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希腊人在人文思想领域所放射出的光芒,用一颗永恒的北斗星来做比喻,绝无任何无当之处。虽然古希腊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尚处于奴隶制联盟时代,但其对公平的哲学讨论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遗产。我在本节中没有使用“平等”而选择了“公平”的概念,盖因为古希腊人所用词汇用英文表述一律是fairness而非equality。公平之概念之于平等,从语意学的角度可表述为“公正和平等”或者“公平的平等”,是对单一的“平等”在理性上更高的要求。
柏拉图从自然界中物竞天择、枯荣有序的感应中,认为公平是一种有机的、整体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各类人群和谐相处、互不逾越、井然有序。柏拉图的理论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之上。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将各阶层人群分为四类:金、银、铜、铁,四类人群各司其职,等级森严。总体来说,金银阶层是管理者、而铜铁阶层是被管理者。这一点与古代印度婆罗门阶层的特权以及中国元朝时色目人的绝对统治有类似之处。柏拉图有幸将其《理想国》中的理论付诸实践,在地中海的一个小岛上建立了一个按自己意愿运行的理想国,但不久这个“国家”却不幸地“破产”了。究其原因,在于柏拉图忽视了人性的弱点,忽视了作为统治阶级的群体有着敛聚私有财产的本能权利冲动,以及作为被统治阶级的群体渴望摆脱被指挥、被安排的服从地位的心态。
亚里士多德显然已清楚地看到柏拉图理论的缺陷,人为的等级划分只会带来贪欲和反抗。他认为,公平是指每个人获得与其能力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工作。能力适合当将军的就当将军,适合当士兵的就当士兵,适合当农民的就当农民。这种社会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将随着能力的增加或减少而作相应的改变。
“强者为王”,古希腊的诡辩派学者从弱肉强食的现象中得出了这一结论,作为弱者的人群,绝对不会同意此观点,因为人类毕竟不同于野兽。
二
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从未有过关于平等的理性探讨。昔日项羽见到秦王的威仪,喝出了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吾将取而代之”,吓得其叔父赶紧捂住他的嘴巴。中国的专制体制时间太长,盲目地服从于专制统治已成为臣民们的习惯和毕生的追求。有一次看到一篇讲述“忠臣”的文章,说忠臣是一种盲从的病态心理,忠臣为博取其“忠”,往往不顾一切、甚至相当片面、相当固执地以死谏方式直犯龙颜,不禁哑然。有一个例子,商末人伯夷、叔齐,对武王伐纣颇有异议,认为这是以下犯上、以臣弑君的乱臣贼子行为,故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终致饿死荒山。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平等可言,俗语中的“一碗水端平”不过适用于同一类人群而已。古代国家取“家国”之概念,对于君王而言,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国有君臣之纲,家有父子之礼。地方官员喜欢自称为“父母官”,出行时打着“肃静”、“回避”之牌匾,风光一时。正是这种儒家所提倡“亲亲尊尊”的等级观和“礼孝仁义”的伦理观,构成了古代中国的思想控制体系。
第一次看到中国关于平等的提法,是在《大清民律草案》之中。清末沈家本等改良派从日本人手中搬来民法,首次提出了平等的概念。不过,这种平等是相当有局限性,仅在私法领域有效。在婚姻、家庭、财产等分则中,却处处可见中国特色。最明显的是丧夫之女子改嫁时不得带走原夫家的财产,实质上还是剥夺了女人的平等财产分割权。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的立国思想,为国民平等大开其门,但实施得却不怎么样。南昌起义之后,工农红军进行“三湾改编”,实行“官兵平等”的政策,确实鼓励了一代革命者。所以,国人的平等观,是近代才出现的,是无根的。
三
“上帝是公平的”,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
但是,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从世俗的观点看待上帝,不禁疑窦丛生。因为伊甸园中追求智慧的“苹果事件”,人类永远被烙上了原罪之印;因为其选民以色列人与埃及人之间的种族之争,上帝不仅派天使杀戮了所有埃及人的长子,并让数万埃及军队葬身于红海鱼腹;因为人类开始信奉“偶像崇拜”,滔天的洪水淹没了所有的热士,幸存一艘诺亚方舟的生灵反而成为上帝仁慈的证据。上帝是公平的?那么,为什么上帝的选民一定是以色列人,而不是当时的迦南人、菲士利人、埃及人或者中国人呢?
用宗教的观点解释,人类是上帝所造,上帝是人类的主宰。由于人类在伊甸园所犯的原罪,每个人将用其一生去救赎。上帝在人类走了弯路时,及时地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是上帝的仁慈使人类没有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所以,上帝的作为,是为了人类的利益。由于人类自身智慧的局限性,对于上帝所为不理解没关系,但要绝对相信上帝。
上帝创造了你,所以有权奴役你、鞭打你,上帝就是公平。
四
英国学者梅因提出,“进步社会的运动,到目前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身份社会,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自然没有任何平等可言;但在契约社会,由于契约所具备的“自由、公平、诚信”特征,人与人之间即具备了平等。
在当代中国,经常有人抱怨,说在买房、购车、炒股、招工时所签订的契约都是对方事先已准备好的,根本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闭着眼签约。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在一个没有充分竞争的社会,身份也会穿着契约的外衣,我们享受不到契约给我们带来的平等和自由。
在西方社会,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很多经济领域已为“寡头”们所控制,契约社会又向身份社会回潮。美国学者吉尔默出版了《契约的死亡》,对当前的契约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五
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勒鲁在十九世纪中叶出版了《论平等》这部思想巨著,将法国革命归结为三个神圣的词汇:自由、平等、博爱。其中,与人的形而上学中的知觉一词相对应的术语是自由;与认识一词相对应的是平等;与感情一词相对应的博爱。
《论平等》采取了倒叙的方式,先论当前的现状,再论过去的历史。全书中的中心思想正如序言中所述的:“我在本书中所要论证的内容是,现在的社会,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除了平等的信条外,再没有别的基础。”
勒鲁所论证的平等社会,明显带着法国乌托邦思想的痕迹。关于这一点使我突然联想到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和现代的所有宗教思想,都是一种宿命的观点,追求的都是死后的、来世的幸福。而共产主义理念,追求的却是现世的幸福。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国家、政府和军队,也不存在着犯罪、欺诈和压迫,人人平等自由、自觉劳动、按需分配。这种平等的社会理想,的确值得人人为之奋斗终生。
六
耶稣在传教时告诉人们:所有的人都只有一个躯体,一个灵魂。既然人类在灵与肉上都具有同一性,则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个观点是神的视觉,也是有理性的人的视觉。
摩西受神的启示,在其立法中规定了安息日。在安息日,即一周中的第七天,上帝休息了,故所有的人也须放弃劳动,到教堂去作礼拜。安息日因上帝而设,仅仅是个表面的理由。其深层次的目的是,让所有人到教堂,不分世俗地位高低,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参与祈祷和诵经,一起领受圣体。教民齐聚教堂,除了神之外,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当团结友受,亲如兄弟姐妹。
受天主教思想的影响,西方人基本没有职业歧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能很平等地聚在一起,因为每个人的职业是上帝所安排的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德国人严谨的工作态度,与其虔诚的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
《福音书》所记,“由耶稣制定和执行的计划赋予古老共和国的平等标志以深刻的意义”。这个计划就是古罗马共和国的公共用膳制度。现在的天主教教堂中,一般都没有公共用膳的条件,取而代之的是,教民们排队领受圣体,感受上帝的仁慈和平等的氛围。
七
最后谈谈男女平等的问题。
省司法厅拟组织一个“全省女律师协会”,我持不信任态度,当然也不反对。目前已有了“省律师协会”,各地市还下设了分会。从种属上讲,女律师也是律师,既然已有了律师协会,再设个女律师协会,似乎是多余的。律师界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充分竞争行业,男女律师在执业过程中的地位是相当平等的。设“女律师协会”的宗旨可能是保护女律师执业的良好环境,但如果女律师连自己的法律权益都保护不了,还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来保护,谈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中国,针对妇女权益保护的专门机构是各级妇联,专门法律是《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这些措施在现阶段是必要的,但同时给我们造成了妇女是弱者的强烈社会印象。有朝一日,当这些保护性组织和法律不再起作用时,才真正开始了男女平等的时代。
美国女性艺术之后奥姬芙说,我一直对于别人总是把我看成“女艺术家”而非“艺术家”这件事一直感到苦恼。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压力和焦虑,她一直拒绝与女性主义艺术联盟;也正是这样的压力和焦虑,促使她在画了一系列的超大花卉(被定义为具有“女性气质”的代表作品)后,换个主题专画纽约。
女人可能自出生懂事后,就开始或多或少地有了性别焦虑。如果要作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最好的办法是消除这种焦虑,正视自己,以女性所特有的才能和气质傲然于这个世界。
世界多一些女性思维吧。
-全文完-
▷ 进入书剑浪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