁、舒婷、北岛那样的经历过文革的深创剧痛,具有强烈的反思精神。九十年代后的诗人大多数只是片面地、皮相地接受了某些西方文化思潮的诗歌观念,顺着惯性,延续着八十年代中后期所形成的“后新潮诗”或“后朦胧诗”思潮,便在不全面考察中国和西方历史、现实和艺术传统的情况下,把西方的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照搬过来,而对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包括新时期初期的优秀传统)则持完全否定、排斥态度,把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心理、道德心理和艺术追求不加分析地一概作为反叛对象,使自己的创作完全背离传统,背离主流文化,反叛群体意识,极力张扬自我。不少诗人把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完全对立割裂开来,完全丢弃了诗歌为社会、为“大我”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对广大人民关心的社会问题视而不见(笔者曾写过一组与贪污腐败,环境污染,人性扭曲的杂文组诗,结果也只是落了个“很少见的诗歌形式”的评语,可谓看了皮而舍了骨),而一味地提倡所谓“个人化写作”乃至“私人化写作”,把创作完全禁锢在狭小的个人空间,而个人的心灵有缺少“大我”的责任与使命,其创作必然只能成为文化快餐。
诗歌创作越来越远离现实,读者便必然越来越远离诗歌。笔者始终认为诗歌应该与现实紧密联系,充沛的激情与深刻的哲理是诗歌打动读者的重要因素。也曾为了诗歌的评语与某位编辑发生过争执,我个人始终认为真正的好诗应该是诗人自己被生活中某些事物打动,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撼,然后发为文字的的情感倾诉,而点评应该围绕诗歌紧扣主题思想,而非乱发感慨、亦或取皮毛舍筋骨,否则很容易歪曲了诗歌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这写也许是题外话了。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希望热爱并坚守阵地的诗人们,能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前人的优秀传统,扩大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艺术人格,克服目前存在的诸多难题,坚持多样化,突出主旋律,让诗歌展现出完美的姿容!
本文已被编辑[轻轻走来]于2005-7-1 21:46:16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一碗凉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